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小说阅读(17分) 翡 翠 立 夏 翡翠看完信,搁到一边,桌上几条蚕正悉悉索索啃...

小说阅读(17分)

翡 翠

立 夏

翡翠看完信,搁到一边,桌上几条蚕正悉悉索索啃着桑叶。翡翠想起信上提到的一个词:蚕食。“真形象啊。”翡翠看着它们贪婪的样子,突然觉得很厌恶。

信是超逸写来的。信上说:我们已到达陕北。这里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每个人都充满了信心。可惜你不能与我们同行,如果你来了,会觉得中国还是大有希望的。

翡翠想起和沈君他们在一起上学、办报、演话剧的日子,现在只剩下咀嚼和回味。“他们都走了,独独丢下我一个。”翡翠想象着他们在黄土高坡的狂放自由和意气风发,不由怅然若失。

带信的是一个陌生人,他踏着吱嘎吱嘎响的木楼梯,找到翡翠家。现在他就坐在翡翠的对面,等着翡翠的一句回话。

“翡翠,给客人倒杯茶啊。”里屋传来的苍老声音伴着拉风箱一般吃力的喘息。翡翠应了一声,起身从锡罐里拿了一撮茶,放在瓷杯里泡上,茶汤有些发黄,叶片在水中起起伏伏,就像翡翠现在的心情。

奶奶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所以翡翠无法跟着超逸他们一走了之。当然,还有一个原因翡翠没说。翡翠喜欢上海,她不喜欢黄土高坡。黄土高坡的风沙会让她如雪的肌肤迅速开裂、起皱,多可怕!现在的翡翠除了照顾奶奶,就是烹茶养蚕。这曾是翡翠向往的生活,可如今为什么让她觉得那么虚空呢?仅仅是因为沈君没在身边吗?好象也不全是。她觉得自己就像那些蚕,浑浑噩噩地活着,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

那人啜一了口茶,轻声说:“超逸同志说你非常可靠,我们现在很需要你的帮助。”

翡翠想了想,又想了想,她扭头看到有风从窗口跑过,吹皱了她的翡翠绿旗袍,然后她说:“好吧。”

翡翠出门时穿了一身小碎花的旗袍,嫩嫩的细藕样的手臂上,拎着一袋点心。那人说:“我们观察过,那个岗亭每天经过的百姓比较多,对带着良民证的,他们盘查得并不严,你只要把点心带过去,再把对方交给你的东西带回来就可以了。”

电车开到桥头停下来,车上的人都要下车鞠躬并接受检查。翡翠努力想象着她正在演一场话剧,而她只是一个戴着面具的角色,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两个日本兵挨个儿看了他们的良民证,放他们过了桥。

茶室在闹市区,翡翠曾和超逸来喝过茶,她忘了当时喝的是什么茶,只记得超逸坐在她对面,眼睛亮亮的,像暗夜里的星。现在对面没有超逸,坐着一个剪着短发的女子,她们交换了点心和茶叶,说了会儿闲话。那女子说:“这茶很不错。”翡翠说:嗯,很不错。回来的时候,翡翠已经不那么害怕了。

翡翠把一盆花拿到窗台放上。约摸一个时辰,那人就来了,打开茶叶包,仔细从里面摸索出几张绿色的纸条,对着翡翠说:“太好了!你信吗?你现在所做的事,甚至比超逸他们所做的更有意义。”

那人走后,翡翠小心地将茶叶收到锡罐里,又拿了一小撮在瓷杯里泡开。茶是好茶,有着翡翠一样鲜亮的颜色,泡到水中,叶梗朝下,芽尖朝上,竟如同一朵含苞欲放的兰花立在水里。

翡翠狂热地爱上了喝茶,把那些翡翠绿的叶片放进洁白的瓷杯,冲入滚烫的开水,叶片如同一朵朵兰花舒展,然后啜一口,有清香扑鼻,真是美好的享受。至于那些泡过的茶叶,她也不忍丢弃,晒干后做成枕芯,每天伴着茶香入眠,让她觉得心里特别安宁。

意外出在回来的时候,那个岗亭除了平时把守的两个日本兵和伪军,又多了几个日本军官。那是翡翠第五次出门,此前的几次都很顺利,所以翡翠并未在意。她下了车,像往常一样,手里拿着良民证跟着排队的人流慢慢往前挪,却发现今天的盘查比往日严格得多,每人手里的东西都要打开来检查。翡翠突然就慌了,怎么也找不到角色的感觉。

再过五六个人就轮到翡翠了,翡翠看着手里的茶叶包,脑子里仍然空空的。队伍停下来,正在过岗亭的那人大概因为害怕,楞楞地攥着手里的大袋子,没有及时打开,日本兵哇里哇啦叫着,猛地拿刺刀一挑,袋子里的东西霎时滚落一地。

翡翠突然尖叫一声,攥着手里的茶叶就往桥头跑。

那天,很多人看到一个身穿淡绿色旗袍的女子,轻盈地跃过桥栏,飘进了苏州河。她落在水中的样子,像极了一朵含苞欲放的兰花。随着她飘进河里的,还有洒得纷纷扬扬的茶叶,每一片都有着翡翠的颜色。

很多年以后,一个男人坐在苏州河边,那里不再有岗亭,不再有日本兵。男人将一把把茶叶洒入河中,嘴里喃喃说:“好茶,翡翠。”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开头“翡翠看完信”一段,曲笔环绕,既交代了时代背景,也写出了人物的情态。

B.“他们都走了,独独丢下我一个”,小说用对话的方式写出了翡翠内心的怅然若失。

C.小说中两次出现“泡茶”的场景,同是泡茶,场景不同,反映的人物内心世界各异。

D.小说的主人公除翡翠外,还有未出场的“超逸”,可谓双线结构,双主人公叙事。

E.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

2.小说中有两处“一朵含苞欲放的兰花”,请分别说明其含义,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3.阅读全文,请简要回答小说为何以“翡翠”为题。(6分)

 

1.CE 2.第一处是翡翠完成传递情报的任务后,很惬意地泡茶时,茶叶在水中的形状像兰花,含蓄形象地表达出翡翠喜悦与轻松的心情;第二处是写翡翠为保护茶叶中的情报,纵身跳入苏州河时的情景,用高洁的兰花隐喻翡翠的牺牲精神。作用:侧面烘托人物心理,揭示人物性格。 3.一是小说主人公的名字是翡翠,且“翡翠”贯穿始终,起线索作用;二是“翡翠”暗示小说主人公思想单纯,品质高洁,揭示小说主旨。 【解析】 1.A  “曲笔环绕“错,小说开头作者直接切入场景; B“用对话的方式”错,应为内心独白。 D“双线结构”“双主人公”错,主人公即为“翡翠”。 2.第一处这是形容茶叶在水中的形状的,这样美的描写显示主人公的心情一定不错。第二处是形容翡翠的,用这样的比喻来形容其高尚的精神。作用一般为侧面烘托,用来表现人物。 3.这个词是主人公的名字,小说主要表现她的精神,这是文章的主旨。同时要注意其线索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社科文阅读(9分)

中国书法,从诞生时就有着知识记录、信息传播、思想交流、情感表达、学术研究、诗文写作等方面的巨大功能。这些功能,对华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的意义,我们都不能低估,当然还有“文化传承”的价值。那林林总总的法帖,是有关中国政治、经济、宗教、学术、艺术的“文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散佚丢失,同时仍有大量保存。“文本” 的文化传承价值,不可估量。另外,中国书法的审美价值世所公认。古人重视汉字书写的“实用”,同时也重视汉字书写的“审美”。古往今来,人们对书法的美有着更多的赞誉,就是因为汉字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

如今,中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之而来的,在国家管理、法律制定、经济运行、社会交往、知识与学术积累等实用性方面,汉字的毛笔书写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从印刷技术的发明与广泛使用到硬笔书写的出现,到手工的打字机的出现,再到电脑的发明与普及,毛笔书写汉字的实用功能逐渐被弱化。但汉字的毛笔书写今天仍然存在并在一些方面得到了发展,原因就在于书法还 有审美功能。在今天,人们生活中的审美需求在增长,中国书法理所当然地被作为审美对象来欣赏,由此书法也进入了“艺术创作”领域。汉字书写的审美价值的彰显和提升是古老的中国书法进入现当代社会之后的历史性转变。中国书法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在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下,由传统社会的以实用为主、审美为辅变成了以审美为主、实用为辅。这一历史性转变,以及中国书法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价值、地位的重要变化,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

中国书法在当代社会的实用性弱化之后,仍然为大众关注。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种“显性”存在,作为现代中国文化整体中的一种“文化景观”和一种文化现象,它的“文化身份”是什么呢?它以什么样的“身份”与当代人发生联系呢?我们从具体的考察分析入手再到宏观的综合研究便会发现,中国书法是以不同的“身份”“介入”当代社会生活的。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成为书法家 “创作”的对象;二是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成为大众积极参与的对象;三是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和文化现象,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           (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书法”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书法从出现开始就具有非常强大的实用功能。

B、中国书法在华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方面一直发挥着“文化传承”的作用。

C、中国书法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从古到今都得到了人们同等的重视。

D 、中国书法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是一种“显性”存在,是一种“文化景观”。

2.下列各项,属于中国书法在当代社会“仍然为大众关注”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

B.现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C.中国书法的审美价值世所公认,而当今人们生活中的审美需求在增长

D.中国书法已成为书法家“创作”、大众积极参与和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书法一直发挥着知识记录、信息传播、思想交流、诗文写作等方面的作用。

B.从印刷技术的广泛使用到电脑的发明与普及,毛笔书写汉字的实用功能完全丧失。

C.中国书法进入了“艺术创作”的领域之后,理所当然地作为审美对象被当代人所欣赏。

D.中国书法在中国当代社会的“文化身份”、功能、价值和意义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每空1分,共8分)

1.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2.寻梦?撑一支长篙,                ;满载一船星辉,              

3.     ,不仁;失其所与,      ;以乱易整,       。 《烛之武退秦师》

4.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乃自刎而死。

1.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王军垓下    壁:营垒             B.骑能者百余人耳     属:跟随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也   罪:过错    D.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遭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均不相同的一项是(       )

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A.  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B.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乃不知有汉

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C.  以故汉追及之                        D.   项王瞋目而叱之

    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夜缒而出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          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③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领骑兵,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八百余人,到阴陵时迷路,被一老农夫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将杀敌,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过乌江,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3分)

译文:                                                                    

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3分)

译文: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2分)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

A、若舍郑为东道主          B、焉用亡郑陪邻

C、阙秦利晋,唯君图之      D、越国鄙远

2.“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下列各句也是宾语前置句,在句法特点上与它相同的一项是       (    )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古之人莫余欺也  ③大王来何操 

④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史,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按鲁史《春秋》顺序编写的,因此又称《左氏春秋》。

B、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它成于唐,盛于宋。

C、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 长沙》是中调。

D、徐志摩、戴望舒、艾青都是现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都是新月派诗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