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 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礼乐文明”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
|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原因是当时就产生了大量的礼乐歌舞形式。 |
|
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 |
|
D.先秦的礼乐文明经历代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主旨却变化不大。 |
2.下列对于“礼”与“乐”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礼”是人性的基础,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能陶冶人们的情操。 |
|
B.“礼”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
|
C.远古时期,“礼”“乐”并存,涵盖一切;周代以后,“乐”成为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
|
D.由于“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孔子常常将其相提并论。 |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 |
|
B.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表明礼仪制度在那时就已初步建立。 |
|
C.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
|
D.礼乐文明强调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走在人群中,我习惯看一看周围人的手腕,越来越多的人,不分男女,会戴上一个手串,这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与安心的意味,这手串停留在装饰与信仰之间,或左或右。这其中,是人们面对这无法把握的现实和未来所想要表达的什么吗?这是一种怎样的相信或怎样的一种抚慰?又或者,来自内心怎样的一种焦虑或不安?这是因祈福而产生的下意识行为,还是因不安而必然的求助? ——摘自白岩松《幸福在哪里?》有删改
2011年,“控”字折射出了我们的生活状态:我们的经济在调控;我们的生活出现了一系列的“XX控”;面对多变的世界,我们更渴望控制自己的生活,大声喊出了“hold住”(坚持住、控制住)……12月,“控”字被列为今年的年度汉字,“hold住”一词也在年度网络语中居于榜首。 ——摘自《搜狐新闻》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感受,以“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填空题:(8分,每空1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2. ,不尽长江滚滚来。
3. ,此时无声胜有声。
4.《锦瑟》的颈联: , 。
5.闲云潭影日悠悠, 。
6.间关莺语花底滑, 。
7.今宵酒醒何处? 。
下面的词句是清代文学家俞樾临终前撰写的自挽联的组成部分,请把它们整合为上下两联,每联的开头已给出,将序号填写在每联后的横线上。(4分)
①辛辛苦苦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③浩浩荡荡④放怀一笑⑤是亦足矣⑥著二百五十余卷书⑦吾其归乎⑧流播四方
上联:生无补于时死无关乎数
下联: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阅读下面的《论语》语段,完成小题(8分)
甲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乙文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丙文
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 (《礼记·檀弓上》)
1.关于丧礼,乙文中宰我、孔子的看法各是什么?(4分)
2.丙文中子路所转述的孔子之意和乙文中孔子的看法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4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6分)
望蓟门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①燕台,即幽州台,战国时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西南。
②三边,汉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后即泛指边地。
③投笔吏:汉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 间。”后终以公封定远侯。
④ 请长缨:汉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
1.“燕台一去客心惊”,结合全诗分析“客心”因何而“惊”?(3分)
2.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