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4分)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4分)

 

1.(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2分)  2.(2).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均不给分);对比(或"对照"、"呼应")(2分。每一点各1分) ②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注意题干中“诗人情感变化”,由"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答案中含三个要点,错一个点,扣1分。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首先回答艺术手法为借景抒情,再结合诗句最后两联分析蕴含的人生哲理,即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每小题3分)

养狸述

(唐)舒元舆

野禽兽可驯养而有裨于人者,吾得之于狸。狸之性,憎鼠而喜爱。其体趫、其文班。予爱其能息鼠窃,近乎正且勇。尝观虞人(掌管山泽的官吏)生致者,因得请归,致新昌里客舍。舍之初未为某居时,曾为富商家廪,墉堵地面,甚足鼠窍,日有鼠络绎然。某既居,果遭其暴耗。常白日为群,虽敲拍叱吓,略不畏忌。或暂黾侻跧缩,须臾复来,日数十度。其穿巾孔箱之患,继晷而有。昼或出游,及归,其什器服物,悉已破碎,若夜时长留釭续晨,与役夫更吻驱呵,甚累神抱。或知之,借椟以收拾衣服,未顷,则椟又孔矣。予心深闷,当其意欲掘地诛剪,始二三十日间,未果。颇患之,若抱痒疾。

自获此狸,尝阖关实窦,纵于室中,潜伺之。见轩首引鼻,似有鼠气,则凝蹲不动。斯须,果有鼠数十辈接尾而出,狸忽跃起,张爪呀牙,划泄怒声,鼠党帖伏不敢窜,狸遂搏击,瞬视间,群鼠肝脑涂地。迨夜始背釭潜窥,室内洒然,予以是益宝狸矣。常自驯饲之,到今仅半年矣,狸不复杀鼠,鼠不复出穴。向之韫犊服物,皆纵横抛掷,无所损坏。

噫!微狸,鼠不独耗吾物,亦将咬啮吾身矣。是以知吾得高枕坦卧,绝疮痛之忧,皆斯狸之功。异乎!鼠本统乎阴虫,其用合昼伏夕动,常怯怕人者也。向之暴耗,非有大胆壮力,能凌侮于人,以其人无御之之术,故得恣横若此。今人之家苟无狸之用,则红墉皓壁,固为鼠室宅矣。甘酿鲜肥,又资鼠口腹矣,虽乏,人智其奈之何?呜呼!覆焘(天地)之间,首圆足方,窃盗圣人之教,甚于鼠者有之矣。若时不容端人,则白日之下,敌得骋于阴私。故桀朝鼠多而关龙逢斩,纣朝鼠多而比干剖,鲁国鼠多而仲尼去,楚国鼠多而屈原沉。以此推之,明小人道长而不知用君子以正之,犹向之鼠窃而不知用狸而止遏,纵其暴横,则五行七曜,亦必反常于天矣。岂直流患于人间耶!

2,4,6

 

                       (节选自《全唐文》,有删改)

【注】①爱:通菱,隐蔽。②趫:行动轻捷。③黾侻跧:黾(mǐn):勉强。侻(tuō):狡猾。跧(quán):蜷缩。④釭:油灯。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观虞人有生者致:抓获、捉到

B.其穿巾箱之患孔:打洞,使动用法

C.某既居,果遭其耗暴:突然

D.予以是益狸矣宝:珍视,意动用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颇患之,抱痒疾②其是,孰能御之

B.①能凌侮于人,其人无御之之术 ②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①虽乏,人智奈之何②路漫漫修远兮

D.①故桀朝鼠多关龙逢②遏其生气,以求重价,江浙之梅皆病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我家”老鼠“恣横”的一组是(   )

①与役夫更吻驱呵,甚累神抱

②或暂黾侻跧缩,须臾复来,日数十度

③张爪呀牙,划泄怒声

④斯须,果有鼠数十辈接尾而出

⑤借椟以收拾衣服,未顷,则椟又孔矣

⑥甘醴鲜肥,又资鼠口腹矣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作者在新昌里的客舍,以前曾经是富庶人家的粮仓,所以鼠患严重,到处都是老鼠洞,天天都有老鼠频繁出入。

B.作者为了彻底杜绝鼠患,曾经花了二三十天时间掘地找鼠洞,但终究没有成功,以致烦心不已,而患了痒病。

C.作者认为如果没有狸猫的存在,就算红墙白壁终究也会成为老鼠的家园,美酒佳肴终究也会进入老鼠的口腹。凭借人力,就是再劳累也没有抵御老鼠的办法。

D.文章结尾,作者用讽喻手法指出,若不任用君子来端正方向,就会如同老鼠盗窃时却不知道用狸猫遏止,放纵小人横行和暴戾,就会祸害人间。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 分)

(1)常白日为群,虽敲拍叱吓,略不畏忌。

(2)微狸,鼠不独耗吾物,亦将咬啮吾身矣。

(3)若时不容端人,则白日之下,敌得骋于阴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道”,亦即强调道并不是离开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念出发,儒家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使之各得其所。《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在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中庸之道”,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就是为道的智慧。

(节选自杨国荣《中国文化中的“道”》,《新华文摘》2010年底7 期)

1.下列关于“道”的表述,不合文意的的一项

A.“道”是宇宙和人生多样的统一的终极原理。

B.“道”在感知认识中才表现出所具有的意义。

C.“道”离开了人自身的实践活动就不存在了。

D.“道”非彼岸世界的存在,而是现实的生活。

2.文中不能作为“道不远人”观点的论据的一项

A.深山花自开落,只有经过了人的欣赏,才有审美意义。

B.孔子认为“事人”“知生”比“事鬼”“知死”更重要。

C.儒家处处讲目光注视现实世界的“日用即道”的观点。

D.历史演化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不可否认的事实。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道在矢溺”即说“道”之广博,无处不在,这正说明“道”贴近我们日常生活而存在。

B.“中庸之道”并不是指站在两点的中间,而是在“为道”过程中协调各方面关系的方法。

C.道家“四大”道、天、地、人,“道”是最高原理,与人分属两端,距离遥远,儒家取用了此观点。

D.完美人格是言和行、知和行的完美统一,所以人格的培养也是对“道”的实践追求过程。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多年来,南昌市百货大楼圣诞夜场都持续到24时,客流屡屡爆满,当日销售量均创下本年度的最高记录。

B.昨天衡水、冀州一带出现的罕见的冻雨天气,致使路面形成一层薄冰,道路湿滑,这给老百姓的出行带来不便。

C.万里无云,繁星满天,我们在一轮皎洁的明月照耀下漫步于二中美丽的校园。

D.为减少官兵伤亡,驻阿美军不断对一些可能隐藏着塔利班武装人员的房屋发动攻击,结果两枚火箭弹击中12名无辜平民丧生。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句是(  )

A.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强劲,经济运行回归到了正常的增长轨道;同时也面临着通货膨胀、热钱炒作等风险和挑战,

B.公安机关积极回应群众呼声,深入开展整治酒后驾驶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酒后驾驶的高压态势,对酒后驾驶行为坚持零容忍,严格执行“四个一律”。

C.临近岁末,《星期日法兰克福汇报》以“谢谢,中国!”为题发表文章,坦言德国的经济成就是“北京制造”。

D.网络毕竟是个虚拟的空间、平台,难免会有这样的质疑,相比于社会现实,网络民意是一种“虚拟民意”,还是更为真实?对网络上的公众情绪,应该如何应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6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汉)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上乃赦皓、承罪,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举国伤惜。

(《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

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皓慷慨,好立功立事素:朴素

B.冀由是怒于皓衔:怀着

C.吏人阙请留之诣:到……去

D.会匈奴并凉二州寇:侵略

2.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种皓“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

①人之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②宣恩远夷,开晓殊俗

③皓乃手剑当车,曰:“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    ⑤先宣恩信,诱降诸胡     ⑥去烽燧,除候望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种皓为人为官胆大心细,在监护太子时,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

B.种皓担任刺史敢做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机报复种皓,种皓被免官。

C.种皓由凉州刺史任上升迁时,官民不愿他离开,他因此得到太后的嘉许。调任汉阳太守时,凉州民众一直送到汉阳地界。

D.种皓被提拔为度辽将军,到任后先礼后兵。边境地方的百姓因为种皓而感念朝廷,诚心顺服汉朝,边地平安无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2)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