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人。宿...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人。宿为人清谨忠实,内刚外和。登第,为扬子尉。县大水,民被溺,令不能救,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以荐为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通判宣州,囚有杀人者,将抵死,宿疑而讯之,囚惮箠楚不敢言。辟左右复问,久乃云:"旦将之田,县吏缚以赴官,莫知其故。"宿取具狱繙阅,探其本辞,盖妇人与所私者杀其夫,而执平民以告也。

知湖州,前守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宿诮之曰:"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阴拱以观,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坐者大惭谢。其后湖学为东南最,宿之力为多。筑石塘百里,捍水患,民号曰胡公塘,而学者为立生祠。

唐介贬岭南,帝遣中使护以往。宿言:"事有不可测,介如不幸道死,陛下受杀直臣之名。"帝悟,追还使者。

泾州卒以折支不时给,出恶言,且欲相扇为乱。既置于法,乃命劾三司吏。三司使包拯护弗遣。宿曰:"泾卒固悖慢,然当给之物,越八十五日而不与,计吏安得为无罪?拯不知自省,公拒制命,纪纲益废矣。"拯惧,立遣吏。

拜枢密副使。曾公亮任雄州,赵滋颛治界河事。宿言于英宗曰:"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而生于所忽。自滋守边,北人捕鱼伐苇,一切禁绝,由此常与斗争。南北通好六十载,内外无患,近年边遽来上,不过侵诬尺寸,此城砦之吏移文足以辨诘,何至于兴甲兵哉?今搢绅中有耻燕蓟外属者,天时人事未至,而妄意难成之福。愿守两朝法度,以惠养元元,天下幸甚。"宿以老,数乞谢事。治平三年,罢为观文殿学士、知杭州。明年,以太子少师致仕,未拜而薨,年七十二。赠太子太傅,谥曰文恭。

(选自《宋史卷三百一十八·列传第七十七》,有删节)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复问辟:使……避开

B.苟有过,不早正盍:何

C.泾卒固慢悖:谬误

D.宿以老,数乞谢事:事情

2.下列划线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宿疑讯之②拔剑撞破之

B.①旦将田,县吏缚以赴官②下有冲波逆折回川

C.①泾州卒折支不时给②歌赠之

D.①忧患之来,多藏隐微②蜀道之难,难上青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宿在担任湖州知府时,一些官员对前任太守花钱大兴学校,待其离任时,又“疑以为欺”,对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胡宿毫不留情地进行责备。

B.胡宿在做宣州通判时,有一个将“囚犯”判为死刑的的案件,经过他单独而仔细地审问,终于弄清事情的真相,使这一冤案水落石出。

C.对于“北方”、“捕鱼伐苇”、“侵诬尺寸”引发的争端,胡宿主张“外和”,不必动用军事力量,必要时让地方官员用文书向对方申明即可。

D.在处理泾州卒欲作乱一案中,包拯本不想袒护相关官吏,当面对胡宿义正词严的告白时,包拯就将相关官吏赶走了事,免得授人以柄。

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5分)

(1)乃阴拱以观,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

译文:                                                                

                                                                      

(2)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而生于所忽。

译文:                                                                

                                                                      

 

1.D 2.A 3.D 4. (1)(你们)竟然暗中围观,等待他离开就指责他,这难道是古人想批评指责人 的意思吗? (2)忧患来的时候,大多隐藏在隐蔽细小的地方,生于人们不重视的地方。 【解析】 1.但根据语境分析,数次乞求辞去的是职务,官位。 2.表示承接;B动词,到;助词,“的”; C原因;目的;D在;表比较 3."包拯本不想袒护相关官吏"不对,包拯是想袒护相关官吏的;"赶走了事"不对,而是立即对相关官吏作出处理。 4.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首先要确定关键词的含义,再联词成句,使之词达句顺。得分点:(1)乃在这译为竟然,与上文相衔接。俟译为等到。非译为指责。谤译为指责比较合适。(2)之,用在主谓之间,"忧患之来",译成"忧患来的时候";隐微,隐蔽细小的地方;忽,不重视的地方 【参考译文】 胡宿,字武平,是常州晋陵人。胡宿为人清廉谨慎,忠诚朴实,内刚外柔。考中进士,担任扬子县尉。县内发大水,老百姓被淹,县令不能救援,而胡宿率领公家以及私人的船只施以援救,使数千人活了下来。因为这件事,有人推荐他担任馆阁校勘,又升任为集贤校理。担任宣州通判时,有一个杀人的囚犯,将要处以死罪,胡宿对案件有怀疑而审问他,囚犯害怕遭受杖刑而不敢讲话。胡宿就支开身旁的人再问他,过了很长时间囚犯才说:"早晨我准备到田里去,县里的差人就把我绑起来送到官府,不知道是什么缘故。"胡宿就调出案卷细细审阅,研究他原来的供词,原来是一个妇女与她的姘头一起杀害了自己的丈夫,却抓住了一个平民来告状。 胡宿担任湖州太守,前任太守滕宗谅大力兴办学校,花费钱财几十万,宗谅离职后,通判、部属都一起怀疑他的动机,认为是欺诈,不肯把这件事写入州志。胡宿讥诮他们说:"各位先生们协助滕侯很长时间了,如果他有过错,为何不及早纠正呢?却暗中围观,等待他离开就指责他,这难道是古人想批评指责人的意思吗?"于是在座的那些议论的人都非常惭愧而道歉。这以后湖州的学校在东南一带最有名气,胡宿出的力最多。他又带领百姓修筑了百里石塘,防止水患,老百姓称之为胡公塘,读书人为他修建了生祠。 唐介被贬到岭南,皇帝派遣朝中使护送他前往。胡宿说:"事情有不可预测之处,唐介如果不幸在半路上死了,那陛下就要承受杀了正直大臣的名声。"皇帝悟过来,派人追回了使者。 泾州的士兵因为军饷不能按时发给,放出难听的话,并且想扇动作乱,事情发生后交给法律处理,朝廷命令弹劾三司的官员。三司指使包拯袒护不弹劾。胡宿说:"泾州的士兵固然犯了法,然而应当发给他们的军饷,超过了八十五天不给,负责发放军饷的官员怎能没有罪呢?包拯不知道自省,公然抗拒命令,纲纪更被荒废了。"包拯害怕了,马上就弹劾了有关官员。 胡宿被任命为枢密副使。曾亮任雄州太守,赵滋专门负责管理界河事务。胡宿上奏英宗说:"忧患一来的时候,大多隐藏在隐蔽细小的的地方,产生在人们不太重视的地方。自从赵滋担任守边官员,北地人捕鱼伐苇草,一概禁止,因此常常与北地人争斗。南北之间交往友好六十多年,国内国外都没有忧患,但近年来边境有事的报告不断,其实不过是是错占了一点点地方,这些问题一个守城或守寨的官员发一个公文就足以询问辨明清楚,何至于刀兵相见呢?现在,官员中有人以燕州、蓟州被外族占领为耻,但天时人和的时机未到,却胡乱猜测难以恢复美好的局面。希望两朝的法令制度,来滋养百姓,那就是天下人最大的幸运了。"胡宿因为年老,多次请求辞职。治平三年,被降职为观文殿学士,杭州太守。第二年,凭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还没有接到任命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二岁。朝廷追赠他太子太傅之职,谥号叫文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专家与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并不重合。术业有专攻,固然是重要的,但未必就能从中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天下关怀的人生态度和敢于怀疑、敢为天下先的批判精神。如果大学只能培养出与社会的多元职业结构相一致的各类专家,那么,我们民族的精神存在将不再可能在一个特定的人群中获得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一旦民族的所有成员都被充分融入到社会的利益体系中去,社会的良知就将失去其表达器官,民族的命运将被无声地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

(3)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守护知识分子代代相继的可能性。而这个目标,在今天已被逐渐遮蔽了。对大学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已被纳入了学分制的轨道。这是一种单纯的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要限制其弊端已经非常困难。因此,对于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探索,正是一条可以救治眼下的机械、呆板的学分制弊端的现实道路。

(4)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不得不在市场经济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十分现实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与志存高远的人生理想相矛盾,绝不意味着他们将来仅仅是能够谋生或得到较高收入的专业人士。真正的青春饱含生命的热情,能够运用思想、提出理想并且为实现理想而从事生命奋斗。

(5)守护中国知识分子的继续存在,是理解大学推行通识教育意义的必要高度。通识教育成功与否,将对中国大学的前进和它们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国际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6)一个没有文化自觉的大学,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在根本上就是可疑的。如果我们更关注的只是大学的当下排名,却遗忘了在这种排名背后的真实基础,这将是令人感到悲哀的。任何一所大学,其国际排名的真实基础,都在于有一个卓然自立、具备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这个群体能够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发展、也能为人类文明的进展作出贡献。

1.下列对“今天重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原因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知识分子具有独立的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B.知识分子是与专家并不重合的概念,具有独特含义。

C.大学过分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多元职业结构的各类专家。

D.大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市场经济中获取自己地位的能力。

2.下列对“文化自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视对通识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探索。

B.重视对具有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培养。

C.注重培养大学生高远的人生理想并激发其生命热情。

D.注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地位与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3.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于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知识分子而非术业有专攻的专家。

B.通识教育的价值之一在于突破单纯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力保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

C.目前大学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偏离社会良知,导致民族命运被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

D.通识教育的推行,能够提升中国大学的国际地位和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中航发动机公司主要致力于大型客机发动机的研制,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大型飞机配套产业的发展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B.在巴菲特看来,世界金融市场尽管处于混乱状态,危机有进一步蔓延与持续扩大的趋势,但是,他仍然决定逆潮流而动。

C.目前,我国开放了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而旅行社真正投放到市场的不到30个左右。

D.普达措国家公园是一座占地1243平方英里、由众多的山雨湖组成的、包括红熊在内的近100种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

电视脚本,即电视文案,是电视创意的文字表达,是传播信息内容的语言文字说明。请为下面一个主题为“爱在举手投足间”的电视公益广告脚本补足空白部分。

要求:①处不超过80字,②处不超过10字。

镜头

画面阐述

画外音

时间

1

放学了,教室里空空的。一个小女孩孤独地坐在课桌旁,拿着一张成绩单,低着头,在偷偷地抹眼泪。成绩单上写着“语文65分”。窗外,年轻的语文老师默默地看着她,眼神里蕴含着理解和鼓励。

爱是一个

鼓励的眼神

3秒

2

              ① (不超过80字)         

爱是一刻

短暂的等待

3秒

3

雪后的城市,街道上结了一层冰,很滑,路上的车辆行人小心翼翼。一个老年人骑着自行车忽然一滑,摔倒了。一个小伙子走上前,伸出手,扶起了老人。老人点头表示感谢。

   ②  

(不超过10字)

3秒

 

 

查看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眼中的南怀瑾——朱清时先生访谈

王国平

① 王国平:你第一次接触南老师的作品是什么时候?

朱清时:我见到南老师是2004年,第一次。我以前也没有接触过他的作品,我一直在搞理工科的,到我当中科大校长时,内心就起了一种愿望,就是中国社会需要一种信仰来支撑。我看现在的学生和我们以前不一样,跟过去我们当学生的状态不一样,我们以前读书的时候,心中有一种信仰在支撑,所以学习跟自己的个人修养很容易被教育和提升。现在的学生很难了,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信仰支撑。那时,我对中国佛学有了一种内心的尊重,佛学不管怎么样,它教人行善,它教人畏惧因果,对社会是一件好事,我自己是一个自然科学家,我也很想用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各种成果跟佛学当初预言的自然界的各种情况两者联系起来,做一个对比,所以我就去拜访南老师去了。

那个时候,南老师风采迷人,他这个人精力充沛,记忆力非常好,每次都是一讲就是两三个小时,说两个小时,实际上都延长到三个小时,而且有的时候是上午、下午、晚上接着讲,随口就背诵很多诗词歌赋和偈颂,这让很多年轻人吃惊。

② 王国平: 这十年来,你在南老师身边,给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呢?

朱清时:我这一生,发表过的研究论文有300多篇以上,只有一篇文章现在影响最大,就是《物理学步入禅境》这篇文章,广为流传,影响很大。看到我在创办南方科技大学过程中的种种艰难险阻,南老师由开始的支持,逐渐变为反对,他希望我集中精力,写科普文章,可以更广泛地影响社会,培养普罗大众的科学素养,在民间洒下科学研究的种子。我想等我把南科大的工作做完,我会做我这一生中间的最后一个使命,写科普文章,把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原汁原味的写清楚,凡是有文化的人都能看懂,又可以把佛学所讲的宇宙和人的事情做一些对比。

③ 王国平:我想,您可能与季羡林、任继愈等有些交往,我想听听您对这些大师的看法。

朱清时:这么说吧,现在南老师对佛学和佛经的理解水平,国内找不到任何人可以与他相比,比如我以前跟他学过《成唯识论》,现在我正在读《瑜伽师地论》,这两部经书都是玄奘法师主持翻译或总结的,当时是用唐代语言,而且玄奘法师是用直译的,唐代的人看起来就很吃力,现代人就更吃力啦。可是南老师会给你讲得深入浅出。再比如,有很多佛经的语言都是唐代的语言。比如《楞严经》中的“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其中两个字“元妙”,很多人看到这个元字,就以为是元初、元本,南老师一讲就懂了,当时为了避讳唐玄宗名字中的玄,而将“玄妙”的玄字改成元代替,一说玄妙,大家都知道了。

④ 王国平:我一直很尊崇季羡林、任继愈他们,但是呢,我认为季羡林先生对国学研究不多,他主要方向是东方语言学,擅长的是吐火罗文、巴利文、梵文等,任继愈先生主要研究的是世界宗教史,反而不以传统文化见长。

朱清时:南老师就把这几个学问贯通起来了。当然,我们不说跟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相比,但是至少五百年来没有过这种人。中国有很多天资跟他差不多,机会跟他差不多的人,但是心不静,因为太平时期都想当官,都想成就功名,所以呢,他可能是几百年来第一人。他对儒释道都有精深的理解,儒家的理解,他是高人一筹,但是还不是他最重要的,他对佛学和佛经的理解,现在可能找不到第二人了。就在于佛经本身,很多是魏晋和唐代的语言,当时的人读来已经是晦涩难懂,何况现代人,这需要非常深的学问才能解释得非常准确。这十年我非常珍惜他讲佛经的机会,他不讲,别人都是望文生义,只有他讲了,别人才会服。

1.朱清时作为一名自然科学家,向南怀瑾拜师学佛的原因是什么?(4分)

2.在第③问中记者让被访者评价另外两位大师,你怎么评价这样的提问?你认为被

访者的回答巧妙吗?为什么?(5分)

3.朱清时谈到南怀瑾为人治学的风度,请从文中选取两点加以说明,并结合现实说

说它有怎样的启发。 (6分)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

清      名

梁晓声

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六七、八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我问:“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老人们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县里的一位副县长,表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酒色财赌黑,五毒俱全,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我一时失语。只默默听子诚说:“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可……这……难道就没有人认为应该告诉老人家,她完全不必那样做吗?……”

仿佛被割掉了舌的我,终于又能说出话来。而且,说得激动。

“许多人都这么劝过的,可老人家她听不进去啊。”

子诚的话,却说得异常平静。

不待我再说什么,问什么,子诚的一句话,使我顿时又失语了。

他说:“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

我,极愕。

“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有人说,那是因为她岁数大,脏器都老化了,所以不觉得多么疼了……他们的说法有道理么?……”

“我……不太清楚……”

我的确不太清楚。

我心愀然。进而,怆然。

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子诚说:“转告也是白转告……”

我恼了,训道:“明天,你必须那么对她说!”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什么圣地。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反反复复,二字而已。……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才还清了那笔钱……”

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惭,因我亦如此……

1.小说中多次写到茶村老妪“竭力挺直腰板”,有什么作用?(4分)

2.联系文章内容,试分析“我”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5分)

3.作者谈到他的写作体会时说,这篇文章不单是写给农民看的。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