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2分) 得分: 水之经典 肖复兴 ①世上丽水秀水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2分)  得分:

水之经典     肖复兴

①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瀚之水,多得是。但在我看来,极富个性、最值得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

②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涓涓细流。飞奔如兽、桀骜不驯的岷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喃喃细吟,将浪涛如山变为珍珠四溢,将凶猛如火变为柔情万缕……出宝瓶口流入内江,立刻呈现一派水光潋滟的情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水的柔劲、可塑和万难不屈、长流不懈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将绚烂归于平淡,将刚劲寓于柔顺,将一时融于永恒的生命。

③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庄园的生命。

④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

⑤ 李冰的都江堰名垂千古,功劳在于他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看似浅显的道理。水的两重性,比之人的多重性,他认识得还要透彻深刻。他或许对付不了人类的多变纷纭的世界,一辈子只当个蜀中郡守;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实,一直绵绵流淌了二千多年。花开花落不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

⑥去年秋天,我曾在成都看国际熊猫节开幕式的演出,演李冰父子治水一幕,满场旌旗飘扬、战鼓如雷,黄尘翻滚、刀光剑影,让李冰父子率领众人杀败龙王恶神,我实在不以为然。这种善恶之斗、人鬼之争的简单演绎,把李冰父子变成了神。其实,恰恰是李冰父子将水从不可治理不可理喻的神化为同芸芸众生一样的,在现实中浇灌着农田,在平凡土地上存活的生命。

⑦看九寨沟的水,看的是宁静、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湖泊。镜海、长海、珍珠滩……每一个湖泊都是那样清澄透明、纤尘不染,让人如同看到教堂里洗礼用的圣洁露水,如同听到教堂里管风琴演奏的圣母颂,而不敢有丝毫杂念俗念;让人懂得并真正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美好真诚和透澈明净,就在这里远避尘嚣而静静地存在。

⑧那水几乎一动不动,任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繁变幻,将污染、噪音连同人心泛起的种种污浊的泡沫一起抛向天空和大地,它独自坚持着自己的贞操,不动丝毫涟漪,不染丝毫尘俗,将水底的虬枝沉木、水藻、水锦,将天上的薄云丽日、山岚清风,将身旁的雪峰幽谷、古树老藤……一一映在自己的怀中,映得那么明净、幽深、清冽。因为它的洗涤,所有这一切,都显得比本身还要清纯与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玉洁冰清,重塑了自己一番。尘世沾惹的市俗庸俗,风骚矫情、浪声虚名、欲火利海……起码不敢在这里抖擞,而被这水洗却大半。⑨九寨沟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人间流向天上,如何从现实流向童话,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

⑩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

⑾看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在现实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便会蹉跎生命,沉迷现实而背弃心灵、抛掷精神、亵渎纯洁,不懂得一点点现实永远不会给予,而只有艺术才能焕发和唤回的浪漫与童话的情怀,便会麻木了生命而只剩下一个蝉蜕一样的空壳。心,因缺少水的滋润,会成为一片荒芜的沙漠。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在物质与精神之间,人总是矛盾着、跌撞着,顾此失彼而永远找不到连接两者之间的直线或弧线。大概这正是人类永远苦恼困惑的原因。而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

⑿我们谁也无法离开水,我们选择水,水也选择着我们,我们身旁喧嚣、嘈杂、泛滥的污泥,漂浮着的落叶,禁不住一阵风吹就会抖搂波纹的水太多了;要不就是人工制造的湖水、喷泉水、蒸馏水、矿泉水太多了;我们身旁浅吟低唱、矫揉造作、流行时尚、浮华奢靡的水太多了……都江堰和九寨沟,是那种旷世稀有属于我们生命核心与灵魂深处之水。他们才是我们的水之经典。

1.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是“水之经典”,“经典”在这里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5分)

2.文中插叙国际熊猫艺术节开幕式演出的场景用意是什么,有何作用?(5分)

3.为什么说“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而“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

4.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迪,说说你自己的看法。(6分)

 

1. “经典”是指“最典型、最具代表性”。(1分)这里指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最富个性、最值得一看,是树立在人类面前的两面镜子;(2分)属于我们生命核心与灵魂深处。(1分)表达出作者对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的高度赞美之情。(1分) 2.(5分)反对世人把李冰父子神话,强调李冰父子打破水的神话,(1分)把它引入现实造福人类的历史功绩,(3分)突出都江堰的水是入世的现实的水。(2分) 3.(6分)因为都江堰的水有着现实的功用,浇灌着农田,哺育着人类,人们看到的是将自己化为在平凡土地上存活的生命的现实境界;(3分)九寨沟的水,远避尘嚣,不染尘俗,洗涤污浊,人们看到的是将自己化为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境界。(3分) 4.(6分)都江堰的水启示我们,在现实中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蹉跎生命,而要把生命融入永恒,就要奉献自己,造福人类;(3分)九寨沟的水启示我们,不能沉迷现实而背弃心灵,要在庸俗市侩、欲火利海中保持纯洁与崇高。(3分) 【解析】 1.试题分析:对于经典一词,首先要从字面上分析,再结合原文中第一段极富个性、最值得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再结合原文分析其原因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8分)    得分: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第三联写人世悲欢,真切感人。读到此处,你眼前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哪两个字传达了作者此时的情怀?(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焉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注释】①东阳徐生:即徐无党,欧阳修的学生。

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为圣贤者所以:……的原因

B.今之学者学者:读书人

C.稍稍见称于人稍稍:稍微

D.如水涌而山出山出:从山间涌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鸟兽为物施于事

B.而为死又有能有不能也

C.虽死不朽能不朽存也

D.忽焉以死同归于泯灭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大量篇幅论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之所以不朽,并将“修之于身”放在最高位置,“见之于言”放在第三,明显流露出了重道轻文的思想。

B.本文第三段认为立言“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于此可见,文章难工,传世尤其不易,这是自古以来文章之士的悲哀,作者借此警示徐无党,同时以自警。

C.文章通过比较法层层筛选,一步一步推出中心,首先则拿“施事”与“见言”比较,再拿“施事”、“见言”与“修身”比较,从而突出修身为首要之道。

D.本文题旨深刻,表达显露,愤语遍布全篇,愤愤之气溢于笔端,但是对学生徐无党却是爱深言切,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欧阳修的宗师风范。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此题不做,留到考后再做练习)温馨提示:翻译课内阅读A和B的句子,各一句。延伸阅读的翻译不做)

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

(2)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

(3)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足也                   利:对……有利

B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也                  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          一:专一

2.下列句中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

B.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

C.知明行无过矣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虽有槁曝,不复挺,輮使之然也假舆马,非利足也,而至千里

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C.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青(xìng)长(hāo)漫(sù)

B.箫(shēng)开(chēng)怨(āi)

C.寥(jì)徨(páng)河(bàn)

D.凄(wǎn)斑(lǎn)笙(xiāo)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5分)

初,邓艾之死,人皆冤之,而朝廷无为之辨者。及帝即位,议郎敦煌段灼上疏曰:“邓艾心怀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三族之诛。艾性刚急,矜功伐善,不能协同朋类,故莫肯理之。臣窃以为艾本屯田掌犊人,宠位已极,功名已成,七十老公,复何所求!正以刘禅初降,远郡未附,矫令承制,权安社稷。钟会有悖逆之心。畏艾威名,因其疑似,构成其事。艾被诏书,即遣强兵,束身就缚,不敢顾望,诚自知奉见先帝,必无当死之理也。会受诛之后,艾官属将吏,愚戆相聚,自共追艾,破坏槛车,解其囚执。艾在困地,狼狈失据,未尝与腹心之人有平素之谋,独受腹背之诛,岂不哀哉!陛下龙兴,阐弘大度,谓可听艾归葬旧墓,还其田宅,以平蜀之功继封其后,使艾阖棺定谥,死无所恨,则天下徇名之士,思立功之臣,必投汤火,乐为陛下死矣!”帝善其言而未能从。会帝问给事中樊建以诸葛亮之治蜀,曰:“吾独不得如亮者而臣之乎?”建稽首曰:“陛下知邓艾之冤而不能直,虽得亮,得无如冯唐之言乎!”帝笑曰:“卿言起我意。”乃以艾孙朗为郎中。

(节选自《资治通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荷反逆之名 荷:背负

B.矜功伐善 伐:夸耀

C.权安社稷 权:暂且

D.必无当死之理也 当:应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邓艾之死,人皆冤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七十老公,复何所求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C.谓可听艾归葬旧墓,还其田宅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以平蜀之功继封其后 皆以美于徐公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邓艾是冤枉的一组是(3分)

①矫令承制 ②艾被诏书,即遣强兵,束身就缚,不敢顾望 ③艾在困地,狼狈失据,未尝与腹心之人有平素之谋 ④帝善其言而未能从 ⑤朝廷无为之辨者 ⑥本屯田掌犊人,宠位已极,功名已成,七十老公,复何所求

A.②③

B.①②

C.③⑤

D.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艾情怀刚直、急躁,爱夸耀功劳,不能协调与同事的关系,因此朝廷上人们明知他是冤枉的,却没有人替他申辩。

B.刘禅刚投降的时候,怕边疆不服,就下了一道诏书要求都服从邓艾的管理。

C.钟会和邓艾都想造反,却让邓艾一个人承受他们双方应该承担的责任。

D.议郎敦煌人段灼的上疏终于打动皇帝,为邓艾平反。

5.翻译下列句子。(3分)

⑴吾独不得如亮者而臣之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