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

现代文阅读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对“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1.A 2.B 3.B 【解析】 1.试题分析:B“从幼年到成人”无中生有,不是按年龄段来划分的。C“由从低到高”说法有误,文中不是按次序排列的。 D“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说法无根据,可以不分人的层次。 考点: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使记者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

于一种不安的心情。

B.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的美常常会受到破坏的危险。

C.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诞生和发祥地,其厚厚的黄土层是经数百万年沙土堆积而成的,历尽了沧桑岁月。

D.名望有时也调皮也气人,有些人钻营一世也只能够和别人裤脚相齐,有的人光明磊落原地站着,却已获得别人发自心底的尊重与拥戴。

 

查看答案

下列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不屈不挠才是重要的法宝时,我们何必自怨自艾呢?

B.《中国好声音》在赢得良好的口碑和惊人的收视率之后,计划再推第二季。四位评委各具个性的表现常常使观众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C.一旦遇到什么困难,包括维权事项,请在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我,我一定鼎力相助。

D.周国平的新作《宝贝,宝贝》讲述的是妞妞的妹妹——啾啾的故事,读着读着,我就被这位父亲对女儿的深情打动,时不时拍案而起,连连叫好。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执(ào)      (pán)跚       寥落       炯乎不同

B.婆(suō)     叱(chà)      光碟       妄自菲薄

C.浸(zì)      红(fēi)       嬉笑       殒身不恤

D.精(hàn)     堂(nònɡ)     桀骜       殚精竭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新闻,回答小题。

写手好字,让失落的书法走进课堂

黄尘

广东省教育厅日前正式下发通知,要求全省中小学今秋起开设书法必修课,每周一节,并纳入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书法的式微已不是一两年的事了,“书法进课堂”的呼吁也不是一两天了,这下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据说,以前读私塾,学生手握毛笔写字时,老师会悄悄地站在旁边,冷不丁地去抽学生的毛笔,以此检验学生是不是铆足了劲写字。要是谁的毛笔被抽了出来,轻则被训斥一顿,重则戒尺伺候。

现在的学生们再也不用面对这种严苛的教育方式了,但是,而今的书法衰落,则使书法由一项大众艺术、一项基本功、一项必修课,失落为如今日渐式微的纯粹小众艺术。南昌市某少儿书画培训中心的一位老师说,曾有小孩第一次走进培训中心,指着墨汁叫道:“老师,这里怎么这么多酱油啊!”

与我们的生生丢弃相比,日本、韩国等邻国却比我们更重视书法教育。日本中小学校都开设有书法课,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书法,到初中毕业,6年时间足以打下坚实的书法基础知识和技法。但是在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生身上书法黯然失色,很多学生甚至字体歪歪扭扭,毫无书法美感。随着电脑的普及,书写继丧失了书法的艺术性之后,连传播信息的功能也在退化。现在写“天书”的不仅仅是医生,“天书”队伍越来越壮大了。

此前学校之所以对书法教育视而不见,很大程度上跟功利化教育有关。如今,家长、学生、老师、学校关心的是成绩、升学率!重视的是分数、排名。既然中考和高考都不考书法,那学它干吗?畸形的教育形势和功利的求学思维之下,书法也就成了个别“票友”的私人爱好了。

其实,即便是在功利化的考试思维下,书法也大有裨益。很多高考阅卷老师都透露,字写得好,卷面清晰干净,老师的第一印象好,分数自然有所倾斜;而如果在纸上涂鸦,卷子一片狼藉,结果可想而知。如果坚持书法学习,硬笔书法也肯定会相应提高,成绩不也就有保证了吗?

再者,俗话说“字如其人”,如果自己写一手烂字,有何颜面示人?如果别人能写一笔潇洒的字体,你难道不会对他另眼相看?

书法的失落,还跟一股逢传统必反的潮流脱不了干系:仿佛传统的就是糟粕,现代的才是精华,传统与现代是永恒对立的。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传统”都与“现代”水火不容。比如,“现代”的西装取代了“传统”的旗袍,但唐装、旗袍不也日益走俏,风光依旧吗?摩天大楼够“现代”了吧,但每逢假期,大家还不是一股脑地往名胜古迹跑,以一睹那些“传统”建筑的真容为快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的未必就不“现代”,“现代”的也不一定就得反“传统”。就拿书法来说,其研习过程对情操的陶冶,对良好品性的塑造,对文化修养的养成,无论古今,成效依然。

著名画家毕加索曾说,如果我生在中国,我将不是画家,而是书法家。人家一代绘画宗师尚有改行研习书法之念,犹如一张白纸的中小学生们,何必要拒而远之呢?也正因如此,广东率先让书法走进课堂的做法才值得期许。           原载《广州日报》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

A.“天书”队伍越来越壮大与我国中小学不重视书法教育有关系。

B.如果坚持书法学习,硬笔书法也肯定会相应提高,高考语文成绩有了一定保证。

C.电脑的普及,让书写丧失了书法的艺术性,脱离了传播信息的功能。

D.唐装、旗袍日益走俏,风光依旧是现代服装艺术与传统服装艺术的完美结合的结果。

E. 书法失落为小众艺术,主要是受到传统的就是糟粕,逢传统必反的潮流的影响。

2.文章写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的未必就不‘现代’,‘现代’的也不一定就得反‘传统’。”请谈谈你对作者这句话的理解。(4分)

3.在作者看来,我国书法失落的原因有哪些?(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重访草莓园

肖复兴

到纽约总要去中央公园,因为那里有约翰·列侬的草莓园。今年是列侬逝世30周年,就更要来了。上次来,是四年前的春天,这一次,是秋天了。人生四季的轮回,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又绿,无论卑小的个人,还是偌大的世界,都在发生着变化,草莓园却依然故我,和四年前见到的没什么两样,就像听他生前唱的那些歌一样,依然动听如昨,没有走音跑调。

我爱听列侬的歌,他并不像有些歌手只会咀嚼个人的那些风花雪月的小感情,他那种对于世界的关注,只有鲍勃·迪伦能够和他比肩。他不是那种社论式的大气磅礴,而是他独特的诗人式的关注,完全跳出一般流行歌手的范畴。我们的一般流行歌手有时也唱些这样宏观的歌曲,却只是把它们当作公益歌曲或晚会歌曲来唱唱罢了,那种别人替他们编好的词和曲调,千人一面般的相似,完全可以把这首歌的歌词或旋律同另外一首歌随意置换。列侬不是这样的,他总是能及时而准确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唱出他自己的那一份感情,对这个世界做出他独特的发言。

最喜欢的是《想象》,在过于现实的生活里,想象早已经被磨钝,锈蚀成了一块铁疙瘩,还有比列侬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想象能如气球一样载我们飞升进天空的吗?虽然这首歌有些浪漫和乌托邦,但他对世界和平统一的向往,让你无法不感动,感动他的真诚的同时,感慨我们有些歌手的浅薄和贫乏。你会感到列侬一步就迈过了那种浅薄却装点得豪华如同游泳场里的蘑菇池,而走向那样宽阔的水域,立刻有一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感觉。

那一连串激流直泻的排比,是他对你我这样普通百姓的直抒胸臆:“想象这里没有天堂,这很简单,如果你想试试的话。我们的下面也没有地狱,我们的上面只有天空。想象所有的人民,只为今天的和平生活;想象没有国家,想象没有杀戮,想象没有牺牲,想象没有宗教,这一切并不难做到。想象没有占有没有贪婪没有饥饿四海之内皆兄弟……你可以说我是做梦的人,但我不是唯一的一个,我希望有一天你能加入进来,那么世界就能变成一个。”真的,什么时候听,什么时候都会被感动。

草莓园,并没有草莓,只是一个直径三米多的圆圈,彩砖铺地,一条条放射线铺展开来,很有些动感。圆心中写着IMAGINE,这就是约翰·列侬那首著名歌曲《想象》的名字。

这是当初纽约市政府出资100万美元修建的,近看如一个硕大的花环;远看像一滴垂落的泪珠。如此敬重地对待一位摇滚歌手的城市,让我想起英国的利物浦。10年前利物浦机场改名为约翰·列侬机场,成为了当时的一则新闻,因为用名人的名字命名机场的有不少,用一位摇滚歌手的名字命名,利物浦机场是头一个也是迄今唯一的一个。列侬出生在这座城市,当年是一个失去了父亲又接着失去了母亲的无助孤儿,他组织披头士乐队时,没有地方演出,只好在码头附近的低级小酒馆去卖唱。利物浦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他的敬意,也表达对他曾经冷漠的歉意。这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应有的文化自觉和艺术气质

秋意正浓,中央公园里的树已经开始变色,色彩缤纷,如同围绕着圆圆的草莓园的那些不同肤色的人。大家像是围绕着正在唱歌的列侬,轻声说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语言,表达着对他的敬意。这一天,多了一个中国人,在心里对他说,很多中国的歌迷也喜欢你的歌。

禁不住又想起了他的《想象》:“想象所有的人民,只为今天的和平生活;想象没有国家,想象没有杀戮,想象没有牺牲……”如今谁来为我们重唱这样动人的歌?

草莓园紧挨着公园出口,从这里抬头向公园出口望去,就可以望到达克塔公寓的高楼,当年列侬就住在那里。推开正对着公园的那扇窗,列侬常常站在那里眺望公园。30年过去了,那扇窗口前再也无法出现他的身影。

草莓园,曾经是列侬家乡利物浦的一块童年梦想之地。那一年,姨妈带着他到那里看演出,是他看到的第一场歌唱演唱会。正是那块草莓园让他迷上了音乐。1967年,他唱了第一首自己创作的《永恒的草莓园》。

他用他的生命和歌声换来了一座如今的草莓园。

1.如何理解文中划线语句的含义?(4分)

2.约翰·列侬为什么能够得到不同国家人们的喜爱和敬重?(6分)

3.综观全文,“草莓园”有什么作用?(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