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于海外华人的努力,中国的春节被很多亚洲国家和...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于海外华人的努力,中国的春节被很多亚洲国家和欧美城市接受,甚至还把春节作为公共假日写入法规,显示出中国春节越来越浓重的国际化色彩。

B.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电影《世贸中心》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焦点是这部聚焦世贸中心双子塔的影片对于美国人是否做好了心理准备。

C.在洛杉矶举行的第53届格莱美颁奖典礼上,著名乡村音乐演唱组合“战前女神”实力超群,一举将五项大奖收入囊中。

D.在今年自主招生的面试选拔中,对于申浙苏以外地区的考生,同济大学主要依据联考笔试成绩为基础,择优确定自主选拔录取对象。

 

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偷换主语,“甚至还把春节作为公共假日写入法规”的主语是“很多亚洲国家和欧美城市”,不是“中国的春节”。B项介词滥用,“对于”改为”对”.D项句式杂糅,删去“为基础”。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刘师傅生性耿直,好打抱不平,对看不惯的人和事鸡蛋里挑骨头,从来不客气,深受大家敬重。

B.工程已接近尾声,指挥部要求大家牢记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古训,再接再厉,为这项国家重点工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C.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你就心满意足,不思进取,我只能说你目光如炬

D.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在外经商的中国人受到所在国官方和民间双重侵害的新闻报道不绝如缕,引起了国人的普遍关注。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远大报负余勇可沽以偏概全黄梁美梦

B.披砂拣金事过景迁拾人牙惠孪生兄弟

C.别出新裁虚与委蛇远见灼识移殖器官

D.怨天尤人心无旁物清山绿水以警效尤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奢/日不思钱/人头障/气凝神

B.心/压大戏车/敷衍永/语箴言

C.漠/流金石佳/混是非巡/怙恶不

D.误/春风龉/踽独行 柱/掌而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投鼠忌器” 是最早见于《汉书?贾谊传》的一个成语,原意是说,想要追打神庙里的老鼠,又怕连带打坏了供奉的偶像和敬神的器物。比喻想打击坏人又有所顾忌。这个成语的生命力来自于它丰厚的文化意蕴,来自于它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生命体验的生动揭示。

请以“投鼠忌器?”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智慧之书    余光中

①知识爆炸不一定就是智慧增高。我相信,今人的知识一定胜过古人,但智慧则未必。新知识往往比旧知识丰富、正确,但是真正的智慧却难分新旧。知识,只要收到就行了。智慧却需要再三玩味,反复咀嚼,不断印证。如果一本书愈读愈有味,而所获也愈丰,大概就是智慧之书了。据说《天路历程》的作者班扬,生平只熟读一部书:《圣经》。弥尔顿是基督教的大诗人,当然也熟读《圣经》,不过他更博览群书。其结果,班扬的成就也不比弥尔顿逊色多少。真能善读一本智慧之书的读者,离真理总不会太远,无论知识怎么爆炸也会得鱼忘筌的吧。

②叔本华说:“只要是重要的书,就应该立刻再读一遍。”他所谓的重要的书,正是我所谓的智慧之书。要考验一本书是否不朽,最可靠的试金石当然是时间。古人的经典之作,已经有时间为我们鉴定过了;今人的呢,可以看看是否经得起一读再读。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就我而言,“峨眉山月半轮秋”和“岐王宅里寻常见”,我读了几十年,几百遍了,却并未读厌,所以赵翼的话“至今已觉不新鲜”,是说错了。其实,散文、小说、戏剧甚至各种知识性文章等等,只要是杰作,自然也都耐读。奇怪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遗,却时常一览不尽。相反地,卷帙浩繁、令人读来废寝忘食的许多侦探故事和武侠小说,往往不能引人看第二遍。凡以情节取胜的作品,真相大白之后也就完了。真正好的小说,很少依赖情节。诗最少情节,就连叙事诗的情节,也比小说稀薄,所以诗最耐读。

③朱光潜说他拿到一本新书,往往选翻一两页,如果发现文字不好,就不读下去了。我要买书时,也是如此。这种态度,不能斥为形式主义,因为一个人必须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反之,文字夹杂不清的人,思想一定也混乱。所以文字不好的书,不读也罢。有人立刻会说,文字清楚的书,也有一些浅薄得不值一读。当然不错,可是文字既然清楚,浅薄的内容也就一目了然,无可久遁。倒是偶尔有一些书,文字虽然不够清楚,内容却有其分量,未可一概抹杀。某些哲学家之言便是如此。不过这样的哲学家,我也只能称为有分量的哲学家,无法称为清晰动人的作家。如果有一位哲学家的哲学与唐君毅的相当或相近,而文字却比较清畅,我宁可读他的书,不读唐书。一位作家如果在文字表达上不为读者着想,那就有一点“目无读者”,也就不能怪读者可能“目无作家”了。朱光潜的试金法,颇有道理。

④凡是值得读的智慧之书,都值得精读,而且再三诵读。古人所谓的“一目十行”,只是修辞上的夸张。“一目十行”只有两种情形:一是那本书不值得读,二是那个人不会读书。精读一本书或一篇作品,也有两种情形。一是主动精读,那当然自由得很;二是被迫精读,那就是以该书或该文为评论、翻译或教课的对象。要把一本书论好、译好或教好,怎能不加精读?所以评论家(包括编者、选家、注家)、翻译家、教师等等都是很特殊的读者,被迫的精读者。这种读者一方面为势所迫,只许读通,不许读错,一方面较有专业训练,当然读得更精。经得起这批特殊读者再三精读的书,想必是佳作。经得起他们读上几十年几百年的书,一定成为经典了。普通的读者呢,当然也有他们的影响力,但是往往接受特殊读者的“意见领导”。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班扬与弥尔顿相比,成就并不逊色多少:这说明知识多不一定就意味着智慧高。

B.古人的经典之作可以让人一读再读,不会生厌;“至今已觉不新鲜”一说未必准确。

C.诗歌情节最少,这是诗歌最耐读的根本原因。

D.一个人必须想得清楚,才能写出清楚的文字;文字夹杂不清,一定意味着写作的人思想混乱。

E.被迫精读者因为有专业训练而且“为势所迫”,所以精读能力要比主动精读者更强。

2.对作者所说的“有分量的哲学家”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其人写作,虽有一定的内容,但文字表达却不太清楚。

B.他们思想混乱,因而文字夹杂不清,浅薄得不值一读。

C.他们的作品亦有可取之处,不能一概抹杀。

D.他们称不上“清晰动人的作家”,是因为在文字上有点“目无读者”。

3.在作者看来,知识与智慧的区别是什么?(4分)

4.从全文看,对于智慧之书的试金石是什么?(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