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深圳地铁开通的消息传来,广大市民...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深圳地铁开通的消息传来,广大市民无不弹冠相庆

B.宾馆规定所有工作人员对每位客人都要相敬如宾,实行微笑服务。

C.有些兵,上课不好好听讲,猴子的屁股——坐不住;批评他吧,还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要贯彻条例、首长指示,他又像大象的屁股——推不动。

D.每次做这个题都是错,真是屡试不爽啊!

 

C 【解析】 试题分析:A.弹冠相庆为贬义,用在这不合语境。B.相敬如宾只是用于夫妻之间,在这用错对象。D.望文生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关税下降,对明年本市家电市场的影响是喜是忧,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回答是肯定的。

B.西江人民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一道四米高、七百米长的拦河大堤巍然屹立在天目山旁边。

C.现代医学一再证明,一个人的精力不管如何旺盛,如果对事物缺乏好奇心与兴趣,他的循环系统功能就会跟着退化。

D.作为一年一度的政治盛会和民主参与的制度化平台,全国两会备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感动是一种养分

何 蔚

常常有一些无法言说的感动。 譬如看见果实坠地,从一棵树的手腕上,一枚青涩的苹果或一只熟透的蜜桃,冷不丁地跳到地上,在尘土中灼下一道轻痕,打下一个水印,或者连一点儿蛛丝马迹也不曾留下,可就在这一瞬间,它已经深深地感动了我。

譬如看见一只小鸟,在我的窗台上跳跃盼顾,抖动漂亮的羽毛冲着我叫了那么一声,甚至只有半声,尔后又匆匆飞走。譬如看见一个朋友久违的眼神和手势,看见一颗滚动在草叶上的露珠被风摔碎之前的最后一次闪耀,看见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在大地上缓缓行进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小心谨慎与肃穆庄严……总之,感动我的有时是一种声音,一种复杂的隐喻了生命幻象的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一种沉重的、负载了诸多情感信息的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一种含蓄的、超越了明示话语的状态。也有时候,感动我的竟是一种细微、寻常得极容易被人忽略的场景,正如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的残骸亦惨亦烈地向前移动,最终,它们几乎全部移进了我的内心,默化成一曲悲壮的挽歌和一场永久的仪式。

更有时候,感动我的仿佛什么也不是,也仅仅是事物的一粒元素而已。

不知道为什么要感动。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若是没有感动,我想我就会于不痛不痒中丢弃自己。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连一朵花一茎草一湖水和一尾鱼,都那么持久地拥有着令人感动的特质。所有的生命几乎都离不开感动。如果对美视而不见,对春天也无动于衷,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在美和春天之间迈动双脚?

想一想,一朵花因为什么而鲜艳妩媚,一茎草因为什么而摇曳多姿,一湖水因为什么而清波漾溢,一尾鱼因为什么而跃出河面?

许多时候,我就是这样不可抗拒地被一些极小的事物感动着,被极小的感动润泽着。只是,我好像从来没有留心将每一次感动的具体根由进行仔细地探究,一条一款地罗列起来,为诱发下一次感动埋好伏笔。我想,谁如果真这么愚蠢地对待感动的话,那他就不可能拥有更多的感动了。感动是不能提前准备的,如同做梦一样,因此也没有必要在事后对它做一番精彩的归纳、总结或者赏析。

常常被感动而充满激情的人是有福的。我或许属于其中之一。故我想,感动是由于我深爱着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甚至比别人更留意也更钟情于它们。而这些美好的事物也仿佛是我的朋友和亲人,也同样爱着、留意着、钟情着我。我们永远保持着那种和谐友善、亲密真挚的联系,保持着深层的感情交流、碰撞与沟通。彼此间相互提醒、暗示,相互期许、关怀和给予。每次小小的感动都会洗净我灵魂中某个小小的斑点和污渍,每一次深深的感动都有可能斩断我性情中某一段深深的劣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感动使我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使我面对每一轮崭新的日出都能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

对于我,感动始终是一种崇高的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母乳;对于感动,我则始终都是一个受益不尽的吮吸者,吸着母乳的精华渐渐长高,长大,健康,强壮,享有智慧与激情。

因此我敢说,一个人,只要他还能感动,就不至于彻底丧失良知与天性。只要能感动,即使将你放在生活的最边缘,你也决不会轻易放弃做人的资格以及与生俱来的发言权。

1.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作者在开头列举了种种使他感动的事物,可见作者是一个十分热爱生活并充满爱心的人。

B.文章写出了关于“感动”的许多感想和体会,表达人们要保持良知维护人格尊严的主题。

C.作者认为“不去仔细地探究每一次感动的具体根由”是因为感动如梦模糊随意难以把握。

D.一个人如果要有更多的机会发现美好的事物,就应该爱着、留意着、钟情着美好事物。.画线句“感动始终是一种崇高的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母乳”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为什么说“感动”是“无法言说的”?(35字以内,4分)

3.在“美”和“春天”之间迈动双脚的理由是什么?(不超过18字,4分)

4.根据第9段内容,分点概括作者对“感动”的理解和体会。(6分)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内容,补出横线处的句子。(每空1分.)

1.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3.鹰击长空,                                              

4.在雨的哀曲里,                                          

5.寻梦?撑一只长篙,                                                

6.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7.真的猛士,                     ,                     

 

查看答案

现代诗歌阅读(每题3分,共6分)

双桅船

1979年8月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对诗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

B.“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一句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

C.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诗人主张为了理想可以暂时舍弃爱情。

D.全诗的目的在于描写一只靠岸的双桅船,同时表现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

2.对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

B.“岸”象征着女性渴望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的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编织在一起。

C.“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组成一幅完整的静态的画面,而在它们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

D.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感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周济,字大亨,洛阳人。永乐中,以举人入太学,历事都察院。都御史刘观荐为御使,固辞。宣德时,授江西都司断事。艰①归,补湖广。正统初,擢御史。大同镇守中官以骄横济往廉②之。济变服负薪入其宅,尽得不法,还报,帝大嘉之。已,巡四川。威州土官董敏、王允仇杀,诏济督官兵进讨,济曰:“朝廷绥安远人,宜先抚而后征。”驰檄谕之,遂解。

十一年出为安庆知府。岁比不登,民间鬻子女充衣食,方③舟而去者相接。济借漕粮以赈,而禁鬻子女者。且上疏请免租,诏许之,全活甚众。又为定婚丧制,禁侈费,愆嫁葬期者有罚,风俗一变。

饥民聚掠富家粟,富家以盗劫告。济下令曰:“民饥故如此,然得谷当报太守数,太守当代尔偿。”掠者遂解散。

济卒官,民皆罢市巷哭云。

(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①艰:指父母之丧。②廉:考察;查访。③方:两船并行。

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同镇守中官以骄横闻:有名声

B.济往廉之敕:朝庭下令

C.尽得不法状:情状

D.嫁葬期者有罪愆:失掉、错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周济为政以德的一组是:

①都御史刘观荐为御使,固辞  ②济变服,负薪入其宅,尽得不法状,还报 ③驰檄谕之,遂解

④借漕粮以赈,而禁鬻子女    ⑤上疏请免租   ⑥朝廷绥安远人,宜先抚而后征。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

3.对原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永乐年间,周济凭借举人的身份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后又到都察院任职。都御史刘观推荐他担任御使一职,他坚决地推辞掉。

B.镇守大同的太监十分骄横,周济假托皇帝的命令,装成普通人模样,背着柴,深入到这个太监的家中,终于弄清了他违法的情况。

C.威州土豪董敏、王允相互仇杀,朝庭命周济率兵征讨,周济恩威并施,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通过下达檄文劝说董王二人,终于解除了他们的武装。

D.周济任安庆知府时,民间出现饥荒,周济通过借粮放赈、上疏免租、禁奢侈浪费和鼓励饥民劫富自救等措施,使许多老百姓活了下来。

4.把文言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4分,共8分)

(1)“朝廷绥安远人,宜先抚而后征。

(2)全活甚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