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长相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长相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1.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一重山,两重山”和“菊花开,菊花残”这两句话分别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表现主题的?请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凄冷的,也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温暖的,你认为呢?请结合词中的意象作简要回答。(4分)

 

1.(1)这首词的主题是相思。 “一重山,两重山”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表达作者与他所思之人距离的遥远, “菊花开,菊花残”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表达作者与他所思之人分别的长久,从而表达出相思之情的深重。 2.(2)作者的内心是凄冷的。这首词以远山、烟水、枫叶、菊花、寒雁等共同构建了一个清冷的深秋,在这样的深秋中,相思愈发深重,内心更为凄冷。 或:作者的内心是温暖的。“相思枫叶丹”喻示着相思的热烈,正因为内心里装着所思念的人,所以内心是温暖的。 【解析】 1.由关键句“相思枫叶丹”可以判断主题是相思。“一重山,两重山”是从空间的角度,“菊花开,菊花残”是从时间的角度表达相思之情。 2.这是一道探究题,首先确立观点“作者的内心是凄冷的”还是“作者的内心是温暖的”,再结合“词中的意象作简要回答”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 。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

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隋书·于仲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超越

B.仲文军蓼堤,去梁郡七里次:驻扎

C.让谓仲文未能至卒:突然

D.伪迥旗帜建:建立

2.下列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迥怒不同已,遣仪同宇文威攻之。

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

B.乃: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出迎谒。

匈奴以为神,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C.以:檀让余众屯城武。

夫夷近,则游者众。

D.而:开城西门,溃围遁。

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于仲文“英略”的一组是   (     )

①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 ②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③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④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⑤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⑥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③④⑤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4分)                                                                     

(2)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4分)                                                                                                                                                       

(3)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现在的人、生活、社会变换都很快,但也有没有改变的,无论是变还是不变,我们有时都会感叹“原来如此”,相信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请以“原来如此”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抒写自己真情实感,字数8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段关于大众阅读价值取向变化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6分)。 

图书畅销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人们在阅读方面出现的某种值得注意的价值取向。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中“短、平、快”消费模式的影响,一种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谈论学术的做法颇为流行,美其名曰“文化快餐”,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在某类读书人群中,阴柔之风过盛,阳刚之气不足,人们对于离奇古怪的小故事具有很强的猎奇心理,对于雄浑壮丽的大历史却缺乏兴趣。一些出版部门受利益的驱使,热衷于对历史人物的风流韵事、阴谋权术的渲染,以“戏说”满足读者的猎奇窥秘心理。也有人满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品玩,只强调回归传统,忘记了在“返本”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开新”,忘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自我批判。功利主义的阅读价值取向忽略了人的深层的精神需求和文化追求,正在误导着年轻一代。

(1)第一方面:(含标点符号,不超过15个字)

                                                                              

(2)第二方面:(含标点符号,不超过15个字)

                                                                              

(3)第三方面:(含标点符号,不超过15个字)

                                                                     

 

查看答案

将下面的长句改写为4个语意连贯的短句,使句意更清楚,行文更流畅。(不能改变原意,可以增删、调换个别词语)(6分)

以“传承民族文化、沟通人类文明、共建和谐世界”为主题的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政府、国务院文化部承办的我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节庆活动——首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5月23日在北京拉开帷幕。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小题。

寓言课上的预言

□李克南

  ①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姜琳,正在给孩子们讲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一只狐狸见到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就赞美乌鸦羽毛漂亮、身材健美,并说要是再唱支歌那就更可爱了。乌鸦心里高兴就开始唱歌,可是刚一开口,嘴里的肉就掉在了地上,狐狸叼起肉得意洋洋地走了。

  ②姜琳讲完故事的寓意,让大家做练习,她说:“同学们,请你们每人对受骗的乌鸦说一句话。”几乎每个学生都是按老师的暗示对乌鸦说,以后别再虚荣了,听了恭维话就得意忘形,要接受教训。只有一个名叫董玉素的胖乎乎的女孩说:“乌鸦,你别难过了,再吃肉时我分给你一块。”

  ③小女孩说完,班上同学一阵哄笑。姜老师说:“你这个孩子,是非不分,就像《农夫和蛇》那则寓言里讲的农夫一样,将来走到社会上非吃亏不可。”小玉素心里不服气:乌鸦受骗心里正难过呢,它这个时候一定最需要好朋友的安慰了。

  ④接着,姜老师又说:“大家再想想,如果乌鸦和狐狸再见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同学们抢着回答:无论狐狸怎么夸奖乌鸦,乌鸦就是不理它,最后,狐狸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⑤老师说:“同学们回答得都很正确。”这时,一个小男孩高高地举起手说:“狐狸是狡猾的,它不会再重复老一套办法了。”老师问:“那你说会怎样?”

  ⑥于是,那男孩绘声绘色地讲道:“狐狸再一次见到乌鸦,就对乌鸦说:‘乌鸦老弟,上次我骗了你的肉,真是对不起,我妈妈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我,要我再见到你时,一定要向你道歉,如果你不肯原谅我,我就站在这里不走了。’乌鸦见它说得很诚恳,就对它说,‘狐狸大哥,我原谅你了。’乌鸦一说话,嘴里的肉又掉了,狐狸赶紧跑过去把肉抢了过来。狐狸正要把肉吃下去,忽听乌鸦在树上哈哈大笑,‘臭狐狸,这回你死定了,我在肉里下了毒!’狐狸一听,连忙把叼到嘴里的肉吐出来,跑向不远处的小溪边,不停地用水漱口。这时,乌鸦从树上飞下来,不慌不忙地叼起地上的肉飞走了。”

  ⑦小男孩讲完,班上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姜老师也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说:“吴宝河同学想象力很丰富,故事讲得也很精彩。好好努力,日后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作家的。”

  ⑧转眼20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老师姜琳,已经成为一名著名的特级教师。

  ⑨这天,她作为教育界知名人士,应邀到一所监狱,为那里的服刑人员作帮教演讲。到了那里才发现,一同受到邀请的还有本市享有很高声誉、由下岗职工组成的“三实”家政服务公司的女经理,她就是当年那个安慰受骗乌鸦的小女孩——董玉素。让她料想不到的是,演讲结束,代表监狱服刑人员发言的那个穿着囚服的人,竟是她当初预言会成为作家的吴宝河。

⑩两个身份悬殊的人同时叫她老师,让姜琳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听了董玉素介绍她的“三实(诚实、踏实、朴实)”公司经营理念,以及她对服刑人员充满关爱、鼓励的话,姜琳老师突然明白,当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一个小女孩,不顾老师提示的所谓正确答案,去安慰寓言中被讽刺、嘲笑的对象——乌鸦,这是多么可贵的童心、爱心!而那个年纪小小,连狐狸都敢骗的孩子,所表现出的那种“智慧”后面,又隐藏着多么可怕的东西啊。这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有这样狡诈的心计?自己当年怎么就没有想过呢? (《小说选刊》〕

1.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巧妙之处,试作简要分析。(4分)

                                                                                               

                                                                                                   

2.姜老师的“错误”指什么?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5分)

3.对姜老师的 “预言”或“反思”你怎样评价?(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