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校长话音刚落,会场上就 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②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 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③中国强烈 日本尊重历史和国际法,立即停止一切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
④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 提高自己。
A.暴发遏止督促必需 B.爆发遏止督促必需
C.爆发遏制敦促必须 D.暴发遏制敦促必须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慨,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B.眼睛只能感受明暗,除了很近的物体,蛇不能辩别线条和轮廓。
C.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D.待到往日教员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几母校前途,暗然至于泣下。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挣揣chuài谂知 shěn暂时zhàn长歌当哭dàng
B.筵席yán顷刻qǐng倔强jué晕眩yùn
C.笑靥yàn攒射cuán瑰丽guī悄无声息qiǎo
D.巢穴xué曲直qū脖颈jǐng模样mú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选做四小题,共4分,每空1分)
1.臣无祖母,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2.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 。
3.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4.置杯焉则胶, 。
5.真的猛士,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寻陆鸿渐不遇
唐·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思是靠近外城。
1.“欲去问西家”一句中诗人“欲去”还“问”,表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分)
。
2.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品从哪两个方面刻画这一形象?(3分)
。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1.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何故深思高举 行为高出于世俗 B.安能以身之察察皎洁的样子
C.新沐者必弹冠洗身 D.鼓枻而去桨
2.下列划线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是以见放/安能以皓皓之白
B.葬于江鱼之腹中/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C.何故至于斯/圣人不凝滞于物
D.渔父见而问之曰/渔父莞尔而笑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屈原的行为外貌描写,旨在表现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难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B.“众人皆醉我独醒”中的“众人皆醉”比喻世道的黑暗和世人的昏聩,“我独醒”比喻屈原对个人命运认识的清醒。
C.渔父是一位遁世的隐者的形象,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具有心平气和的超然心态。
D.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有力的表现了屈原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的形象,人物形象在对比中显得更加鲜明突出。
4.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3分)
(2)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