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棉花被子 衣向东 (1)有些物品被我们珍藏着,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它...

棉花被子

衣向东

(1)有些物品被我们珍藏着,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它们多么稀奇贵重,而是其中融入了我们太多的情感。比如一支钢笔,一本书,一枚发卡,等等。马宁珍藏的是一床棉花被子。

(2)马宁二十年前跟妻子赵薇结婚的时候,他的家乡马湾镇还不是风景旅游区,街道狭窄屋舍落败,一砖一瓦都显得那么寒酸。有一条水路和一条旱路通往马湾镇,水路不宽,旱路崎岖,把满眼的青山绿水,封闭在山峦叠嶂的一团宁静中。南方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雾,使得门前青石板上的苔藓,一年年滋蔓着。每年入冬之后,日子就阴冷得很了。

(3)赵薇是北京部队大院出生的女子,对南方阴冷的天气,难免有些不适应。马宁说:“你别担心那边冷,我早就写信告诉我妈,让她缝做一床新棉花被子,冷不着你。”

(4)赵薇知道这件事情对马宁的重要性,她就不再说什么了,跟随他走进南方阴冷而灰暗的小镇。

(5)马宁的母亲按照儿子来信的要求,选用了上等的新棉花,缝做了一床棉被。白棉布的被里,大红的缎子被面,密密实实的针脚,看上去非常讲究。她怕冻着了北京来的儿媳妇,被子里垫了厚厚的棉花。赵薇拥着被子,就闻到了新棉花的气息,还有白棉布的香气。

(6)等到儿子儿媳离去后,母亲就很细心地收起棉被,把它保存在厚重的木箱里。南方的屋子潮湿,遇到好天气,她总要把棉被放在阳光下晾晒,让棉花保持着蓬松细软的状态。

(7)马宁结婚的第二年,家乡发了一场洪水,环绕马湾镇的河流水位暴涨,淹没了屋前的石阶。母亲屋内的水漫过了床铺。她用塑料布缠裹着那床加厚棉被,抱在怀里,站在客厅的方桌上,整整站了六个小时。马宁的哥哥试图帮她接过棉被,她却不肯松手。

(8)屋前的柿子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北京的儿媳始终没有回来。一个夏天的晚上,母亲突然主动把电话打到北京,说她想他们了。马宁说:“这好办,你到北京来住些日子吧。”

(9)马宁就让哥哥把母亲送到了北京,母亲住了二十几天,就再也住不下去了,吵着要回老家。眼下南方正是梅雨季节,她老是担心木箱内存放的那床棉被潮湿生霉了。母亲到家的当天,就把棉被从木箱内倒腾出来,果然挨近木箱底部的棉被子,有些潮湿,她急忙把被子抱出去放在阳光下晾晒。

(10)这样又过了两个春秋。有一天母亲晾晒被子的时候,因为胸闷气喘,竟没有力气将被子搭在铁丝架上了。母亲心里就恨自己不中用,知道自己活不太久了,禁不住抱着棉被子,蹲在地上哭了。

(11)也就是这个冬季,母亲在一个阴冷的雨天走了。在母亲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马宁的姐姐一直守候在病床前。母亲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

(12)马宁赶回家处理了母亲的后事。马宁的姐姐就把关于棉被子的一些细节,详细告诉了马宁。姐姐说:“妈说,要是以后赵薇回来,让她放心地盖那被子,还软乎呢。”马宁把棉被带回了北京。尽管他居住的楼房一年四季都很干燥,但他还是经常在阳光充足的时候,把棉被子放在阳台上晾晒。有时候他也陪伴着棉被,坐在温暖的阳光里,想一些很久远的事情。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

(13)棉被因为吃足了阳光,贴在他脸上的时候,就更加柔软而温暖了。

1.“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请联系全文,说说这“泪水”中包含了些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作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多次写到母亲晒棉花被子的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文章及实际生活,说说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像“棉花被子”一样的东西,请作简要的说明。不少于5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泪水中既包含着对没有能够经常回家看望母亲的悔恨之意和自责,又包含着感受到母爱的幸福,更含有对母亲的思念和“阴阳两隔”的落寞和无奈。 2.这里的环境描写突出了马宁家乡的衰败与封闭,为下文北京媳妇呆不久作铺垫;突出了江南的潮湿和阴冷,为下文写母亲缝做棉被和晾晒棉被作铺垫。 3.①情节设计方面,一次次的晒棉被给读者制造了悬念——儿子、儿媳什么时候会回家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人物形象方面,多次的晒棉被这一行为,表现了母亲的淳朴与慈爱,把媳妇的话当作一辈子的诺言去坚守,把对儿女的爱都浓缩在每一次的“晒”中;③主题方面,反复出现的情节,强调表现了母亲深沉而质朴的牵挂与关爱,同时也表现出母亲渴望团圆共享天伦而不得的伤感。 4.本题属于开放题,能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泪水是情感的表达,泪水里包含的情感作者没有明说,但是已经融在前面的故事里了:文章的主体讲了三件事:马宁结婚前后只回了一趟家,因为,他的妻子怕南方的阴冷;母亲为了让儿子、儿媳不受冷而时时惦记晒被子;母亲病逝,最终也没有等来儿子儿媳,临终仍不忘晒被。那么感情都在这三件事情中。第一件,马宁只回家一趟,显然,他有一种内疚,一种深深的自责,他为了妻子,把娘的牵挂放在一边;第二件,娘时时惦记晒被,说明娘的深爱,那种无言的爱;第三件,母亲病逝也没有等来马宁,从此母子阴阳阻隔,马宁内心充满了悔恨、无奈、哀伤!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情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2.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4.斜阳草树,              ,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_______________,旌旗蔽空,酾酒临江,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6.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10分) 

水仙子·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1.请简要分析这首元曲的前三句是怎样描绘“寻梅”的执着与艰难的。(5分)

                                                                                 

2.“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分别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汪应蛟,字潜夫,婺源人。万历二年进士。累迁山西按察使。治兵易州,陈矿使王虎贪恣状,不报。朝鲜再用兵,移应蛟天津。朝鲜事宁,移抚保定。岁旱蝗,振恤甚力。已,极言畿民困敝,请尽罢矿税。会奸人柳胜秋等妄言括畿辅税可得银十有三万,应蛟三疏力争,然仅得减半而已。三十年春,帝命停矿税,俄中止。应蛟复力争,不纳。

  应蛟在天津,见葛沽、白塘诸田尽为污莱,询之土人,咸言斥卤不可耕。应蛟念地无水则碱,得水则润,若营作水田,当必有利。乃募民垦田五千亩,为水田者十之四,亩收至四五石,田利大兴。及移保定,乃上疏曰:“天津屯兵四千,费饷六万。俱敛诸民间。留兵则民告病,恤民则军不给,计惟屯田可以足食。今荒土连封,蒿莱弥望,若开渠置堰,规以为田,可七千顷,顷得谷三百石。近镇年例,可以兼资,非独天津之饷足取给也。”因条画垦田丁夫及税额多寡以请,得旨允行。

已,请广兴水利。略言:“臣境内诸川,易水可以溉金台,滹水可以溉恒山,溏水可以溉中山,滏水可以溉襄国。漳水来自邺下,西门豹尝用之,瀛海当诸河下流,视江南泽国不异。其他山下之泉,地中之水,所在而有,咸得引以溉田。请通渠筑防,量发军夫,一准南方水田之法行之。所部六府,可得田数万顷,岁益谷千万石,畿民从此饶给,无早潦之患。即不幸漕河有梗,亦可改折于南,取籴于北。”工部尚书杨一魁亟称其议,帝亦报许,后卒不能行。

光宗立,起南京户部尚书,天启元年改北部。东西方用兵,骤加赋数百万。应蛟在道,驰疏言:“汉高帝称萧何之功曰:‘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吾不如萧何。’夫给馈饷而先以抚百姓,故能兴汉灭楚,如运诸掌也。今国家多难,经费不支,势不得缓催科,然弗爱养民力,而徒竭其脂膏,财殚氓穷,变乱必起,安得不预为计?”因列上爱养十八事,帝嘉纳焉。

应蛟为人,亮直有守,视国如家。谨出纳,杜虚耗,国计赖之。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汪应蛟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岁旱蝗,振恤甚力:力量

B.若作水田,当必有利营:开发

C.江南泽国不异视:比较

D.汉高帝萧何之功称:赞赏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汪应蛟视国如家、勤政爱民品质的一组是 (   ) (3分)

①极言畿民困散,请尽罢矿税   ②近镇年例,可以兼资

③视江南泽国不异             ④畿民从此饶给,无旱潦之患

⑤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 ⑥因列上爱养十八事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⑥         D.②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汪应蛟在保定时不仅赈济灾民,还请求朝廷免除矿税,虽经多次据理力争,最终也没有实行。

B.汪应蛟招募民众,大力开发荒地,改造盐碱地,既解决了军饷的问题,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C.汪应蛟建议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兴修水利,保证京城地区粮食自给,减少对漕运的依赖。

D.汪应蛟担任户部尚书后,更是从爱抚百姓出发,主张不能竭尽民力,否则会引起社会的混乱。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条画垦田丁夫及税额多寡以请,得旨允行。(4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他山下之泉,地中之水,所在而有,咸得引以溉田。(3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财殚氓穷,变乱必起,安得不预为计?(3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5分)

北京下岗工人廖丹因妻子患上尿毒症.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为让妻子活下去,廖丹找人刻了医院公章,给妻子做了近4年“免费”透析,涉嫌骗取医疗费17.2万余元。日前,廖某因诈骗罪受审,检方建议判处其有期徒刑3到10年。

据悉,廖丹夫妻靠“打零工”“低保”维持生计。而妻子尿毒症“每月医药费就超过5000元”。但因“妻子不是北京户口,不能享受北京市民医保待遇”,而“让妻子回河北老家报销医疗费,身体也经不起来回折腾”,最后廖丹只能选择“自费透析”。

读了这则新闻后,你有何感想,请说出来。

答:                                                                      

                                                                         

                                                                         

 

查看答案

请为下面文段写一个点明中心、统领全段的起始句。(4分)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所记孔子言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象生动,精练简洁,带有格言意味。《孟子》用语警辟,比喻精当,往往借助形象议论说理,深入浅出。《庄子》想象丰富,汪洋恣肆,总能为其所说的道理创造出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仿佛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其他诸子散文,如《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也都具有这一特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