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俞曲园 陶文瑜 “花落春仍在”,这一句话对于俞樾意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俞曲园   陶文瑜

“花落春仍在”,这一句话对于俞樾意义非常,如果要说明俞樾或者我们必须从俞樾一生的千言万语中选出一句话来,自然就是“花落春仍在”。

道光三十年,在京城科举复试的试卷上,有一道名为“淡烟疏雨落满天”的诗题,这是一幕笼罩着丝丝愁怨,显露了淡淡寂寞的景致;众多的考生借着这样的景致,抒发了“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情感,而俞樾意气风发写下了这一句“花落春仍在”。

这一句话说得很有气概,也十分精神。我听说的一则民间传说,说唐伯虎一副穷书生的样子,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将那儿趾高气扬的文人墨客损了一番,最后大家知道了这个人原来是唐伯虎,便在他离开之前说了一句“虎去山还在”,唐伯虎不假思索地回答:“山在虎还来。”“山在虎还来”和“花落春仍在”似乎是异曲同工。

我们不能说清楚,俞樾在写“花落春仍在”时的所思所想,我们只知道,俞樾在写下这句话的时候,绝对和曲园的故事无关,因为俞樾建造曲园,已经是写下了“花落春仍在”二十多年后的事情了。

这一届科举,礼部的主考官是曾国藩,当时清廷刚刚和太平天国打完仗,正在恢复损伤的元气,而清王朝自康、乾的兴盛顺流而下,已经开始走向山雨欲来。在曾国藩眼里,“花落春仍在”成了弘扬主旋律的力作,因此他点了俞樾为部试的第一名。第二年有授予翰林院编修。之后,新登基的咸丰皇帝,对俞樾的才识比较欣赏,委派俞樾到河南出任提督学政。

这是一项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工作,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才呢?俞樾动了一番脑子以后,将《四书》《五经》中的句子拆开了再拼成一道考题,别出心裁是为了能够考察到考生灵活掌握的应变能力,结果不少考生云里雾里不知所措和俞樾罢官还乡“永不叙用”。

“试题割裂经义”存的是“图谋不轨”的心思。这样向朝廷举报的,是御史曹登庸。这是一条死罪。为俞樾说情的还是曾国藩。

历史一向同情和袒护落难的才子书生,并对曹登庸之流给予义正辞严的脸色。但反过来想一想,《四书》《五经》是范文,更是当时朝代的纲领和宪法,俞樾犯的是“大逆不道”的罪过,曹登庸不举报,别人也会举报,纵然没有人举报或者朝廷网开一面,俞樾最公式的前程,无非是从才华横溢一腔抱负的书生,成长为空怀壮志碌碌无为的官吏。

这个转折就是“花落”,“花落”也是一种宿命。

从京城到苏州千里迢迢,决定俞樾走上这条道路的,是与他一同金榜题名的李鸿章,江苏巡抚李鸿章,聘请俞樾担任苏州紫阳书院的讲习。而俞樾走进苏州的这一刻,也就决定了自己生命中的春天依旧灿烂并且更显辉煌。

“门秀三千士,门高四百洲。”这是评说俞樾的一副对联,三千士说明桃李满天下,三千士包括了陆润、章太炎和吴昌硕。

苏州人称呼俞樾为俞曲园,建造曲园,是俞樾来到苏州十六年以后的事情,这时候的俞樾已是知名学者和国学大师,方有能力在马医科购得五亩田,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小园子。而在此之前,这么一位有名的导师和学科带头人,竟居无定所,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知识分子相对还是比较清贫的。而同为曾国藩门下的李鸿章已是声名显赫的达官贵人了,因此民间有“李少荃拼命做官,俞曲园拼命著书”的说法。

曲园是一座书斋园林,书斋园林的特点是园以人传,而一亭一廊,一水一石更像是线装书的字里行间。

曲园之中,俞樾讲学和会客的厅堂名为“春在堂”,依旧是“花落春仍在”的情绪,但这时俞樾已经明白了对他来说,人生的春天不是仕途功名,而是笔墨纸砚。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半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安安稳稳,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

俞樾写自己的句子,现在刻成抱柱对,挂在“春在堂”上了。

1.解释下列词语。

景致:

义正辞严:

大逆不道:

2.指出下面句子所包含的修辞方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清王朝自康、乾的兴盛顺流而下,已经开始走向山雨欲来。 

答:

3.俞樾命名“曲园”厅堂作“春在堂”时,依旧是“花落春仍在”的情节。试分别说明此句中“花落”“春仍在”的含义。

答:

4.曾国藩是与俞樾一生关系密切的人物。试概括曾国藩两次出手的情况和原因。

答:

5.文中画线的“生命中的春天”“人生的春天”各比喻什么?(不超过10个字)结合全文,试说明俞樾所作“春在堂”的一副抱对从哪两个方面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不超过40字)

答:(1)

(2)

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为这篇散文的线索,“花落春仍在”在文中多次出现,起了很好的照应作用,使全文脉络十分清晰。

B.俞樾在试卷上写下了“花落春仍在”这一诗句,喻指大清王朝元气大伤,但仍气数未尽,故得曾国藩赏识。

C.“山在虎还来”和“花落春仍在”的异曲同工之处在于,都表现出有才能的读书人自视甚高、目中无人的情绪。

D.俞樾对科举试题的改革,目的是为国选才,可是,连这样改良主义的行为,清朝统治集团也难以认同。

E.将李鸿章与俞曲园作比较,目的是批判李鸿章的为官之道,弘扬俞曲园的治学精神 

 

1.景致:指风景和景物,景致新奇。义正言辞:理由正当,言辞严肃。逆:叛逆;道:指封建道德;不道:违反封建道德。旧时统治阶级对破坏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 2.比喻与用典。“山雨欲来”出自唐五代许浑的诗《咸阳城西楼晚眺》,是用典。把朝代更替和发展喻为水“流”,把当时社会矛盾的蕴育和即将爆发的情景喻为“山雨欲来”,是比喻。所用比喻贴切生动,所用典故贴切自然。 3.“花落”指罢官居乡“永不叙用”;“春仍在”指著书立说培育人才。 4.第一次,曾国藩点俞樾为部试第一,原因是俞樾试卷上所写“花落春仍在”弘扬了主旋律。第二次,曾国藩开脱俞樾所谓“割裂经义”之罪,原因是同情落难才子。 5.“生命的春天”比喻生命中最能展示自我价值的时期。“人生的春天”比喻最能体现人生价值的地方。学术方面,为著书讲学、成就斐然而自豪;为人方面,为襟怀坦荡、无愧天地而自负。 6.A D 【解析】 1.本题考查词语释义。景致:指风景和景物,景致新奇。义正言辞:理由正当,言辞严肃。大逆不道:逆:叛逆;道:指封建道德;不道:违反封建道德。旧时统治阶级对破坏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它使文章立论有根据使文意委婉表达。比喻是吧甲事物比作已实物,使句子表达的更生动。 3.本题考查文章句子的理解能力。花落春仍在,就是花虽然落了,但还是春天,这是愿意,根据文章意思,理解这句话即可。 4.本题考查第文章人物的概括能力。试概括曾国藩两次出手的情况和原因,原文交代的很清楚,可以用原文回答。曾国藩点俞樾为部试第一。试卷上写的“花落春仍在”。 第二次,曾国藩开脱俞樾所谓“割裂经义”之罪,原因是同情落难才子。 5.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注意要求不超过10个字。“而俞樾走进苏州的这一刻,也就决定了自己生命中的春天依旧灿烂并且更显辉煌。”最能展示自己才华的时期。“人生的春天不是仕途功名,而是笔墨纸砚。”自己的价值有所实现的地方。 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B推论缺乏依据。原文:“我们不能说清楚”,俞樾当时的“所思所想”。  C脱离原文语境。原文称表现出“气概”和“精神”,无贬义。  D李鸿章“聘请”俞樾,二人相知,本文不存在对李鸿章为官之道的批评,对比旨在说明人生各有不同道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925年,华罗庚在金坛中学毕业后,进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后来由于交不起学费,没有毕业就失学了。他回家乡一面帮助父亲在“乾生泰”,这个只有一间小门面的杂货店里干活、记账,一面继续钻研数学。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     是冬天,罗庚     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     这样伸着,右手     在不停地写……”

那时,华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人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的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地抱着书不放。

1.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添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是冬天,罗庚     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     这样伸着,右手     在不停地写……

A.不管依然就仍

B.尽管仍然只好还

C.不管仍然只好仍

D.尽管依然就还

2. 指出选段中的一处细节描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3.华罗庚失学的原因是什么?你能推想当时的社会状况吗?

答:

1949年新中国成立。消息传到美国,华罗庚毅然放弃了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于1950年2月带领全家登上一艘邮船从美国动身回国。在香港,他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公开信中说:“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就在这一年的3月16日,华罗庚到达北京,回到北京清华大学担任教授。

……

回国后,华罗庚除致力于数学研究外,还非常注意发现和培养有志于献身数学科学的青年人。他积极倡导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竞赛。

有一天,他收到一封信,信是厦门大学图书馆管理员陈景润写来的,陈景润在信中说,他精读了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并就其中关于他利问题的几个地方,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堆垒素数论》出版后,国内外数学界赞赏备至,没有人提出其中还有需要商榷的地方,他想不到一个无名青年竟然提出有的地方似乎值得改进。

华罗庚看了这封大胆而又坦率的来信,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置若罔闻,而是如获至宝。他兴奋地说:“这个年轻人真有想法!”随后。他向全国数学界推荐了陈景润,建议数学学会邀请陈景润来北京参加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不仅如此,还把陈景润从厦门调来北京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做自己的研究生,亲自指导他继续深入地钻研数论。

4.选段画横线的内容的顺序可不可以掉换?为什么?

答:

5. 画“   ”的句子中含有“没有……也没有……而是……”句式,说说这一句式对内容表达所起的作用。

答:

6.从华罗庚发现陈景润这件事,我们得到许多启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人应该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B.作为青年人应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向权威提出挑战。

C.作为权威,应该甘做人梯,为青年人的成长作出贡献。

D.作为前辈应该正视自己学说中的瑕疵并关心培养后来者。

 

查看答案

填空:

《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来称《诗》或《诗三百》,悼念汉代被尊奉为         经典之一。

⑵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                  。(《归园田居》其三)

⑶                 ,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查看答案

文章小标题有怎样的好处?

答: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安排了工作吗?这些新来的同志。”局长亲切地对我说。

B.他到处收集有关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认真地分析;不拘泥于前人的方法,终于有了新的发现。

C.“一鸣惊人”“愚公移山”“孔融让梨”……孩子们指着画盘齐声念出几十个成语。当他们念到成语“不屈不挠”时,胡锦涛接过来说:“好,我祝你们不屈不挠、马到成功!”

D.从山前一直攀登到海拔1 860米的绝顶,饱览了“人字瀑”“百丈泉”“石笋峰”“百步云梯”“天都峰”……等奇观美景,可谓平生一大快事。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电信业内人士报料,“高额吸费电话”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是因为电信运营商参与了不法垃圾短信公司和声讯服务台的收益分成的结果。

B.后金融危机时代,欧洲一些国家如希腊,由于债务危机已经导致债务负担出现不断加剧的趋势,使国家主权风险迅速提高。

C.在华盛顿核安全峰会上,与会的国家首脑以防止“核恐怖”为中心话题,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和磋商,提出了一些基本共识。

D.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是主题演绎的形象载体和视觉标志,与历届世博会吉祥物形象相比,在主题表现、造型设计等方面有明显区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