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人生经历中,有些人虽然与我们并不熟悉,但他们却给了我们巨大的精神震动,在我们的心...

人生经历中,有些人虽然与我们并不熟悉,但他们却给了我们巨大的精神震动,在我们的心里难以忘怀。请写一个这样的人物。

  要求:(1)可以写生活中的人物,也可以写历史人物或文学人物。

(2)字数不少于800字。

 

略 【解析】这个题目属于另一种人物写法。因为所写的人物与自己的间隔,你不可能用“二三事”的写法去表现,这个人给予我们的精神震动通常是一种体现着巨大价值的行为,比如雪中送炭,比如醍醐灌顶等。因此,写作的手法也一般是围绕一个事件来展开,辅之以心理和气氛等的铺垫。 例文:乡下母亲进城为我带小孩,茶余饭后给母亲念“防骗经”就成为我和妻子的头等大事。 “碰到陌生人敲门,你莫开,强盗进来可不得了。”我告诫母亲。“遇到外人要抱小孩,莫搭理,碰到人贩子就坏了。”妻子附和着。“街头有人问路,记住就说不知道,十有八九此人是个骗子。” 我提醒母亲。“别人给你饮料喝,千万别动口,说不准里头就放有‘蒙汗药’。”妻子正告母亲。“即使地上掉了一包钱,你也别捡,没准那就是一个天大陷阱。”我以报上真事向母亲佐证。“有人低价倒卖元宝,你别动心,那元宝是纸糊的。”妻拿周围同事亲身经历向母亲诉说……每当这些“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从我们嘴里进出,母亲总瞪大了眼,说会这样吗?不会这样吧。我就不厌其烦地开导她:“这是城市,是大城市,哪能与乡村比?复杂呢。”母亲就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就这样平安无事了好几个月。一天,我下班归来,见母亲衣上有点点血迹,吃了一惊,赶紧瞧瞧睡在床上的儿子,儿子安然无恙,就问母亲出了啥事?母亲吞吞吐吐,说没事,妻说别瞒着,免得让我们担心。母亲这才说今天早上出门买菜,远远就见一个人骑摩托车撞在电线杆上,人摔得老远,大家围着却都不动,伤者头部已汩汩流血,母亲走了几步,又不放心折了回来,扶起那人,并对其伤口进行了简单包扎,这时警察驾车也赶到了,就一齐把伤者送到了附近的医院。“哎哟,说了多少遍,谁叫你多事!”妻子就嚷起来,“你不知道报上常登这些忘恩负义之徒反而说是你撞上他的,要你掏医药费。”“周围没人认识你吧,”我也不安起来,“这两天就少出门,免得让人认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安慰母亲。母亲像做了错事的孩子,坐在椅子上,不敢正眼看我们。 晚餐后,就听见屋外有人敲门,我的心一沉,和妻对望了一下,犹豫不决,敲门声更急促了,我只得起身。门外立着一个黑大个,满脸络腮胡须,粗声粗气问我:“你家是不是住着一个老太太?”我的心缩紧了,忙说:“你有什么事?”黑大个却不管三七二十一,径直闯进了屋里,就一眼望见了角落里的母亲,跑过去拉住母亲的手,说:“是你送我父亲上的医院吧,你让我找得好苦呀!”“你想干啥?”母亲挣扎着抽手出来,惊惶地看着黑大个。“你到底有什么事?”我拉开了汉子,“我娘可是好心呀,你可别冤枉好人。”“哎呀,老兄哪里话,你误会了,”汉子摇摇头,“我哪敢冤枉老妈妈,我是特意来谢谢你母亲的,没有你母亲,我爹说不定会出多大事呢。”汉子告诉我,清醒过来的老父第一件事就是命他去找那好心的老妈妈,说受人之恩当涌泉相报,他找了一个下午,问遍了菜场许多人,才打听到老妈妈住在这里。 汉子千恩万谢地走了,我们俩面面相觑,妻子望了母亲一眼,不好意思地上厨房洗碗去了,我再看看母亲,母亲仍在忙活手上的针线,还是不敢抬头看我们。 简评:这篇文章用典型事件记人,故事生动富有波澜。母亲爱管“闲事”的性格,表现了人物发自内心的真性情,在与“我和妻子”认人惟危观念的碰撞中,闪烁出崇高的火花。 例文  这是发生在多年前的一件事。那时,我作为市教育局的政工干部,去白水小学处理一件“男女作风”问题的事。男方是校长,根正苗红,声言是女方勾引、陷害了他。女方是个18岁的民办教师,家庭出身不好,什么话都不说,只是哭。在那个讲“阶级斗争”的年代里,当然只能用“阶级分析”的眼光看问题。经研究,对女教师作了“除名”处理。 一年后,恢复了高考,女教师以高分考取了大学。正要投档之际,我忽然收到白水小学寄来一封“检举信”,说女考生作风败坏,曾勾引多名干部下水,“这种人若被大学录取,群众一万个不答应!”对这种盖了公章的检举信,按规定应当装进考生档案。不知为什么,我当时感到特别压抑,因为,当年我宣布“除名”处分时,心中就为那个女教师鸣不平,但那时屈于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现在,我还能做这种蠢事么?考虑再三,我还是冒着风险将那封所谓的“检举信”悄悄截留下来,保存在自己的抽屉里。 女教师顺利地进了某高等学府,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也将此事淡忘了。 18年后,生活竟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市里调来一位分管文教的女副市长,她第一次到市教育局开座谈会时,我大吃一惊,女副市长正是当年的那位女教师。她一一与班子成员握手,走到我面前时,脸色突然一沉,竟拂袖而去,让我尴尬得无地自容。 这是我后半辈子最委屈最黑暗的一天。接下来不久,我便莫名其妙地“退二线”做了调研员,成了闲人一个。那段日子,我五内烦躁,寝卧不安。半夜里,我翻箱倒柜地找出了那封发黄的检举信,看了一遍又一遍,越看越感到自己委屈,越看越感到人世的不公。我完全可以拿出这封信去向她讲述自己当年如何选择正义;如何冒着风险挽救了一个优秀考生……然而,我痛苦地思索好久后,最后毅然将那封信付之一炬。我想,我若是拿着这种充满肮脏邪恶的东西去证实自己清白的灵魂,只能说明自己太势利、太无能了!这无异于用一张不干净的巨额支票去兑取荣华富贵,我未免太俗气,太卑鄙了! 简评: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将人性扭曲的年代。本文以时间为线索,采用回忆的方式,记叙了“我的遭遇”,脉络清晰。而“我”也在遭遇打击中,战胜了鄙俗,提升了人格。而读者也会对作者的选择表示钦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共8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3.吾师道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4.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5.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杜秋娘《金缕衣》)

6.鱼翔浅底,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 曾记否,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 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 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 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 风尘何处期?

【注】①风尘:比喻战乱,戎事。

1.诗歌颈联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精妙,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诗人的心情集中体现在“悲”字上,首联与尾联是怎样表现“悲”的?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2分)

从一个微笑开始

刘心武

⑴又是一年春柳绿。

⑵春光烂漫,心里却丝丝忧郁,问依依垂柳,怎么办?

⑶不要害怕开始,生活总把我们送到起点,勇敢些,请现出一个微笑。

⑷一些固有的格局打破了,现出一些陌生的局面,对面是何人?周遭何冷然?心慌慌,真想退回到从前,但是日历不能倒翻,当一个人在自己的屋里,无妨对镜沉思,从现出一个微笑开始,让自信、自爱、自持从外向内,在心头凝结为坦然。

⑸是的,眼前将会有更多的变故,更多的失落、更多的背叛,也会有更多的疑惑、更多的烦恼、更多的辛酸;但是我们带着心中的微笑,穿过世事的云烟,就可能沉着应变。努力耕耘,收获果实,并提升认知,强健心弦,迎向幸福的彼岸。

⑹地球上的生灵中,惟有人会微笑。群体的微笑构筑和平,他人的微笑达成理解,自我的微笑则是心灵的净化剂。

⑺忘记微笑是一种严重的生命疾患,一个不会微笑的人可能拥有名誉、地位和金钱,却一定不会有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他的生命中必有隐藏的遗憾。

⑻我们往往因成功而狂喜不已,或往往因挫折而痛不欲生。当然,开怀大笑与嚎啕大哭都是生命的自然悸动,然而我们千万不要将微笑遗忘。

⑼惟有微笑能使我们享受到生命底蕴的醇味,超越悲欢。

⑽他人的微笑,真伪难辨。但即使虚伪的微笑,也不必怒目相视,仍可报之以一粲。

⑾即使是阴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微笑战斗,强似哀兵必胜,那微笑是给予对手的饱含怜悯的批判。

⑿微笑毋需学习,生而俱会,然而微笑的能力却有可能退化。倘若一个人完全丧失了微笑的心绪,那么,他应该像防癌一样,赶快采取措施,甚至对镜自视,把心底的温柔、顾念、自惜、自信丝丝缕缕捡拾回来。从一个最淡的微笑开始,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再次将胸臆拓宽。

⒀微笑吧!在每一个清晨,向着天边第一缕阳光;微笑吧!在每一个春天,面对着地上第一根新草;微笑吧!在每一个起点,遥望着也许还看不到的地平线……

⒁相信吧,从一个微笑开始,那就离成功很近,离幸福不远!

1.第⑤段“世事的云烟”指什么?(请从文中找答案)(2分)

“世事的云烟”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⑤-⑨段中,作者联系现实生活,有针对性地谈到了“微笑的作用,请分条概述。(6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此文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哲理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了微

笑是一个饱含热情、拓宽心胸、获得成功与幸福的基础。

B.作者认为,一个不会微笑的人可能拥有名誉、金钱、地位,但

不一定会拥有宁静的内心和真正的幸福。

C.微笑毋需学习,但存有微笑心绪的前提是心存温柔、顾眷、自惜、

自信的情感。

D.倒数第二段运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拥有微

笑心绪的人对瞬间之美的捕捉,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E、作者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表情“微笑”入手,表现自己对生命、

生活的深层感悟,做到了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8分)

听雨的奢侈

林如求

近日夜雨,雨水顺着防盗网上的铁皮一层淌下一层,响声随着雨势,时骤时疏,时轻时重,朦胧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

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古时的雨与今时的雨自然无太大的区别,今时的雨点拍打树叶、钿润花草、敲击河滩、筛落水面的声音与古时也决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例如,同样是春雨,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高兴时放声高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晚唐的李建勋对春雨的感受就要复杂得多:“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春雨所引发的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和咀嚼。南宋词人蒋捷写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慨叹,更是把人生的悲凉况味传连至今,简直痛人心髓。

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般“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地百感交集和痛彻心髓,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

回想小时住在乡下,最恼的就是雨天。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惶恐万分。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即令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太喜欢。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大的大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冬春时节.没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脚踩在凉冰冰的地上,更难受!所以那时夜半听到嗒嗒的雨声.在我绝不是一首抒情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长大以后,我读了许多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生活渐渐好起来,渐渐也喜欢起雨来了,不仅喜欢和风细雨,而且更喜欢狂风骤雨。因为此时在我看来,只有雨,没有风,没有雷电,也就缺乏了震撼心灵的力度。别的无庸费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是只有狂风骤雨,而无雷鸣电闪.恐怕屈原就写不出那奇谲瑰丽的杰作《天问》。正是大自然的雷电风雨触动了大诗人心灵深处的怨屈、激愤、忧虑、沉痛、苦闷、彷徨、坚贞、无畏……成就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由此我也悟出了后世许多大文学家如莎士比亚、巴金、曹禺等所以喜欢写雷写电写风写雨的真谛。

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骤雨和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因此生出一种遗憾。但我还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宁心静气地倾听那淅沥的雨声。对当今污染严重,整日笼罩在电视卡拉OK歌呤声和汽车摩托喧嚣声中的城市人来说,不啻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那雨声是大自然与你的絮语,它轻轻地搓揉着你的心,消去你因忙忙碌碌争名夺利而生的郁闷和烦乱、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大自然的亲情,找回你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带给你一份平和的心态,让你变得更加青春妩媚、安详可人,从此迈向生命的圆满。因此,每当久晴不雨时,我就特别盼望着下雨。这时,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听到那呼呼的风声,就好像在倾听大幕揭开的前奏;听到那嗒嗒的雨声,仿佛是在欣赏一首大自然的赞美诗;而此时的闪电犹如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隆隆的雷声自然就是高亢激越的黄钟大吕了……

如是,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

1.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感受。(6分)

答:                                                                            

2.从全文看,作者举杜甫、李建勋、蒋捷的例子,在内容上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4分)

答:                                                                            

3.作者为什么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4分)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文章由雨夜听雨“朦胧之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起笔,以“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落笔点题,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全文脉络清晰,开阖自如,严谨有致。

B.文章描写了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感受,表现了作者经历了人生风雨之后

的淡然心境。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回归田园的美好愿望。

C.作者把风声比作“大幕揭开的前奏”,把雨声比作“大自然的赞美诗”,把闪电比作

“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独特新颖而又贴切传神,体现了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

D.文章写对雨声的不同感受,实际也暗示了生命成熟的过程。在作者看来,既要保持青年人的热情、激情.又要有一份平和的心态,生命才能走向圆满。

E.作者借写听雨的感受,回忆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并对人生进行了深刻思考。全文感情基调昂扬豪迈,且富于哲理气息和思辨色彩。

 

查看答案

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波光里的艳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3.怅寥廓,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4.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挥斥方遒。(《沁园春·长沙》)(5)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            。(《雨巷》)

5.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荆轲刺秦王》)

6.复为慷慨羽声,           ,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