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走出沙漠 沈宏 ⑴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走出沙漠

沈宏

⑴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

⑵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经发生过了。

⑶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过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

⑷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炎热的沙漠消耗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谁都知道,在沙漠上没有水,就等于死亡。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

⑸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⑹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所以,不到紧要关头,我是绝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你们……”

⑺“少罗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

⑻完了!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像那即将发生的一幕。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⑼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

⑽我继续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这壶水了。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乘大家体力还行,快走吧。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

⑾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

⑿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

⒀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⒁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的决斗。我想此时已无路可走,还是把水壶给他们。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队员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

⒂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颇似流水声。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有绿洲,快跑!”

⒃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大家发疯似地涌向湖边……

⒄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孟海他们躺在花从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

⒅大伙都惊住了。

⒆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经没有水了。可教授没把真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为了不让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不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⒇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1.“水壶”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2.有人说,“肇教授”虽然在小说中自始至终没有正面出场,但他却是真正的主人公,你认为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4分)

3.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设置悬念这一表达技巧,试作简要概述,并说说这样写的妙处。(4分)

4.你从这篇小说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请分条概述。(6分)

 

1.线索作用,用“水壶”串联起明暗两条线索(或说“两个故事”),肇教授与 “我”的故事和“我”与其他几人走出沙漠的故事由水壶关联起来; (2)是叙事的焦点,全篇围绕“水壶”叙事,考察队员的品格由生死攸关时的一壶“水”得以显现; (3)制造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悬念”,揭开了“水壶”的谜底,也就明白了事情的全部真相。 2.虽然“肇教授”自始至终没有正面出场,但作者却是把聚焦点一直投射在他的身上的。 肇教授的那种以已之死换来他人之生的精神境界正是小说的主题所在。考察队在沙漠中迷路后,由于干渴难耐,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此时,肇教授首先想到的是队员,“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而自己却倒下了。 肇教授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上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他的强烈的责任心和聪明智慧也是小说表现的重点。考察队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在面对死亡威胁时,他想出了用装满沙子的水壶假装为一壶水的主意来坚定大家的信念,让大家最终走出沙漠,从而挽救了考察队员的生命。 3.作者把肇教授的死因和把没有水的水壶传给我的情节挪移了出来,放到故事后面才快速补出,这就制造了情节上的空白和叙述上的悬念,使故事出现了真相突然展示的情节突变,而且造成了读者对这篇小说真相的强烈期待,并感受到肇教授身上体现出的巨大的人格力量,同时也让读者感悟到人的意志的强大力量,使作品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4.(1)小说故事情节启示我们:人在任何逆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精神,人没有信念和精神就不能走出困境。 (2)从肇教授设计安排“一壶水”最后挽救了考察队员的生命这个具有崇高献身精神和机智沉着性格特点的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伟大的一面,这是任何时代、任何情况下都需要的。 (3)从孟海的言行上,我们也看到了人性利己的一面,可以引发人们对伟大与渺小、奉献与自利的思考。 (4)从“我”认真履行肇教授的重托,带领大家走向希望的言行中,我们坚信这种崇高的人类精神是永远可以发扬光大的。 【解析】 1.试题分析:对于“水壶”,首先它是贯穿小说始末的一个物象,因此,具有线索作用;其次,水壶是整个小说中矛盾的焦点,整个故事就是围绕它设计和展开的;小说的最后,“水壶”的面纱被揭开,和开头的神秘形成强烈反差,在故事情节上是典型的“设悬念”和“揭谜底”式的架构;最后,“水壶”还是种种复杂人性的投射:在肇教授那里,它是牺牲精神和无私奉献和智慧,在“队员”那里,是危难时的个人利己主义,在我这里,则是一种坚守和责任。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学生中特定物体作用的辨析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

2.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                           ,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4.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5.位卑则足羞 ,                 。    (韩愈《师说》)

6.为山九仞,                。(《尚书》)

7.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8.              ,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茶陵道中 萧立之 山深迷落日,一径窅无涯。 老屋茅生菌,饥年竹有花。 西来无道路,南去亦尘沙。 独立苍茫外,吾生何处家。 【注】①南宋灭亡后,诗人归隐江西老家,这首诗就写于归家途中。②竹,六十年一花,花后则枯,以为荒年之兆。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首联“迷”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分) 2.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母小传

钟惺(明)

   张母某孺人者,海虞张太学商甫祖母也,为少参某公女,生而温惠,自其在室时,已具丈夫之识。少参宦游四方,于吏事物情。有所内不得于心,而外不能决之友者,偶以试孺人。孺人臆对,口画其初终当否,辄不爽。少参为之心开,胸中无留物,恨其不男子也。无何,少参与其配相继没。故事,卒官者,其家人憧憧一室中,往来惟箧笥、管籥是问。孺人以一女儿,擗踊之余,视其周身周衣事,诚信无悔。自此至于归,皆寄兄息嫂中矣。

既适淳斋公,值簪绂累叶。后子姓家众稍习于奓。孺人入门,思有以易之。谓“古仕宦家,工于善后者,使其家意愿、耆欲与凡人齐,乃为可久。今其志巳汰,习而成性,不可争也。请以身先之!”乃去故饰,椎布而前,数见不鲜。家人见新妇贵家女简易如是,奓者惭服,改心从焉。事翁妪,备思媚之谊。处先后宛若间,任必取重,受必取轻。门内门外,鱼菽祭养。淳斋公不知,以此得一意于学。既析箸,得专家政,勤约如故。操一切会计出入,目之所过,捷于楮籍;心之所识,精干握算。臧获受成事而巳,无能有所上下为奸利,然亦不纯用擿发。曰:“用其力,不尽其情。”

教其子,即商甫之父也,威慈相御,而行学有声实,凡七试不第,以毁陨。孺人见晚暮哀乐情事,卒卒不免忧生之感,从事净业。盖其喜为焚修,好施予。自其天性,至此弥笃。然骤失壮子,以孙为命,外讧内怵,终亦不能愿息,暇则灯钵归依而巳。性沉静,然一启口,足为家诫。尝语诸孙妇:“吾处先后宛若间,三十年如一日者,无他,惟是交见其常情,而不入溢言。处世之道不出此。”其语不烦而确,率此类。

今年七十,神明不衰。它无所须,惟不能忘情于立言者。曰:“匪以为名,庶几言之有文,使后世子孙识其大者。聿修克念,以保世而巳。”斯其意可念也,传而畀藏其家。

钟子曰:予读李令伯事悲之,为其为祖母也。令伯乞身于君,而张子乞言于友。志略同耳。然令伯祖母九十矣。更二十年,张子濯鳞奋翼,于以代其父为尊养者,岂有既乎?张子者,商甫也,名国彝,今为吴中佳士云。

(选自《钟惺散文选集》,有删节)

注释:聿修克念,聿读yu,助词,无意义。

     臧获受成事而巳,臧获,奴婢之意。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参为之心开,胸中无留物,其不男子也。       恨:   遗憾

   B.自此至于归,皆寄兄嫂中矣。                    息 :  暂住

   C.今其志巳汰,习而成性,不可也。               争:   争辩

   D.斯其意可念也,而畀藏其家。                   传:  写传记

2.下列句子中,全都能体现张母富于识见的一组是(3分)

①少参为之心开,胸中无留物,恨其不男子也。

②乃去故饰,椎布而前,数见不鲜。

③事翁妪,备思媚之谊。

④惟是交见其常情,而不入溢言。

⑤匪以为名,庶几言之有文,使后世子孙识其大者。

⑥孺人见晚暮哀乐情事,卒卒不免忧生之感,从事净业。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国彝的祖母生来就温柔贤惠,在她订婚未嫁在家时就已经懂得了侍奉丈夫之道理。

   B.嫁到张家以后,正值张家经历了好几代的显贵。张家的子孙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奢侈的生活。祖母到他家后,思考来改变眼前的这种状况。

   C.祖母在处理同妯娌之间的关系时,承担家务劳动一定选重的,享受时一定选轻的。

   D.二十年后,张商甫奋起大有作为,对于以己代父奉养长辈的人来说,他的前程哪里会有止境呢?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孺人臆对,口画其初终当否,辄不爽。(3分)

(2)     臧获受成事而巳,无能有所上下为奸利,然亦不纯用擿发。 (3分)

(3)     教其子,威慈相御,而行学有声实,凡七试不第,以毁陨。(4分)

 

查看答案

请仔细观察下边这幅图,然后按要求答题。

6ec8aac122bd4f6e

1.请用自己的话说明图画的内容 (不超过40字) 。(2分)

2.用一句话揭示图画的寓意(不超过20字)。(3分)

(1)                                                              

(2)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答题。(4分)

9月25日,是鲁迅130周年诞辰日。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他600多万字的著述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近现代以来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作家、思想家和精神启蒙者。近年来,“去鲁迅化”的声潮始终甚嚣尘上,从鲁迅教材“撤退”,到炮轰鲁迅的“戾气”,再到“鲁迅过时了”的声调。这实在令人心疼!

鲁迅被脸谱化,大家都不陌生,鲁迅是战士,横眉冷对,一个都不宽恕……这是绝大多数人眼中的鲁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鲁迅被贴上了各种令人不解的标签。身为鲁迅之子的周海婴,他更能体会到鲁迅被标签化的无奈、酸涩,甚至苦痛。其实,鲁迅是多性情的,是丰富的,这可从周海婴的记述中找到佐证。

先生曾说过,“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们现在已经在不断改革,革除体制性弊端,不断前进了。先生去世久矣,精神已经在时代的发展中体现!未来还会……

对于“去鲁迅化”的声潮,我们应该抱什么态度?请仔细阅读上文,请简要概括,不要超过15个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