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注释】长信,汉代有长信宫,成帝时班婕妤在长信宫中苦闷寂寞,作了许多诗歌以自伤。

1.诗题为“秋词”,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作用是什么?(3分)

                                                                             

2.这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分)

                                                                             

 

1.诗中的环境和所抒写的景象都暗合“秋词”的要求,井边梧桐、深秋黄叶、秋夜冷霜、熏笼玉枕。作用: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写出两个及以上意象1分,写出作用2分,本题共3分) 2.抒情手法是借景抒情,借凄冷的深秋夜景,凄清的漏声,表达出宫女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孤单寂寞、凄清黯淡的情怀。(写出抒情手法1分,写出景物特点1分,写出思想感情1分,本题共3分) 【解析】 1.试题分析:它的首句就以“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点破题,同时起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它一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萧瑟冷寂的环境之中。次句更以珠帘不卷、夜寒“霜”重表明时间已是深夜,从而把这一环境描画得更为凄凉。接下来,诗笔转向室内。室内可写的景物应当很多,而作者只选中了两件用具。其写“熏笼”,是为了进一步烘染深宫寒夜的环境气氛;写“玉枕”,是使人联想到床上不眠之人的孤单。作者还用了“无颜色”三字来形容熏笼、玉枕。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一是说明这是一个冷宫,室内的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二是说明时间已到深夜,炉火、灯光都已微弱,周围物品也显得黯然失色。虚写,则不必是器物本身“无颜色”,而是伴对此器物之人的主观感觉,是她的黯淡心情的反映。写到这里,诗中之人已经呼之欲出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苏轼《后赤壁赋》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对下列划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安所得酒乎?顾:回头看

B.攀栖鹘之巢危:危险

C.反而登舟,乎中流放:不拘束,任意行动

D.是金陵人,此客:被贬谪

2.下列加点字与“掠予舟而西也”中的“西”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B.适有孤鹤,横江

C.月明星稀,乌鹊飞                    D.假舟楫者非能

3.下列对两篇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后赤壁赋》写月夜之游,集中描绘了断岸、高山、明月、巉岩、草木,景色由清幽转为峭拔。《湖心亭看雪》重在写雪后西湖奇景和游湖巧遇,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

B.《后赤壁赋》最后描述诗人梦中看见道士化鹤的场景,显现文章奇想联翩、妙趣横生的艺术特色。《湖心亭看雪》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数量词运用,很能表现出作家另一种简练、写实的艺术风格。

C.《后赤壁赋》则借助于惊险迷离的景物描写,很大程度反映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积极为国为民的高尚品德。《湖心亭看雪》通过对湖心亭赏雪巧遇一事的描写,表现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怀。

D.《湖心亭看雪》记述作者以小舟独往湖心亭的所见所闻,是在大雪三日后的某个清晨(也有一说,是在傍晚八点多钟),而《后赤壁赋》所写清幽峭拔的赤壁之景,则肯定在秋末冬初的某个明月之夜。

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3分)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分)

                                             

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4分)

                                         

 

查看答案

请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仿写语句。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内容与上下文连贯。(4分)

罗斯福虽然迈不开瘫痪的下肢,却用智慧带领美国走上了一条强国之路;海伦?凯勒虽然看不见绚丽的色彩,                            ,却用音符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壮美的赞歌;因此,身残志坚之人,也能用己之长为社会做出杰出的贡献。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诗》、《书》、《礼》、《易》、《春秋》、《乐》六种经书,其中《乐》已失传。

B.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曾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C.韩愈,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有《河东先生集》传世。

D.赫尔曼·黑塞是瑞士籍德国人,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凌万顷之茫然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月出于东山之上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划线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鱼虾而友麋鹿

A.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B.非能也,而绝江河

C.幽壑之潜蛟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