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侮蔑飘渺杀一警百流言飞语 B.告罄...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侮蔑飘渺杀一警百流言飞语

B.告罄 引擎焕然冰释怡然自得

C.亵渎恰谈暴殓轻生销声匿迹

D.调唆讹传味同嚼蜡声名雀起

 

A 【解析】 试题分析:B项,焕——涣;C项,恰——洽;暴殓轻生——暴殄轻生;D项,雀——鹊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息(qī)鸟(kē)然(cù)饿遍野(piáo)

B.衣(mèi)流(luán)倾(qǐ)古不变(gèn)

C.胡(tòng)龙(jiāo)惶(sǒng)风沐雨(zhì)

D.思(cǔn)天(lài)帖(yùn)窸窣窣(x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姚明不但是篮球天才,而且是语言天才。他妙语连珠已不是什么新闻,比如“打游戏可以重来,打球不行”。岂止是打球不行,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不可以重来的。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以“没有彩排”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季羡林

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我们中国人确实从西方国家拿来了不少的西方文化的精华。同时,我们也拿来了不少的糟粕。 

我曾提出了一个主张:“送去主义。”意思是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的根据何在呢? 

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四大发明是尽人皆知的,无待赘言。至于无数的看来似乎是细微的发明,也出自中国人之手,其意义是决不细微的。我只介绍一部书,人家一看便知,这部书是:阿里·玛扎海里的《丝绸之路》。 

然而,日往月来,星移斗转,西方兴起了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影响遍及全世界。最早的殖民主义国家,靠坚船利炮,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任务。后来的帝国主义国家,靠暂时的科技优势,今天制裁这个国家,明天惩罚那个国家,其劣根性至今没有丝毫改变。 

现在屈指算来,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已经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优秀的精华,但是,仍然有许多精华,他们没有拿走。比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眼前全世界大声疾呼的环保问题实际上是西方人“征服自然”的恶果,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如能切实行之,必能济西方之穷。另外,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而获得成功,对世界其他国家就很有借鉴的价值。 

这些东西如珠子在前,叫人家,特别是西方,却偏不来拿。怎么办呢?你不来拿,我们就送去。 

我们首先要送去的就是汉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汉语是“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大部分和现代的智慧,也大部分保留在汉语言文字中。中国人要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外国人要想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都必须首先抓汉语。因此,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首先送出去的也必须是汉语。 

此外,汉语本身还具备一些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优点。我在工作中发现:汉语是世界上最短的语言。使用汉语,能达到花费最少的劳动,传递最多的信息的目的,汉语之功可谓大矣。 

说来说去,一句话: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这既有政治意义,也有学术意义。我们首先要送出去的就是汉语言文字。 

(选自《对外汉语教学回眸与思考》,有删改)

1.试从文中找出作者主张“送去主义”的根据。(6分)

                                                                            

                                                                            

                                                                            

2.试理解文中“天人合一”的含意及其在环保方面的意义。(6分)

                                                                            

                                                                            

                                                                            

3.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论述“送去主义”的作用。(6分)

                                                                            

                                                                            

                                                                            

 

查看答案

棉花被子

衣向东

(1)有些物品被我们珍藏着,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它们多么稀奇贵重,而是其中融入了我们太多的情感。比如一支钢笔,一本书,一枚发卡,等等。马宁珍藏的是一床棉花被子。

(2)马宁二十年前跟妻子赵薇结婚的时候,他的家乡马湾镇还不是风景旅游区,街道狭窄屋舍落败,一砖一瓦都显得那么寒酸。有一条水路和一条旱路通往马湾镇,水路不宽,旱路崎岖,把满眼的青山绿水,封闭在山峦叠嶂的一团宁静中。南方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雾,使得门前青石板上的苔藓,一年年滋蔓着。每年入冬之后,日子就阴冷得很了。

(3)赵薇是北京部队大院出生的女子,对南方阴冷的天气,难免有些不适应。马宁说:“你别担心那边冷,我早就写信告诉我妈,让她缝做一床新棉花被子,冷不着你。”

(4)赵薇知道这件事情对马宁的重要性,她就不再说什么了,跟随他走进南方阴冷而灰暗的小镇。

(5)马宁的母亲按照儿子来信的要求,选用了上等的新棉花,缝做了一床棉被。白棉布的被里,大红的缎子被面,密密实实的针脚,看上去非常讲究。她怕冻着了北京来的儿媳妇,被子里垫了厚厚的棉花。赵薇拥着被子,就闻到了新棉花的气息,还有白棉布的香气。

(6)等到儿子儿媳离去后,母亲就很细心地收起棉被,把它保存在厚重的木箱里。南方的屋子潮湿,遇到好天气,她总要把棉被放在阳光下晾晒,让棉花保持着蓬松细软的状态。

(7)马宁结婚的第二年,家乡发了一场洪水,环绕马湾镇的河流水位暴涨,淹没了屋前的石阶。母亲屋内的水漫过了床铺。她用塑料布缠裹着那床加厚棉被,抱在怀里,站在客厅的方桌上,整整站了六个小时。马宁的哥哥试图帮她接过棉被,她却不肯松手。

(8)屋前的柿子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北京的儿媳始终没有回来。一个夏天的晚上,母亲突然主动把电话打到北京,说她想他们了。马宁说:“这好办,你到北京来住些日子吧。”

(9)马宁就让哥哥把母亲送到了北京,母亲住了二十几天,就再也住不下去了,吵着要回老家。眼下南方正是梅雨季节,她老是担心木箱内存放的那床棉被潮湿生霉了。母亲到家的当天,就把棉被从木箱内倒腾出来,果然挨近木箱底部的棉被子,有些潮湿,她急忙把被子抱出去放在阳光下晾晒。

(10)这样又过了两个春秋。有一天母亲晾晒被子的时候,因为胸闷气喘,竟没有力气将被子搭在铁丝架上了。母亲心里就恨自己不中用,知道自己活不太久了,禁不住抱着棉被子,蹲在地上哭了。

(11)也就是这个冬季,母亲在一个阴冷的雨天走了。在母亲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马宁的姐姐一直守候在病床前。母亲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

(12)马宁赶回家处理了母亲的后事。马宁的姐姐就把关于棉被子的一些细节,详细告诉了马宁。姐姐说:“妈说,要是以后赵薇回来,让她放心地盖那被子,还软乎呢。”马宁把棉被带回了北京。尽管他居住的楼房一年四季都很干燥,但他还是经常在阳光充足的时候,把棉被子放在阳台上晾晒。有时候他也陪伴着棉被,坐在温暖的阳光里,想一些很久远的事情。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

(13)棉被因为吃足了阳光,贴在他脸上的时候,就更加柔软而温暖了。

1.“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请联系全文,说说这“泪水”中包含了些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作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多次写到母亲晒棉花被子的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文章及实际生活,说说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像“棉花被子”一样的东西,请作简要的说明。不少于5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2.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4.斜阳草树,              ,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_______________,旌旗蔽空,酾酒临江,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6.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