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蜀道难》,完成文后各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

阅读《蜀道难》,完成文后各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岩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点写青泥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与“连峰去天不盈尺……砅岩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是否重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给“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西游”“西望”表明了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矛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地亘古闭塞的状况。第二层描述秦蜀间崇山峻岭的地貌,是闭塞的原因。第三层叙述蜀道由来,以神话表现劳动人民开凿蜀道时的悲壮惨烈、可歌可泣。 2.“上有”“下有”等四句是从“面”上即整体上写蜀道之难;“青泥”等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诗人着重描写青泥岭曲折盘桓、随山萦回的险道和峻危的山势,尤其是人们手扪星辰、紧张屏息、抚胸长叹的惊惧惶悚,表现了蜀道之难。 3.不重复。虽然都写了山川的险峻,但前者是静态描写,而后者是动态描写,且配合着万壑雷鸣般的轰响,形成排山倒海的震撼心魄的气势;前者点面结合,后者全面概括;前者写人的感受,以表现山峰特别是青泥山的高峻,后者写山川奇险,是为了渲染惊心动魄的气氛及给旅人造成的心理震撼,为“嗟尔远道之人”张本,为第三段写社会环境险恶铺垫过渡。 4.“但见”“又闻”句渲染了凄清恐怖、幽静孤寂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令人心胆俱裂的惊险气氛。 5.不矛盾。“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模拟蜀人口气,以诫友人慎入蜀,意味尤为深长。 【解析】 1.试题分析:蚕丛及鱼凫...等原句可概括出层次大意。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全是诗中地名的一组是[    ]

A.蜀——秦塞——蚕丛——太白

B.秦塞——太白——鱼凫——峨眉

C.青泥——剑阁——锦城——蜀道

D.太白——青泥——锦城——剑阁

 

查看答案

画线词词义相同的两组是[    ]

A.开国茫然/青泥何盘盘

B.来四万八千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C.西太白有鸟道/一夫当关

D.猿猱欲度攀援/悲鸟号古木,愁空山

 

查看答案

对画线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险如此         也:副词,表示“同样”“也是”。

B.胡为来哉         乎:语助词,无义。

C.黄鹤之尚不得过   之:主谓之间结构助词

D.所守匪亲         或:副词,倘若。

 

查看答案

拓展性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4题。

  上阳白发人

  白居易

  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断。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 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茑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妨。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惟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加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

  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注:这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七首,是一首著名的政治讽谕诗。诗的标题下,作者注云:“怨旷也。”古时,称成年无夫之女为怨女,成年而无妻之男为旷夫。这里“怨旷”并举,实际写的是怨女,是指被幽禁在宫廷中的可怜女子。原诗前另一小序说:“天宝五载以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贞元中尚存焉。”上阳,指当时东都洛阳的皇帝行宫上阳宫。

1.选出对加线字词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时采择百余人 采择:挑选

B.已被杨妃遥侧目 侧目:怒目:怒恨貌

C.耿耿残灯背壁影 耿耿:明亮

D.大家遥赐尚书号 大家:大伙儿

2.选出对下列各句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颜暗老白发断——青春的容颜在不知不觉中消逝,又生出了许多白发。

B.零落年深残此身——很多年过去了,她们都已春花秋草般的凋零殆尽了,活在世上的只剩下她一个人了。

C.妒令潜配上阳宫——被当时专宠的杨贵妃嫉妒,缠着皇帝把她发配给上阳宫。

D.梁燕双栖老休妒——因为幽闭深宫,青春已逝,所以虽见梁燕双栖而不再羡妒。

3.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八句,以简洁的素描,勾勒出上阳宫豪华、热闹的环境和老宫女十分悲苦的身世。

B.“忆昔”以下八句,转入对往事的追亿,重现一个如花似玉的少女,被胁迫离家入宫后又被打入冷宫的悲惨遭遇。

C.“秋夜长”、“春日迟”两节,以两个具体场景,极写上阳女子一生被幽禁的凄怨生活。

D.“今日宫中”以下六句,在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寂寞苦闷的心情之后,诗中主人公人以貌似轻松的口吻,对自己被封赏和妆束发出了嘲笑。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没有一般化的罗列所谓“后宫人”的种种遭遇,而是选取了一相终生被禁锢的宫女作为典型,写了她的青年、中年和暮年,写出了她的希望和绝望。

B.作者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和秋夜:秋风、暗雨,残灯,空房,长夜不眠,形影相吊。环境的凄凉、冷落与主人公内心的寂寞、孤苦融合在一起,制造出一种浓郁的悲剧气氛。

C.诗的尾声部分,用感叹的情调和讽谕的语词,写出了诗人的一片侧隐胸怀和“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社会理想,显示出诗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下知”的良苦用心。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易,具有民歌的风调。它采用“三七”的句式,和顶针等句法,音韵转换灵活,长短句错落有致。诗中熔叙事抒情、写景、议论手于一炉,很有感染力。

 

查看答案

诗人以琵琶女自况,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生感慨。关于“我”和琵琶女,诗中写到了一些相似点,对此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二人都从京城长安来到偏僻的江州。

B.一个是演奏技巧的艺人,一个是欣赏水平一流的听众,二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C.一个是誉满京城名伎,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二人都有各自出色的才能。

D.一个因年长色衰下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流落,二人都有着由盛而衰的遭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