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痛哭和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养。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
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至,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
B.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
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所有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
D.最后一段“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深刻地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以及作者对未来的担忧。 |
E.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6分)
3.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4.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意。(8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鹰击长空, , 。(《沁园春·长沙》
2.寻梦?撑一支长篙, ,满载一船星辉, 。(《再别康桥》)
3.“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荆轲刺秦王》)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海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956年
1.填空。(5分)
诗人从视觉、 、 、 四个角度展示了大海的生动形象,抒发了诗人对大海的 之情。
2.在你看来,《海》一诗的形式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体现在哪个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 |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谢 |
D.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完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 )
A.使毕使于前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B.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以其无礼于晋 |
C.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乃不知有汉 |
D.倚柱而笑夜缒而出 |
3.下列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3分) ( )
A.这段文字,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 |
B.文段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是为了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皇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 |
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
D.由于刺杀秦王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 |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5分)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5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既自以心为形役,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
2.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
3.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______。(《滕王阁序》)
4.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5.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______。(《滕王阁序》)
6._____________________,夙遭闵凶。(《陈情表》)
7.逮奉圣朝,_____________________。(《陈情表》)
8._____________________,愿乞终养。(《陈情表》)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作文:
1、那里有一座钟楼。钟定时敲响,那声音是温馨的、安详的,既抚慰我们,又召唤我们。不高的钟楼在那时的我看来,却是无比的巍峨。
至少是此刻,我想起当年,想起那钟楼悠扬的钟声,那催人勤勉、催人上进、催人自强的钟声,不论晨昏,不论风雨,岁岁年年,及时而守恒,本身就是一种恒久的感人的精神!而我却不知珍爱。如今,这一切变得多么遥远,它正沉入了苍茫的梦境之中。我想从梦的深处把它追回,然而不能。
(选自谢冕《我的梦幻年代》,谢冕为我校51届校友,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诗人,钟楼即为我校思万楼)
2、在人的一生中,中学时代是重要的,其重要性往往被估计得不够。这倒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当局者太懵懂,过来人又太健忘。一个人由童年进入少年,身体和心灵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造化便借机向他透露了自己的若干秘密。正是在上中学那个年龄,人生中某些本质的东西开始显现在一个人的精神视野之中了。所以,我把中学时代称做人生中一个发现的时代。发现了什么?因为求知欲的觉醒,发现了一个书的世界。因为性的觉醒,发现了一个异性世界。因为自我意识的觉醒,发现了自我也发现了死亡。总之,所发现的是人生画面上最重要的几笔,换言之,可以说就是发现了人生。
(选自周国平《发现的时代》,周国平,著名哲学家)
同是写中学时代,在诗人谢冕眼里这是一个“梦幻的年代”,在哲学家周国平眼里这是一个“发现的年代”,你从中获得什么启发?
全面理解这两段文字,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8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