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溯 源 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溯 源

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

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到底是什么促使鲑鱼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记得古诗上有两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来自北地,不管身在哪里,也能从风里去辨别来处方向。越鸟来自南疆,不管栖于何枝,也能从光热中感任原乡。

人呢?人又何尝不然?

人类文明中的考古、史学、族谱、传说……不也都是溯源寻根的措举吗? 人的形体,不管在地球上迁徙流离得多远,人的心灵,总要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原。

人类在精神上的回溯,不能只凭本能上的感受,而须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甚至生活记忆的文化潜流,去汇合命脉中的远源。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这种寂寞原也是驱促一个漂泊者反省回顾的基本力量。没有那种驱促的力量,一种文化,一个种族,会很快在浩瀚人世汪洋中消失。

曾经在一个宴会里,听一个朋友高谈她游访俄国,为一位俄国老太太带回一份礼物的情谊。她在俄国买到这份小礼物后,用一张日常俄文旧报包裹起来,回到美国后,送到俄国老太太手中。八十高龄的俄裔老妇人,一眼看到数十年也不曾见到的俄文报页,礼物尚未见到,先哽咽啜泣起来。俄文报对她而言,代表的是乡土信息,冲击着她命脉中的文化根源,封装了数十年的乡愁,一下子崩溃泛滥起来。

我自己也曾经有过那样感情泛滥的经历,那年,在重庆乘船渡三峡去宜昌。汽笛鸣起,船起碇开航了。船速渐紧,但见山城倒驰,青山后移,江风呼啸中,历史山川,浮沉眼底。一时,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那样一种浑浊浩圆的情感,将我淹没。我伏在船栏上,久久哽咽,不能自已。那一刻,我是长江,我是中国,我是那鲑鱼,跃万里河海关山,回溯了本源。

有一个朋友,去大陆旅游,游山玩水,看古迹,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触。他很奇怪自己的冷漠。直到有一天,他在故乡一座花园中,沿一条石径独行,踩着转折处一道月门时,一阵桂花香,隐约扑鼻。忽然间,他双眼含泪。当年,桂子飘香的季节,老祖父,肥蟹一碟,老酒一壶,灯下独酌。幼小的他,站在桌边,踮起脚,为祖父斟酒,听祖父说些掌故。海外数十年汲汲,他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故园小径,一阵桂香,勾起儿时往事,勾起文化的失落感。

海外的侨民,从中国带来宗祠的传统,自身的命脉便和宗亲远源相续,透过文化长流,便超越时空,连系故土,侨乡也就是故乡了。

我们这一代呢?东迁西徙,移居西土,已无宗祠的归属,就像脱离大海的鱼,没有河源可溯了,只有相濡以沫。

我们的下一代呢?

(文章有删改)

1.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人类的归本还源跟鲑鱼的“回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                                                                     

                                                                          

2.概括说明文章第6、7、8自然段写的是人类从哪几个方面寻根溯源。

答:                                                                     

                                                                         

3.请分别说明以下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⑴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

答:                                                                     

⑵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的两句古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因为两者表达的主旨是相同的。

B.文章第3自然段以设问和反问在文意的递进中完成了过渡,结尾又以发问的方式收束,使文章意味深长。

C.文章内容丰富线索分明,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失落文化根源的隐忧。

D.文章情景并茂,以小见大,细节丰盈、精当,成功的营造出了浓郁的文化认同感。

E.文章第8自然段说“……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是说“他”虽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但因再也无法回到童年,所以体验不到满足与宁静。

 

1.好处:通过比较引出下文。相同:不管迁徙多远,都要溯源寻根。不同:①鲑鱼的回归只是一种生命的本能(或: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②人的回归是指精神上的回溯,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生活记忆等在文化上寻根溯源。(或:人的回归是指人的心灵,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源) 2.人类通过祖国的文字(或:母语)、故土的山川(或:风景)、故乡生活记忆(儿时往事、往事记忆)三个方面寻根溯源。 3.⑴故土文化的失落会造成人类心灵的寂寞,乡愁由此而生。⑵因为传统中,长江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所以当“我”置身长江后,长江所负载的各种意义(地理的、文学的、民族文化的)都唤起了“我”的文化认同感。 4.AE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文章开头写的是鲑鱼的溯源,后文章又写到了人类,“人呢?人又何尝不然?”因此,开头的写法是引起下文的作用。人类的归本还源跟鲑鱼的“回归”不同之处在于鲑鱼“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而人类是“让精神归本还原。”相同之处很好理解。 2.本题考查对文段的理解能力。第六段根据“俄文报对她而言,代表的是乡土信息,冲击着她命脉中的文化根源,封装了数十年的乡愁,”能够得出答案。第七段根据重庆乘船渡三峡去宜昌途中看到的山川景象不由得哽咽可得出答案。第八段由“故园小径,一阵桂香,勾起儿时往事,勾起文化的失落感。”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文章句子的理解能力。六七八段写的寻根溯源的事例,乡愁可从中概括得出,其中第八段最后一句话最能概括意思。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北方所产的胡马,来到南方仍然依恋北风;南方的鸟来北方过冬,仍然在南枝筑巢。我们又怎能忘记我们的故乡呢?陶渊明用来自喻,表明他正像鸟恋归林、鱼思故渊一样地思恋美好的大自然,回到自然,也即重获自由。这两句古诗表达的主旨显然是不同的。E项体验不到满足与宁静是因为故土文化的失落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把下列语段改写为句式整齐、语意连贯、含有排比修辞的句子,可调整个别词语和句子的顺序,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在苏州,桥、河、巷,这三者是相关联的:因为有河,桥才显得风姿绰约;河显得幽深绵长,是因为有了桥;因为有了桥和河,巷才别有趣味。小河、小桥、小巷,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却仍不减本色——古朴而典雅,仿佛一位沉睡的老人。

改写为: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两种情景,以“下雨”为中心,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40字。

情景一:春天野外下雨

扩展为:                                                                  

                                                                          

情景二:夏天校园下雨

扩展为:                                                                  

                                                                          

 

查看答案

将下列语句变成一个长单句。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改写为: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安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就是明证。可是他太富于诗人气质了,禁不住        ,结果总是得罪人。他的诗名    ,但他的五尺之躯却难以见容当权派。    ,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①不平则鸣,有感而发   ②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③冠绝一时,流芳百世  ④流芳百世,冠绝一时 ⑤无论同党秉政,还是政敌当道  ⑥无论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

A.②③⑤

B.①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说实话,当时对自己的参赛作文能否获奖,实在没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时感觉自己的作文水平和城市学生的作文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

B.我们不愿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的,而财富每天都在更换主人。

C.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西藏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西藏也面临着旅游行业管理,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难度的加大。

D.报考飞行员的条件是政治进步,思想健康,身强体健,身高和年龄一般不超过规定的要求,经所在学校同意,就可以报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