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60+10=70分) 痕迹 约翰●罗斯金 把第一个黎明看作生命的开始 把...

作文:(60+10=70分)

痕迹    约翰●罗斯金

  把第一个黎明看作生命的开始

  把每一个黄昏看作生命的小结

  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

  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

  和你心灵得到实质的痕迹

请以“痕迹”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解析】解题:“痕迹”①物体留下的印;②残存的迹象。 读约翰·罗斯金的诗《痕迹》,我们可以感悟到“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脚印和痕迹”。在过去的人生路上,你都留下过什么样的脚印和痕迹?这些“脚印和痕迹”能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哪些启发?对自己有何警示、意义?在将来的人生路上,我们还应该留下什么样的痕迹?怎么留下让自己最满意的痕迹?别人的脚印和痕迹对自己有何影响?充分展开联想,深挖写作素材,选取最难忘、最能表现主题的细节行文。 范文:生命的痕迹 生命的痕迹是一个见证,是人们为自己存在的一种证明,是为社会付出过的一块石碑,它不会被遗忘,不会被忘却,因为它是生命意义的体现。 回溯古路,多少古人的足迹仍清晰可见。司马迁受下辱,历传史记;屈原沉吟泽畔,乃赋离骚;岳飞面对皇命,仍然奋身保卫边疆。他们或为一己心愿,或因力尽而不能愿,或因忠心为国的执着,都在生命的里程上划下了一道道不灭痕迹,它们散发着令人敬佩的光芒,令历代多少人为他们而痛心与纪念,因为他们的生命痕迹,令他们的精神永世传诵。 时至今天,仍能看到生命印痕的延续。费俊龙,聂海胜,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可谓历尽艰辛。无数次的适应太空无重状态,数不清的细节训练,但他们却不因此而放弃,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正在为祖国而奋斗,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充分体现而努力,连幕后的工作人员,数不出他们的名字,但确是为祖国的地位而默默奋斗,他们都在为生命留下了一些记忆,留下一些造福人民的历史,在将来人们回顾今天时,一定会看到他们的努力,为他们而自豪,因为这一印痕是不会被磨灭的,亦将鼓励人们继续为人生而奋斗。 生命印痕会深刻,是因为它们为心所刻划,对其他人而言,他们的心中亦已刻上同样的痕迹。被国家授予“献血夫妻”称号的杨氏夫妇,在1993至1997期间,总共献出血量达到15000毫升之多!他们行走于街道上,看见的人,或许正是他们所帮助过的,混合着他们爱的血液。他们并没为自己留下了什么,亦无获到什么,但他们的人生是完美的,因他们在行走之时,已不经意地在脚下鞋痕中救活和孕育了新的生命。 人生在世,遇到的风风雨雨让我们感到疲惫,但回顾往昔,发现雨冲刷后却更闪闪发亮的一路印痕,发现自己的人生竟是如此充实,这将会是一种何等愉悦的心情,为自己留下生命的印痕,让自己能拥有金色的人生吧。 风从水上走过,留下了粼粼波纹;骆驼从沙漠走过,留下了深深的脚印;雨从林中滑过,留下了寸寸滋润;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了缕缕的温暖;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了圈圈年轮…… 美的刻划 皱纹是时间美的痕迹。 喜欢看老人们在夕阳下平静地闲谈的场景。这贯通寰宇不动声色的平静才是一种见过世面的从容。相形之下,那些空爱幻想、哭哭啼啼的年青人身上,几乎看不到时间的年轮。 皱纹是悲哀,也是财富。没有时光是白白度过的。没有人是白白老掉的,哪怕是挥霍时光。若没有年少时荒唐,又哪来年老时的醒悟呢?当时间的痕迹爬满了我们的额头,所有的一切都成了抚之怅然却又无可追寻的痕迹,而我们却能在一段又一段不同的沧桑里品味出一种甜蜜的忧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诗歌鉴赏(6分)

《寄鉴上人》

唐 左偃

一从携手阻戈鋋,屈指如今已十年。长记二林同宿夜,竹斋听雨共忘眠

冬夜听雨戏作(其二)

遶檐点滴如琴筑,支枕幽斋听始奇。忆在锦城歌吹海,七年夜雨不曾知。

1.这两首诗分别“记”“忆”了诗人什么样的生活情景?(2分)

2.这两首在写“听雨”的内容时,运用的手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文化经典阅读(8分)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4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①。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这段文字孟子指出战争的目的是                                    

战争胜败的原因是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4分)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关心的是                                                          

孟子倡导的是                                                                 

 

查看答案

简述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情节。(4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5分)

A.曹操谋刺董卓未成,逃出京城,在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了官职与他同逃。逃到成皋,多疑的曹操错杀吕伯奢家人,又杀死好心的吕伯奢以绝后祸。陈宫看出曹操心狠手辣,但又念及自己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便弃曹操而他往。

B.督邮来巡县,他态度傲慢,呵斥刘备诈称皇亲,虚报功绩,诬陷刘备害民,扬言要免其官职,借此敲诈。张飞酒后听说,大怒,将督邮绑在县前马桩鞭打,还劝刘备杀了督邮,刘备只得这么做了,并挂印而走。

C.攻打张绣期间,所过之处,麦熟将割。为赢得民心,曹操传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没想到自己的马因鸟而惊,闯进麦田,违反了军令,理当斩首,于是借李儒之语“法不加尊”,以剑割发代首,并传示三军,显示自己带头执法。

D.曹操攻打徐州,刘备引兵相救,太守陶谦命糜竺取徐州牌印,让与刘备,刘备推辞了。曹操退兵后,陶谦及部下再次表达推让之意,刘备执意不肯。后来陶谦病重,第三次让徐州,刘备终是推脱,陶谦以手指心而死。后来徐州军民都拥立刘备,刘备领徐州牧。

E.吕布被绑至白门楼,吕布求刘备为他在曹操面前说情,刘备点头示意。吕布对曹操表示降服,曹操问刘备如何,刘备以吕布认丁原、董卓为义父而又杀之,劝曹操杀吕布,吕布大骂刘备,曹操下令将吕布勒死,然后枭首。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5分)

A.《三国演义》第六回董卓与袁绍联军交战不利,遂弃洛阳而去。曹操提出“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建议乘胜追击,却得不到众诸侯的响应,操大怒,自引兵星夜追赶董卓。

B.袁绍与公孙瓒领军会于磐河之上。文丑与公孙瓒交锋,瓒败阵而走,望山谷而逃。文丑紧追不舍,危急关头出现一个少年将军: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回,胜负未分。此少年就是赵云。

C.曹操遣应劭往琅琊郡迎接父亲曹嵩到兖州。路经徐州,太守陶谦有心结纳曹操,知曹操父亲经过,热情款待两日,然后亲送出城,特差都尉张闿,带五百部兵护送,想不到由此引来杀身之祸。

D.袁术派纪灵攻打刘备,并送吕布粮草和密信,要他不救刘备。吕布为助刘备写信请来纪灵,设宴调停,纪灵将吕布的方天画戟插在辕门外一百五十步处,并说如果吕布射中画戟小枝,两家罢兵;不中,则两家厮杀。

E.曹操想通过许田打围来考察朝廷内外的反应,在打围过程中,汉献帝连发三箭不中,曹操讨天子宝雕弓射之,正中鹿背,群臣以为天子射中,涌向献帝高呼“万岁”,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前以迎之,众皆失色。张飞欲斩曹操,被刘备止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