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1.漫江碧透,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沁园...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1.漫江碧透,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沁园春 长沙》)

2.醉翁之意不在酒,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           ,阴阳割昏晓。           ,决眦入归鸟。(《望岳》)

 

1.百舸争流 万类霜天竞自由  2.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3.造化钟神秀 荡胸生层云 【解析】 试题分析:默写(1)时,注意“舸”的写法。默写(3)时,注意“钟”的写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小园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1.你认为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2.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9分)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①,备匈奴,以便(biàn)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衙署),为士卒费,日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②,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之。

李牧至,如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③五万人,彀者(射手)十万人,悉令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败不胜,以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城,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葸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葸。虏赵王迁。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代雁门:地名, 代地雁门郡。     ②收保: 进入营垒防守 。    ③百金之士:《管子》有“能破敌擒将者赏五百金”之说,这里指骁勇善战的将士。  ④襜褴,少数民族名,下文“东胡”“ 林胡”亦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王许之许:答应

B.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让:责备

C.李牧至,如故约 故:原来的

D.佯败不胜,以数千人委之数:屡次,多次

2.以下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李牧用兵之道的一组是(  )(3分)

①习射骑, 厚遇战士    ②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③匈奴每入 ,辄入收保                  ④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⑤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⑥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李牧守边,厚遇士卒,抚慰边民,根据需要任用官吏,利用贸易租税以充军费,使边防得以巩固.

B.李牧对匈奴采用欲擒故纵的战术,一旦时机成熟,便巧布奇阵,大败敌军,迎来了边境十几年的安宁.

C.李牧坚持固守营垒的政策,不慕虚荣,不怕撤职 ,积极备战,不愧为一代名将.

D.李牧的战略战术,麻痹了敌人,但将士们不理解,当权者也不理解,这正衬托出他的风采和品质.

4.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5分)

(2)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何处是江南

在古往今来的各式地名中,最为奇妙的应该数“江南”了。

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但到隋代为止,它主要指长江中游的今湖南、江西一带。

“江南”的现代意义起源于唐代的贞观十道。这个地方先是被叫作“江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传统中有以左代东的习惯,这一地名又被雅称为“江左”,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又将江南道从西到东依次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地区。

唐朝人非常强调地域差异,可是被举出来进行对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塞北”总是令人想起恶劣的自然环境,残酷的人文环境。而江南呢,从地理位置上它并不位于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来是因为它处于环境质量的另一个极端,此地从南朝以来便是有名的“佳丽地”。

这种对比方式让我们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区之间大致是平行的关系,没有哪一个区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现。当时较为突出的地域成见是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两地经常相互取笑、斗气。史载唐太宗曾谈起山东人如何、关中人又如何,言辞间颇有“同异”,大臣张行成当即跪奏说:“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唐太宗才猛然醒悟。而在南方,各区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关系,岭南自不必说,因为地多瘴疠,西南的巴蜀之地,也因为僻处一隅,有“蜀道难”之称,杜甫有联著名的诗“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由此可见一斑。

真正能够让人想起南方的好处来的是“江淮”。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淮南”指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那个地域,当时留下来一个著名的口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可惜淮南的好地方仅止一处而已。“江南”在上文提到开元二十一年时已有“江南西”“江南东”之分,到了唐后期,“江南西”已经简称为“江西”,照此逻辑,“江南东”该简称为“江东”了吧——可是不,它仍叫“江南”。

唐后期的“江南”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地说,它指贞观十道中的江南道。由于安史之乱以后道(藩镇)的数目增加到几十个,并且转化为事实上的高层政区,此时仍常用贞观十道作为一种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但更常用的是“江南”的狭义,即唐中叶的“江南东道”,“此时它已分属宣歙、浙东、浙西三个观察使管辖。其中,宣歙(今皖南)相对于两浙已处于边缘。而浙东(今浙东,浙南)、浙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两浙之地,唐人又很敏感于吴和越的区别,在当时人心目中,吴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

唐代以后,虽然有时人们把扬州也视作江南的一部分,但地道的江南一直稳定地以今苏南、浙北为中心。

1.下列对“江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因为“江南”得名很古,早在先秦就已问世,所以可称最为奇妙的地名。

B.“江南”以其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代表与塞北相对的另一极端。

C.在唐人的概念中,巴蜀、岭南从不属于“江南”,而淮南也不属于“江南”。

D.到了唐后期,江南西道已简称为“江西”,而江南东道则简称为“江南”。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从“江东”变为“江左”,再变为“江南”,只是把江南的雅称还原为古称。

B.唐人在南北对比中发现北方各地区大致平行,南方各区域有明显的落差。

C.从杜甫的两句诗中,可以进一步看出南北尤其是东北和西南的环境差异。

D.贞观十道最初是全国行政区划名,到唐后期已变成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正因为唐太宗在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中明显地抱有地域成见,所以他遭到了大臣的批评。

B.扬州地处长江以北,但富庶繁华,当时就存有口碑,因而唐人已把它视作地道的江南。

C.安史之乱后道的数目大为增加,因而“江南东道”的管辖范围较玄宗时已有所缩小。

D.如果唐朝人不敏感于吴越之间的区别,那么当时的两浙之地都可以被看成江南的典型。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A.南京的首场古董挂表拍卖会结果差强人意,美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项明华收藏的23款古董挂表昨天仅仅拍出了一块——华生1906年产的银壳钻挂表以底价1300元拍出。

B.近年来中国GDP增长的相当大的部分来自于外国资本的投资和外贸出口,这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正日渐加深,可见人们担心外国资本控制中国经济的顾虑也并非杞人忧天

C.这所大学的活动室里,各种器材应该尽有,真是汗牛充栋

D.已经被启用多年的教工大礼堂,因为我们这帮文工团员的到来一下子蓬荜生辉,热闹非凡。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和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者,事实上等于____________。人家给咱们介绍一位沈雁冰先生,不如介绍茅盾来得响亮;介绍一位谢婉莹女士,不如介绍冰心来得____________。等到自己也肯公然承认名叫茅盾或冰心的时候,仍不失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千秋万岁后,非但真假难辨,而且____________。

A.改名换姓大名鼎鼎弄巧成拙              B.移花接木如雷贯耳弄巧成拙

C.改名换姓如雷贯耳弄假成真              D.移花接木大名鼎鼎弄假成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