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焉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①,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注释】①东阳徐生:即徐无党,欧阳修的学生。
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为圣贤者所以:……的原因 |
|
B.今之学者学者:读书人 |
|
C.稍稍见称于人稍稍:稍微 |
|
D.如水涌而山出山出:从山间涌出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鸟兽之为物施之于事 |
|
B.而为死则同则又有能有不能也 |
|
C.虽死而不朽能不朽而存也 |
|
D.忽焉以死者三者同归于泯灭 |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用大量篇幅论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之所以不朽,并将“修之于身”放在最高位置,“见之于言”放在第三,明显流露出了重道轻文的思想。 |
|
B.本文第三段认为立言“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于此可见,文章难工,传世尤其不易,这是自古以来文章之士的悲哀,作者借此警示徐无党,同时以自警。 |
|
C.文章通过比较法层层筛选,一步一步推出中心,首先则拿“施事”与“见言”比较,再拿“施事”、“见言”与“修身”比较,从而突出修身为首要之道。 |
|
D.本文题旨深刻,表达显露,愤语遍布全篇,愤愤之气溢于笔端,但是对学生徐无党却是爱深言切,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欧阳修的宗师风范。 |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此题不做,留到考后再做练习)温馨提示:翻译课内阅读A和B的句子,各一句。延伸阅读的翻译不做)
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
(2)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
(3)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B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2.下列句中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
C.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
D.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 |
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C.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青荇(xìng)长篙(hāo)漫溯(sù) |
|
B.笙箫(shēng)撑开(chēng)哀怨(āi) |
|
C.寂寥(jì)彷徨(páng)河畔(bàn) |
|
D.凄婉(wǎn)斑斓(lǎn)笙箫(xiāo)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5分)
初,邓艾之死,人皆冤之,而朝廷无为之辨者。及帝即位,议郎敦煌段灼上疏曰:“邓艾心怀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三族之诛。艾性刚急,矜功伐善,不能协同朋类,故莫肯理之。臣窃以为艾本屯田掌犊人,宠位已极,功名已成,七十老公,复何所求!正以刘禅初降,远郡未附,矫令承制,权安社稷。钟会有悖逆之心。畏艾威名,因其疑似,构成其事。艾被诏书,即遣强兵,束身就缚,不敢顾望,诚自知奉见先帝,必无当死之理也。会受诛之后,艾官属将吏,愚戆相聚,自共追艾,破坏槛车,解其囚执。艾在困地,狼狈失据,未尝与腹心之人有平素之谋,独受腹背之诛,岂不哀哉!陛下龙兴,阐弘大度,谓可听艾归葬旧墓,还其田宅,以平蜀之功继封其后,使艾阖棺定谥,死无所恨,则天下徇名之士,思立功之臣,必投汤火,乐为陛下死矣!”帝善其言而未能从。会帝问给事中樊建以诸葛亮之治蜀,曰:“吾独不得如亮者而臣之乎?”建稽首曰:“陛下知邓艾之冤而不能直,虽得亮,得无如冯唐之言乎!”帝笑曰:“卿言起我意。”乃以艾孙朗为郎中。
(节选自《资治通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荷反逆之名 荷:背负 |
|
B.矜功伐善 伐:夸耀 |
|
C.权安社稷 权:暂且 |
|
D.必无当死之理也 当:应当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邓艾之死,人皆冤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
B.七十老公,复何所求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
|
C.谓可听艾归葬旧墓,还其田宅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
|
D.以平蜀之功继封其后 皆以美于徐公 |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邓艾是冤枉的一组是(3分)
①矫令承制 ②艾被诏书,即遣强兵,束身就缚,不敢顾望 ③艾在困地,狼狈失据,未尝与腹心之人有平素之谋 ④帝善其言而未能从 ⑤朝廷无为之辨者 ⑥本屯田掌犊人,宠位已极,功名已成,七十老公,复何所求
|
A.②③ |
B.①② |
C.③⑤ |
D.④⑥ |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邓艾情怀刚直、急躁,爱夸耀功劳,不能协调与同事的关系,因此朝廷上人们明知他是冤枉的,却没有人替他申辩。 |
|
B.刘禅刚投降的时候,怕边疆不服,就下了一道诏书要求都服从邓艾的管理。 |
|
C.钟会和邓艾都想造反,却让邓艾一个人承受他们双方应该承担的责任。 |
|
D.议郎敦煌人段灼的上疏终于打动皇帝,为邓艾平反。 |
5.翻译下列句子。(3分)
⑴吾独不得如亮者而臣之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次:驻扎 |
|
B.可烧而走也 走:逃跑 |
|
C.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轻锐:轻装精锐 |
|
D.引军北还 北:北面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裹以帷幕,上建旌旗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
|
B.乃取蒙冲斗舰十艘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
|
C.顷之,烟炎张天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 |
|
D.进,与操遇于赤壁 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与操遇于赤壁”略写进军过程,交代决战地点。 |
|
B.“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反映了曹军的骄傲情绪以及由此产生的麻痹心态。 |
|
C.“初一交战……瑜等在南岸”略写初战,交代两军方位,为下文“东南风急”,风助火威作铺垫。 |
|
D.“时操军众已有疾疫”“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这些话都证实了诸葛亮的预言是正确,从一定侧面说明了曹操失败的原因。 |
下列各项对课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等编纂而成,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编写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
|
B.本文结构清晰,内容安排也很自然、严谨。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先写战前各方的活动,侧重写孙刘联盟;再写战斗实况及结果。 |
|
C.作者详写孙权和刘备方面,对曹操方面则是略写,且大部分是侧面描写,这样以孙刘为主,兼及他方的写法,避免了重点不突出的毛病。 |
|
D.本文以清晰的笔墨,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通过各种人物的对话,写了孙曹双方劣势和优势、被动和主动转化的因素与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