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 。(陶渊...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云销雨霁,            。落霞与孤鹜齐飞,                   。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 (王勃《滕王阁序》)

3.故曰:至人无己,                       。(庄子《逍遥游》)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李密《陈情表》)

 

1.云无心以出岫 抚孤松而盘桓 2.彩彻区明 秋水共长天一色 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 3.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4.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岫”“桓”“蠡”“浦”“孑”“僮”“滨”等男难写字易错字的写法。 考点:此题考查名言名句默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其七)

姜 夔

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注】①姜夔于绍熙二年(1191)冬,到石湖范成大处做客,除夕晚上乘船回家,途中写下了十首七绝。此为第七首,描写诗人只身夜渡太湖的情景。②笠泽:指太湖。③长桥:指垂虹桥,北宋时建,在今江苏吴江市。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一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5分)

2.有人说“雁影”是作者的化身,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作简要说明。(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随太祖,破黄巾于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慰劳诸县。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太祖使乾子整将乾兵,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从平兖州诸县有功,稍迁青州刺史。整卒,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迁离狐太守。

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太祖击谭、尚于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谆拒之。备一旦烧屯去,博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谆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谆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从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典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自请愿徒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徒部曲宗族万三千余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

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年三十六薨。子顽嗣。文帝践阼,谥典日愍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八》)

1.下列划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整卒,典颍阴令徙:调职

B.时太祖与袁绍相官渡拒:抗衡

C.卿欲耿纯邪慕:羡慕

D.太祖之,迁破虏将军嘉:赞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典以国家为重的一项是(    )

①故试以治民之政     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    ③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         ④苟利国家,专之可也    ⑤自请愿徙诣魏郡        ⑥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A.①④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典先跟从父亲李乾追随太祖征战,破黄巾,击袁术;后又随兄长李整打败薛兰、李封,基于立下的这些战功,升迁为青州刺史。

B.太祖安排李典和程昱运送军粮,且嘱咐水路不通可以走陆路。李典分析了驻守黄河的敌人的情况,果断地北渡黄河,打败了敌军,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

C.李典与乐进、张辽一向不和,面对孙权的军事包围,张辽害怕他们不听从自己的意见。而李典抛弃了个人私怨,与张辽并肩作战,使孙权撤军。

D.李典年少时就喜好学问,不喜欢军事,读《春秋左氏传》,博览群书。因崇尚儒雅,对有才能的人非常尊敬,也因此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5分)

(2)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5分)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对“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使记者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

于一种不安的心情。

B.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的美常常会受到破坏的危险。

C.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诞生和发祥地,其厚厚的黄土层是经数百万年沙土堆积而成的,历尽了沧桑岁月。

D.名望有时也调皮也气人,有些人钻营一世也只能够和别人裤脚相齐,有的人光明磊落原地站着,却已获得别人发自心底的尊重与拥戴。

 

查看答案

下列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不屈不挠才是重要的法宝时,我们何必自怨自艾呢?

B.《中国好声音》在赢得良好的口碑和惊人的收视率之后,计划再推第二季。四位评委各具个性的表现常常使观众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C.一旦遇到什么困难,包括维权事项,请在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我,我一定鼎力相助。

D.周国平的新作《宝贝,宝贝》讲述的是妞妞的妹妹——啾啾的故事,读着读着,我就被这位父亲对女儿的深情打动,时不时拍案而起,连连叫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