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小题。(16分) 奥斯威辛的风 高洪波 2004年的10月...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小题。(16分)

奥斯威辛的风

高洪波

2004年的10月,我独走欧洲,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

抵达华沙的当天夜里,我就向东道主提出一个要求:明年是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能否到奥斯威辛一看?说这话时,我不知道奥斯威辛距华沙有多远,更不晓得东道主的具体安排。波兰作协主席马列克沉吟着,翻译胡佩芳大姐也没接话茬儿。

几天时间匆匆过去,华沙的秋天留给我极美的印象,在一位演员的庄园里举行的诗人聚会让我领悟到老欧洲的独特魅力,而“华沙之秋”诗歌节在肖邦公园举行,诗意便愈加浓了几分。可我仍惦记着300公里以外的奥斯威辛。

10月18日中午12时30分,我终于踏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那一天早晨秋雨绵绵,出门还带了伞,及至抵达奥斯威辛,却陡然狂风大作。胡佩方大姐说,奥斯威辛是个奇怪的地方,参观者常碰到阴雨连绵。她并没有陪我到奥斯威辛,她说她受不了心灵的折磨!

这是一次奇怪而又匆忙的参观,毒气室、焚尸炉、铁丝网、岗楼、绞刑架,还有一个小院子里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在27楼展览馆,我见到里面展出的一幅大照片:犹太妇女和儿童在德军枪口下高举双手,一个小男孩的目光中满是天真和无奈。这一幕极其令人震骇!在焚尸炉前,我和一群中学生共同走过,孩子们默默无语,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我的心底却陡然出现几句诗:

此刻,我变成了一块巨大的海绵,

迅速汲满了历史的汁液,

我的指尖也开始流泪,

为人类在那一个年代的无助与悲伤。

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过,秋风卷起落叶,风中有一种嚎叫和呻吟,在奥斯威辛,这人类为了消灭人类而手造的地狱里,我感到寒意袭人,是噩梦又是现实。真的可能是因为奥斯威辛长眠着100多万遇难者的冤魂,才形成了死一般的压抑、魇一般的恐怖,以及变幻无常的气候。

风仍在高天咆哮,吹动我的头发,吹动我的衣衫,我不知道这愤怒的风起于何处又生于何时,只感到脚下的土地也在风中战栗,铁丝网和绞刑架在风中摇晃,集中营的游人们,想必心底的风暴更远胜于自然界的狂风罢!

事后,我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这样一行文字:“欧洲,一个美丽的深秋的中午,在大群中学生的簇拥下,我走在奥斯威辛的土地上,快步疾走,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当天我见到一位叫何敢的中国女留学生,她说曾经陪同一个代表团参观过奥斯威辛,然后连续难受了两个多月,以后再也不愿意去。由何敢联想到在波兰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胡佩芳大姐,她们对奥斯威辛的拒绝,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地狱的别称,正像美国副总统切尼在2004年1月27日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论坛上说的:“在欧洲的死亡集中营里,有人犯下了人类所不能想像的最严重的罪行。我们必须向下一代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们在这里感谢那些将我们从暴政下解救出来的解放者,同时我们必须有勇气阻止那些邪恶卷土重来。”

奥斯威辛是个小镇,建镇在800年前,二战前被称为波兰的“犹太人城”,因为当时的1.23万人口中有7000名犹太人。现在小镇有些不堪历史重负,因为人们无法想像小镇如何在一个巨大的公墓旁生存。

这当然仅只是游客的见解,事实上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

1.请联系上下文分析,选文第二段在我提出“能否到奥斯威辛一看?”的要求时,翻译胡佩芳大姐为什么没有接话茬?(2分)

                                                                                  

2.选文中奥斯威辛的风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理解这“奥斯威辛的风”的。(6分)

                                                                                         

3.第五段中“我的心底”陡然出现的几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4.文末最后一句话说“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举例说明。(5分)

                                                                                                

 

1.(1)她说她受不了心灵的折磨(2)对奥斯威辛的拒绝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 2.(1)奥斯威辛的风常常是“陡然”来到,狂风大作;寒气袭人,在高天咆哮;具有“愤怒”、“狂暴”的气势;发出“嚎叫”、“呻吟”的声音。(3分)   (2)奥斯威辛的风既是自然界的狂风;也是百万冤魂形成的死一般的压抑、恐怖的氛围;也是人们心底的风暴。(3分) 3.“心底”陡然出现的诗句表现“我”目睹悲惨历史的巨大震撼和为人类的无助与悲伤而无比的痛心的情感。(3分) 4.奥斯威辛的存在使人们正视历史上的人类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刺痛良知;并使人们警惕那些邪恶卷土重来。比如中国南京的大屠杀纪念馆,能让国人更团结一致,渴望和平。(理解3分,举例2分) 【解析】 1.她没接话茬说明她有苦衷,在正数第四段和倒数第三段都提到她没什么拒绝到那去。每段中只要提取一句话则可。 2.在文章中间“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过”这一段提到这里的风的特点,还要注意,人们在参观时内心的风则汹涌。 3.为人类在那一个年代的无助与悲伤。这是诗句的最后一句,也是点睛之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不忘历史,才能更好的发展未来。历史是令人痛心的,却提醒着世人莫再犯下这样的罪行。历史在警醒着人们,历史是一面镜子。所以答题昌从正视历史,警惕邪恶入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划线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蜀之有二僧(民间)

B.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C.人(自称的谦词)

D.孔子其小器(轻视)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夫子欲。         ②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墟。

③奚以九万里而南为。④二虫又何知。⑤久,能以足音辨人。

⑥夫晋,何厌有?   ⑦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⑧辍耕垄上。

A.①②

B.③⑤

C.③⑧

D.④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王 澍

回顾近二十多年来的历史,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流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建设高楼大厦。现在看起来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西欧,根本不是当年我们从电视图像上看到的那种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但是,发现这一点时已经有点晚了。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大部分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别说和欧洲比,就是和“没有历史”的美国比也要短得多。

这种现象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很多人希望城市从外观上都向发达国家靠近。很多旧城拆迁中,地方决策层都认为“太落后了”、“太破旧了”,非拆不可。

实际上,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和西方不同,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城市。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到明代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把苏州切一块放到皖南山区的农村,或是把皖南农村的一部分放大挪到苏州,几乎是一样的。

从秦汉时人们开始用夯土技术造房子,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土房子”,显示出秦汉建筑脉络的延续,是很重要的“城市记忆”。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技术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百年的砖千年的土”。中国古代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如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从地表大范围地向地下渗透排水,效果很好。而现在的下水道技术,只要有一个地方堵了,其他地方就都要积水。很多抛弃传统简单采用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都是这样,花了大价钱,却制造出新的问题。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简单地提倡复古,而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存在的很多“闪光点”,但是目前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境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受到破坏,除了在最不讲究建筑文化的地方——农村里尚有遗存,在城市中大都已经中断了。

城市之魅力,不是来自于大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来自于文化的独特性。竞争力就来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在很多城市,一些街道原本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次分明,形成历史线索的会合,不应该在一次次旧城改造中被全面“覆盖”更新。尤其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作拆除与否的依据。前几年发生的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当时的说法就是“不是文物,也不是名人故居,也不是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种思路左右了我们城市保护工作很长一段时期。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很多路边的小东西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痕迹;但是人们都把它们忽略了。

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之差异”,从这个角度讲,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已经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了。

(选自《新华文摘》2007年第1—5期,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第12题5分,选对一个选项得2分,两项全对得5分,多选不给分)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A.近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喜欢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失去了本应有的自我个性。

B.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这是地方决策层盲目追赶的心态而造成的。

C.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超越现代建筑技术。

D.文中所说的“城市记忆”是指城市里曾经出现过的人与事。

E.中国要建设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在城市建设方面不能简单地追求高楼林立的现代化,而应该注意保卫城市的传统,城市建筑要体现文化差异。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直接证明“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的是(    )

A.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完美的古代建筑。

B.百年的砖千年的土,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还可以看到用夯土技术建造的“土房子”。

C.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

D.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

3.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结合文意,指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哪些“闪光点”。 (4分)

4.结合全文,你认为我们该如何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4分)

 

查看答案

请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 (《论语》)

2.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3.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终期于尽!(《兰亭集序》)

4.            ,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        。(《春江花月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共7分)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1.“此恨无重数”,此乃少游心中之语。请结合全词说一说“恨”有哪几重。(4分)

2.下片中“砌”字用得精巧,历来为人称道,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