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姑苏看水 张宏 ①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姑苏看水

张宏

  ①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②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③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连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条条水巷,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班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未改变过它的波光粼粼的壮阔。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问的小路上盘桓,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间闪出一片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④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⑤而如果你住下了,就越发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⑥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足见这里的葱茏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以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逐渐的,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苏水的好处。

  ⑦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之水不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明和吴文化?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就没有了花窗照影的浪沧亭,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可以复衣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狮园边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就是姑苏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

  ⑧水带来了富裕,也带来了灵气,带来了姑苏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范仲淹、唐伯虎、文征明、金圣叹、陆文夫,只要点一点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姑苏之水的灵性。

  ⑨但姑苏水也有坎坷的时候。苏州北郊,有尚湖,静卧虞山南麓。这片水,相传由姜太公在此钓鱼而名,芦黄获白、池杉挺翠的湖畔,还能找到当年的唐寅系舟处,山水间散落着曾孟朴、翁同和、黄公望、王石谷、瞿景淳,乃至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墓碑。凄凄芳草和茂茂青竹,掩不住后人凭吊的足迹。但在十年浩劫中,一湖碧波竞被抽干,‘“以粮为纲”,垦成农田。从此,干涸的秧田,应对着当空的烈日,这里的人也只能成为匍訇在地上的工具。

  ⑩“云本无心水自闲”,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这一句诗时,别有一番滋味。谁说云水无心?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水与人,人与水,也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相处着。但你来过苏州,对水,会有一种肌肤之亲的感觉,并且觉得这里,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

1.第一段中“惧怕”指什么?这样开头有怎样的作用?(3分)

2.第五段说“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其中“好”与“造化”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3.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班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

(2)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

4.举例简析文章有哪些写作技巧?(4分)

5.水滋养了姑苏的风物人情,造就了姑苏人水一样的性格,孕育了姑苏独特的文化属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认识。(5分)

 

1.“惧怕”指北方人对南方湿漉漉生活环境的不适应。(1分) 作用:欲扬先抑,与后文作者对姑苏之水的赞美形成反差。(1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2.①承载和滋润了苏州的葱茏和繁盛 ②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 ③浸润出姑苏人温柔、脱俗的气质 ④带来了 姑苏人灿烂与张扬、执倔刚韧的的精神世界 ⑤造化出了评弹昆曲、文人墨客等灿烂的吴文化、吴文明 3.(1)运用比喻,(1分)形象生动,暗示苏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1分)(2)运用比喻(借喻)(1分),具体可见,说明姑苏水具有两种鲜明特点:“碧螺春”喻指姑苏水的温柔,“三白酒”喻指姑苏水的执倔与刚韧(1分)。 4.①欲扬先抑。文章歌颂姑苏水、姑苏人和姑苏文化,是扬,但在开头却说对江南水有些惧怕,是抑,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对比。开头将南北不同的秋景对比,突出姑苏的妩媚。 ③拟人。文章赋予姑苏水人的气质和精神,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 ④借物抒情。借水赞美姑苏人及其创造的文化。(答对3点即可得4分) 5.同意这种说法,(1分)一个地方的地理条件和地理环境,不仅为当地人提供了所需的生存条件,而且也滋养出人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情趣,并且孕育着本地人的体形、心理、性格、气质和精神,以及特定的生活、思维和行为方式,乃至于社会的风气、民俗和习惯。(2分)譬如:外形上,北方人身材高大,身体壮实;南方人身材矮小,身体瘦小;饮食上,北方人以面食和肉类为主,口味重,南方人以米和薯类为主,口味淡;性格上,北方人爽朗耿直,爱憎分明,南方人则比较含蓄委婉;……生活方式、文化喜好……等等(2分)(道理说明和举例各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文章的前三节文字,主要写异乡人(北方人)对水乡的不适应,环境是湿漉漉的,被水包围着。这样写主要是和第四节以后异乡人对于南方水乡的好处形成对比。第五节文字上有明显的交代。显然,这样的写法也就很容易看出来了:欲扬先抑。激起阅读兴趣是很平常的答案,也容易得出。 2.本题设题的范围十分清楚,同学在做题的时候不可“越境”答题。规定范围就是第五节以下的文字,把6、7、8、9节进行概括,进行整合的范围。6节讲的是南方水乡物质上的“葱茏和繁盛”,性格和形象上的“温柔和脱俗”,7节讲的是南方水乡 “灿烂的古文化”,8、10节讲的是南方水乡人的“灵气、灿烂和张扬的个性”,9节则是从侧面衬托南方水乡人“柔且刚”的性格和内在气质。 3.本文的语言风格是典雅而华美,表现最突出的就是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句,使得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语言也更加耐人咀嚼。理解句子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该句子中有没有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出现;二、句子中有没有指代很强的代词出现;三、句子中有没有比喻句,其中隐喻要格外注意;四、有没有言外之意;五、是否是一个表意矛盾但又不矛盾的句子。根据这些判断进一步作出不同的处理,对于比喻句,只要把喻体换成本体,再进行整理就行。如,像一本古书——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内涵,河——苏州,再进行整合。 4.整体上看,几种手法都不是很难的,前两周比较容易,后面的拟人似乎比较隐蔽,其实也是很清楚的:“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还有其他地方都有这样的表达,其实,只要经常看散文的同学都知道,写某个地方,一定涉及到拟人的手法,因为拟人手法可以给人一种亲切感,也能表现作者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5.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开放题表面上是开放,其实暗含机关,处理不好会影响自己的得分。有些同学脱离文本,漫天乱吹,最终一塌糊涂,逻辑不严,层次不清,证据不足,观点不正。最稳妥的方法是吃准作者的态度。如果可以提出自己观点和见解,也要想文章中作者支撑观点的证据,并据此列出自己的证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是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社会基础。

1.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B.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C.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D.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B.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D.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查看答案

下列图表是对汉字“书写”现状的调查。请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5)

6ec8aac122bd4f6e

1.从图中汉字“书写”的现状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1分)

2.针对这一现状,请从社会和学校角度指出其产生的原因。(4分)

①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②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查看答案

校运会刚结束,高二摄影小组的同学打算在宣传窗开设主题为“精彩瞬间”的栏目,展出校运会中抓拍的部分竞技照片。请你帮他们写一段栏目介绍词,突出栏目照片的特点。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语意连贯,至少使用两种修辞,不少于60字。(3分)

 

查看答案

简答题(任选一题完成)(5分)

1.请简述庞统巧授连环计的故事情节。

2.请简述博望坡军师初用兵的相关情节。

 

查看答案

填空题(每空一分,共5分)

1.官渡之战后,曹操采用程昱的            之计,退军于河上,伏兵十队引诱袁绍来追。

2.火烧赤壁后,曹操败退到          ,以为没有伏兵,大笑道周瑜、诸葛亮到底是无能之辈,没想到被关云在此截住去路。

3.蔡夫人、蔡瑁设计“鸿门宴”欲害刘备,刘备在逃脱时跃马过檀溪,他骑的马叫做           

4.为了实现火攻的战略构想,周瑜在南屏山建了        ,请诸葛亮作法借东风。

5.“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说这话的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