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1.划线词语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何可胜道也哉
|
A.日出江花红胜火 |
B.予观夫巴陵胜状 |
|
C.二战而一胜一负 |
D.举不胜举 |
2.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于是余有叹焉。叹:感慨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
|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景象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辅佐的人 |
|
C.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他们 其孰能讥之乎。 其:难道 |
|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于:对 |
于人为可讥, 于:在
3.与“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吾恂恂而起 |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
|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D.不敢言而敢怒 |
4.下列划线词语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孰能讥之乎?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吾其还也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A.①②同③④异 |
B.①②异③④同 |
|
C.①②③④全不相同 |
D.①②③④同 |
5.下列关于文段内容要点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记游山所见的景物 |
B.写游华山洞的经过 |
|
C.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
D.提出治学应采取的态度 |
6.下列说法与作者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
|
A.目标越远大,能够达到的人就越少。 |
|
B.要达到目的应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志、力、物,其中“志”是根本。 |
|
C.只要“尽吾志”,即使没有成功也可以无悔了。 |
|
D.古人对事物的观察思考往往比今人更深入、广泛 |
7.翻译下列句子
(1)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句中的“言”当名词讲的一项是
|
A.焚百家之言 |
|
B.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
|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
D.佚之孤言于郑伯曰 |
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B.今齐地方千里 |
|
C.悦亲戚之情话 |
D.至于幽暗昏惑 |
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
B.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②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
|
C.①往往有得 ②此予之所得也 |
|
D.①余于仆碑②有碑仆道 |
“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此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
C.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
D.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下列句中划线字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
D.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