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题目要求写作文。 (1)2008年春晚之后,盲人歌手杨光这个名字已家喻户晓。...

根据题目要求写作文。

(1)2008年春晚之后,盲人歌手杨光这个名字已家喻户晓。他的身世颇多曲折,8个月时就因病失去了光明。他一直在用心去感受阳光,触摸这个世界;虽然他的眼前一片漆黑,但他的心中却拥有灿烂的阳光,他一直在用阳光般的心态去追梦。他说:“我成功的标准就是把快乐、温暖传递给我的观众。谁又能说我不是真的阳光呢?”

(2)在2010年中国达人秀的现场,刘伟空着袖管走了上来,坐到钢琴前。那首《梦中的婚礼》响了起来。曲子结束,全场起立鼓掌。当评委高晓松问他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时候,刘伟说了一句:“我觉得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10岁时刘伟不幸触电被截取了双臂,但是他说:“我心里充满阳光,没有手,用脚一样可以弹钢琴。”

“阳光的心态”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阳光一点,你可以的!请根据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定立意,题目自定;不少于800字。

 

【解析】 试题分析:这两则材料有一个共性,材料中的两个人物杨光和刘伟因病或意外而残疾,但他们心里却拥有灿烂的阳光,内心充满阳光,最终他们都走向了成功。两则材料后,命题者又加了这样的一句话:“‘阳光的心态’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这句话,应成为作文的立意所在。 这则材料作文的另一个关键,就是这两则材料中“阳光”的理解。“阳光”的字面义是:日光;属性词,积极开朗、充满青春活力的;属性词,(事物、现象等)公开透明。阳光在现实语境中的语义远比其本义要丰富、复杂得多。仅就它的比喻义而言,除作为属性词提供的两种理解外(积极开朗、充满青春活力的心态,公开透明的体制),还可以把阳光理解为乐观的态度、直面苦难的勇气、洒向人间的大爱,等等。如果结合提示语进行思考的话,题意自然更加显豁。“用阳光般的心态去追梦” “我心里充满阳光”道破了命题者的用意,很显然,在此处,“阳光”是取其比喻义的,当理解为乐观、积极的心态。 综上分析,这道题的旨意非常明确:我们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新闻,用一两句话概括新闻事实,然后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点评,点评要求观点明确,用语得体。两项各不能超过30字。(8分)

今年1月,号称大陆“首善”的富商陈光标率团赴台,进行"行善感恩之旅"。他到南投、桃园、花莲、高雄,为台湾低收入户发慈善红包,总共捐出新台币5亿元(人民币1.12 亿元),估计上万人受惠。陈每到一处,都力邀各媒体跟随宣传报导他直接派红包的过程场面,这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如国民党执掌的新北市就拒绝接受。对此,陈光标说,一个人做好事如果能传播给十个人,等于做了十件好事,做好事需要传播,他在大陆是高调做慈善, 来台湾当然也要“高调行善”。

(1)概括内容:                                               (4分)

(2)点评:                                                    (4分)

                                                                 

 

查看答案

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由此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他知道,根据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交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玉米自交系继续自交不再引起衰退现象,但杂交能产生强大的优势。而天然的自花授粉植物品系(天然自交系)自交也不退化,为什么杂交却不能产生杂种优势呢?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国际上有著名学者断言: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现象。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当时是50年代。此外美国、菲律宾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决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6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发表,它证明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袁隆平的发现,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1.选文首段提出美国著名遗传学家的经典著作和有人对袁隆平的嘲笑有什么意义?(4分)

                                                                                  

                                                                                  

2.怎样理解袁隆平“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5分)

                                                                                  

                                                                                  

3.通讯是侧重于写人物的新闻体裁,在选材上注重突出多角度表现和刻画人物形象,你认为本选段主要是从什么方面来表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6分)

                                                                                

                                                                               

                                                                              

 

查看答案

送    行

梁实秋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刚要启碇,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眼前。其妙处在于纯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平夙莫逆于心,临别难分难舍。如果平常我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着我语言无味,一旦远离,那是最好不过,只恨世界太小,唯恐将来又要碰头,何必送行!

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等一样的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的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哄哄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撅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在被送的那一方面,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的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擞,恨不得对每一个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谢。死人出殡,都讲究要有多少亲友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

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别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扬威地与送行的话别,那会增加旅中的寂寞。这种情形,中外皆然。Max Beerbohm写过一篇《谈送行》,他说他在车站上见一位以演剧为业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话,俄而泪湿双颊,终乃汽笛一声,勉强抑止哽咽,向女郎频频挥手,目送良久而别。原来这位演员是在作戏,他并不认识那位女郎,他是属于“送行会”的一个职员,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愿有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会”去雇人来送。这位演员出身的人当然是送行的高手,他能放进感情,表演逼真。客人纳费无多,在精神上受惠不浅。尤其是美国旅客,用金钱在国外可以购买一切,如果“送行会”真的普遍设立起来,送行的人也不虞缺乏了。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件事,送行的技术也便不可不注意到。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车站码头报到,握手而别,那么问题就简单,但是我们中国的一切礼节都把“吃”列为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一个朋友远别,生怕他饿着走,饯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营养都一次囤积在他肚里。我想任何人都有这种经验,如有远行而消息外露(多半还是自已宣扬),他有理由期望着饯行的贴子纷至沓来,短期间家里可以不必开伙。还有些思虑更周到的人,把食物携在手上,亲自送到车上船上,好像是你在半路上会挨饿的样子。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1.结合全文,谈谈送行为什么会成为“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件事”?(4分)

                                                                              

                                                                              

2.在作者笔下古人送别和现代人有什么区别?(5分)

                                                                               

                                                                               

3.“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作者称“我最赏识那种心情”,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结合你的体验或所知,谈谈你对这种心情的理解。(6分)

                                                                              

                                                                              

 

查看答案

中国人的思考方式

人是能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分类学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的能力须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

相对于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缜密逻辑,中国人比较取径于直观与体会。中国人日常语言中成语特多;中国文学中,用典是其特色。两者都采用一连串的模拟,提供一些相近的印象,然后重叠这些印象,抽绎建立起一个新的印象。这一过程只能意会,不易言宣。中国人擅长此道,找出一个“悟”字,代表直观体会。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而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在中国人的日常经验中,“悟”是时时出现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对局部的分析。以中医理论为例,经脉遍布全身,气血周游顺畅,则身体康健。若有病痛,中医不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全身的整治调理下手。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也是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为此,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中途修改。这种例证不胜枚举,说明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鸟飞鱼跃,是一个境界;绿荫窗前,是一个境界。有机的宇宙观与上述全面性的考察又是互相关联、难以区分的。因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截然不同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

中国人还有对于“动态”的注意。《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文化”一词其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以上这些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与动态几项,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三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盛极必衰,否极泰来” ……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而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己的反应。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论,正如海边冲浪的弄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浪头,调整自己的动作。在满潮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能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终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                  (选自《观世变》,有改动)

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化环境和背景会对一个民族的思考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B.印度佛教经过华化后,成了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代表了中国人注重直观思维的特点。

C.太极图与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显示出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特点。

D.中国人的直观悟性以非分析的思考统辖中国人的全面、有机、动态的思考方式和习惯。

E.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全由直觉获得,没有深度的哲学探讨。

2.下列各项说法中,不能代表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中国古代诗人特别重视诗歌的意境和神韵。

C.天不变,道亦不变。

D.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3.请结合本文相关阐述,解释“有机的宇宙观”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归纳概括本文所述的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有哪几种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尽吾志也,         ,可以无悔矣,              

3.过蒙拔擢,                         ,有所希冀?

4.                    ,                   ,成一家之言。

5.通邑大都,                        ,岂有悔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