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古诗文默写(12分,每空1分) 1. ,观流水兮潺湲。 2. ,举杯断绝歌路难。...

古诗文默写(12分,每空1分)

1.         ,观流水兮潺湲。

2.            ,举杯断绝歌路难。

3.岩扉松径长寂寥,             

4.映阶碧草自春色,              。

5.               ,可怜焦土。

6.               ,恍惊起而长嗟。

7.亲朋无一字,                 。

8.春水碧于天,                

9.              ,天涯霜雪霁寒宵。

10.              ,石破天惊逗秋雨。

11.雕栏玉砌应犹在,               。

12.鸟雀呼晴,                       

 

1.荒忽兮远望 2.酌酒以自宽 3.惟有幽人自来去 4.隔叶黄鹂空好音 5.楚人一炬 6.忽魂悸以魄动 7.老病有孤舟 8.画船听雨眠 9.岁暮阴阳催短景 10.女娲炼石补天处 11.只是朱颜改 12.侵晓窥檐语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默写内容比较多,更需耐心和仔细。可所默写的内容,难写的字不多,但注意一些句子,如“忽魂悸以魄动”“侵晓窥檐语”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跤,不碰壁,怎能练就好筋骨,怎能长大呢?

请以“非走不可的弯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孔子:黑暗王国的残烛

鲍鹏山

孔子生活的时代混乱无道,他为之伤心不已:辉煌的“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伟大的周公早已英魂远逝,他制定的“礼”“乐”也土崩瓦解。“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到处都是乱臣贼子,且个个生龙活虎。西周古都废墟上的青草与野黍也一茬一茬地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根深而茎壮了,掩埋在草丛中瓦裂里的陶器早已流尽了最后一滴汁液。九鼎不知去向,三礼流失民间。东周呢?龟缩在洛邑弹丸之地,可怜巴巴地看着那纵横天下的伯霸诸侯,看他们把九州版图闹得瓜分而豆剖。还有谁来用红巾翠袖,擦去周王混浊的老泪?连孔子本人都不曾去那里。孔子是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的一生都在适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面对这一伟大帝国的文化废墟,孔子领悟到并承诺了自己的使命。但挽狂澜于既倒,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不过是一种令人钦敬的悲剧精神罢了。

当他奔波倦极归来,在一条小河边饮他那匹汗马时,他偶然从平静的流水中惊见自己斑驳的两鬓,“甚矣,吾衰矣!”顿时心凉如水。他壮志不酬,眺望茫茫无语的宇宙,心事浩茫。人世渺小,天道无情,青山依旧,哲人其萎。于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叹息便如一丝凉风,吹彻古今:“逝者如斯夫!”

我在几千年后的漆黑的夜里写这篇文章时,宛如见到他当初衰弱地站在苍茫高天之下的无情逝水边。那无限凄惶的老人的晚景使我大为感动。于是这篇文章题目也就一闪而现:这衰弱的,即将随着时间的流水逝去的老人,不就像黑暗旷野上快要燃尽的一支蜡烛吗?

四面飙风,寒意四逼,这支蜡烛艰难地闪耀……

颜渊死了,他的精神受到沉重的打击。“天丧予!天丧予!”安贫而乐道的颜回死于贫困,死后连棺材也没有。孔子为之深深恸哭。“我不为他哭还为谁哭呢?”他越来越老了,世道也越来越混乱了。不久,有消息传来,子路死在卫国了,正中了孔子以前的忧心忡忡的预言:“不得其死”,被人剁为肉酱。子路是众弟子中唯一敢于冲撞他的学生,小他九岁,总是雄纠纠的样子。孔子知道这个有些粗野的弟子其实最为忠厚义气,他还曾设想,当他远遁人世时,让子路跟随着他。可现在又死在他前面了。他已经多次承受着这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痛了。他的心境更为凄凉了。做生意的端木赐(子贡)来看他,给老师一些周济,他正拄着拐杖在门外看西山的落日,那落日如血的余辉最后一跃染红大地与天空。孤独的孔子问端木赐:“赐啊,你为什么到现在才来看我呢?”接着便低吟了一首绝命歌,那简单的字句和厚重的内涵使人想到宇宙中最简单而又最本质的哲理,人间的生死竟也牵动着宇宙的毁成:“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圣人洒泪而尽了。如蜡烛最后一次耀眼地一跳,熄灭了。天地之间,一片黑暗。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不再仅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选自《天纵圣贤》,有改动)

1.文章开头划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是如何表述孔子所处时代特征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引用孔子的“绝命歌”的作用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花了不少笔墨写“蜡烛”,请联系全文,具体分析“蜡烛”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评价这篇文字“苍凉悲壮,有一种悲剧之美”。试探究文章是如何选材来呈现苍凉悲壮之美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3.背负青天,               ,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4.__________________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5.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自居易《琵琶行》)

6.独学而无友,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

7.亲小人,远贤臣,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8.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不悱不发。”(《论语》)

9.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作。(《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流人:流人江湖的乐人。②这首诗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贬所途中。

1.找出诗中点明季节的词语。由该词语可以联想到白居易《琵琶行》中送别时描写环境的哪一句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句中“泪痕深”描写形象新鲜,请简析其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三两句同为写景,写法和作用不同,请作简要说明。(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8分)

司马季主者,楚人也。卜于长安东市。

宋忠为中大夫,贾谊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贾谊曰:“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二人即同舆而之市,游于卜肆中。司马季主间坐,弟子三四人侍,方辩天地之道,日月之运,阴阳吉凶之本。语数千言莫不顺理。

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曰:“吾望先生之状,听先生之辞,小子窃观于世,未尝见也。今何居之卑,何行之污?”

司马季主捧腹大笑回: “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何辞之野也!今夫子所贤者何也?所高者谁也?今何以卑污长者?

二君曰:“尊官厚禄,世之所高也,贤才处之。今所处非其地,故谓之卑。言不信,行不验,取不当,故谓之污。夫卜筮者,世俗之所贱简也。世皆言曰:‘夫卜者多言夸严以得人情,虚高人禄命以说人志,擅言祸灾以伤人心,矫言鬼神以尽人财,厚求拜谢以私于己。’此吾之所耻,故谓之卑污也。”

司马季主日:“公且安坐。公见夫被发童子乎?日月照之则行,不照则止,问之日月疵瑕吉凶,则不能理。由是观之,能知别贤与不肖者寡矣。

“贤之行也,直道以正谏,三谏不听则退;其誉人也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以便国家利众为务。故宫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见人不正,虽贵不敬也;见人有污,虽尊不下也;得不为喜,去不为恨;非其罪也,虽累辱而不愧也。

“今公所谓贤者,皆可为羞矣。卑疵而前,孅趋而言;相引以势,相导以利;试官不让贤陈功,见伪增实,以无为有,以少为多,以求便势尊位;食饮驱驰,从姬歌儿,不顾于亲,犯法害民,虚公家:此夫为盗不操矛弧者也,攻而不用弦刃者也,欺父母未有罪而弑君未伐者也。何以为高贤才乎?”宋忠、贾谊忽而自失,芒乎无色,怅然噤口不能言。

久之,宋忠使匈奴,不至而还,抵罪。而贾谊为梁怀王傅王,堕马薨。谊不食毒恨而死。此务华绝根者也。

太史公曰:古者卜人所以不载者,多不见于篇。及至司马季主,余志而著之。

(节选自《史记·日者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听先生之辞:言辞                    B.今何言之也,何辞之野也陋:浅薄

C.公且坐 安:安心地                   D.余而著之 志:有志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贤者何也?高者谁也?

B.擅言祸灾伤人心 厚求拜谢私于己

C.吾闻古圣人 二人即同舆而

D.卜长安东市 游卜肆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谊之所以同宋忠到卜肆,是因为他想见识一下卜者中圣人的风采。

B.宋忠、贾谊听了司马季主的理论,认为都是自己从未听过的,因此很不以为然。

C.司马季主认为,从披发童子不能解释日月之食这件事,可以说明能识别贤与不肖的人太少了。

D.司马季主的话说中了当官者的要害,所以宋忠、贾谊二人神情惆怅,说不出话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尊官厚禄,世之所高也,贤才处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不为喜,去不为恨;非其罪也,虽累辱而不愧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者卜人所以不载者,多不见于篇。(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