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 迟子建 ①我对虫子是不陌生的。...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

迟子建

①我对虫子是不陌生的。小时候在菜园和森林中,见过形形色色的虫子。绿色的软绵绵的喜欢吊在杨树枝上的毛毛虫,爱在菜园中飞来飞去的有着漂亮外壳的花大姐,以及在树缝中养尊处优的肥美的白色虫子,都曾带给我许多的乐趣。我曾用树枝挑着绿色的毛毛虫去吓唬比我年幼的小孩子;曾经在菜园中捉了花大姐将它放到透明的玻璃瓶中,看它金红色夹杂着黑色线条的光亮的“外衣”;曾经抠过树缝中的虫子,将它投到火里,品尝它的滋味——想着啄木鸟喜欢吃的东西,一定甘美异常。至于在路上和田匍匐着的蚂蚁,我对它们更是无所顾忌,想踩死一只就踩死一只,仿佛虫子是大自然中最低贱的生灵,践踏它们是天经地义的。

②成年之后,我不拿虫子恶作剧了,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有特别的怜惜之情。而是由于逐渐地把它们给淡忘了。这时候我注意的是飞鸟,是流云,是高耸入云百年老树,是湖泊中的野雁,是森林里的白雪地上奔逃的兔子。虫子就像尘埃一样,被这些事物给深深地掩埋了。

然而去年的春节,我却被一只虫子给深深地震撼了。这一年来,我从来没有忘记过它,它就像一盏灯,在我心情最灰暗的时刻,送来一缕明媚的光。如今我写着以上的文字,想要描述它时,又仿佛看见了它那矫健身的影——虽然说它是那般的小;又仿佛听见了它被摔下来时那山呼海啸般的声音——虽然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声音出现。

④去年在故乡,正月初一,我从弟弟家过完除夕回到自己的家。推开家门,见陈设还是过去的陈设,杜鹃依然如往来一样怒放着,而窗外的雪山几草滩也一如既往地沐浴着冬日清冷的阳光,这物是人非的场景让我觉得分外的苍凉。我孤独地站在屋子的窗前,久久不肯离开。我想让目光与那些流云做伴,因为它们行踪飘忽,时有时无,与我迷离的心态正吻合。

⑤后来是一个电话让我把目光又转向室内。接过电话,我给供奉在厅堂的菩萨上了三炷香,然后席地而坐,闻着檀香的幽香,茫然地看着光亮的乳黄色的地板。地板干干净净的,看不到杂物和灰尘。突然,我的视野中出现了一个小黑点,开始我以为那是我穿的黑毛衣散落的绒球碎屑,可是,这小黑点渐渐地朝佛龛这侧移动着,我意识到它可能是只虫子。

⑥它果然就是一只虫子!我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它比蚂蚁还要小,通体的黑色,形似乌龟,有很多细密的触角,背上有个锅盖形状的黑壳,漆黑漆黑的。它爬起来姿态万千,一会横着走,一会竖着走,好像这地板是它的舞台,它在上面跳着多姿多彩的舞。当它快行进到佛龛的时候,它停住了脚步,似乎是闻到了奇异的香气,显得格外的好奇。它这一停,仿佛是一个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将军在酝酿着什么重大决策。果然,它再次再行时就不那么恣意妄为了,它一往无前地朝着佛龛进军,转眼之间,已经是兵临城下,巍然站在了佛龛与地板的交界上。我以为它就此收兵了,谁料它只是在交界处略微停了停,就朝高高的佛龛爬去。在平面上爬行,它是那么的得心应手,而朝着呈直角的佛龛爬,它的整个身子悬在空中,而且佛龛油着光亮的暗红的油漆,不利于它攀登,它刚一上去,就栽了个跟斗。它最初的那一跌,让我暗笑了一声,想着它尝到苦头后一定会掉转身子离去。然而它摆正身子后,又一次向着佛龛攀登。这回它比上次爬得高些,所以跌下时就比第一次要重,它在地板上四脚朝天地挣乱了一番,才使自己翻过身来。我以为它会接受教训,掉头而去了,谁料它重整旗鼓后选择的又是攀登!佛龛上的香燃烧了一半,在它的香气下,一只无名的黑壳虫子一次一次地继续它认定的旅程。它不屈不挠地爬,又循环往复地被摔下来;可是它不惧疼痛,依然为它的目标而奋斗着。有一回,它已经爬了两尺来高了,可最终还是摔下来。它在地板上打滚,好久也翻不过身来;它的触角乱抖着,像被狂风吹拂的野草。我便伸出一根手指,轻轻地帮它翻过身来,并且把它推到离佛龛远些的地方。它看上去很愤怒,因为它被推到新地方后,是一路疾行又朝佛龛处走来。这次我的耳朵出现了幻觉,我分明听见了万马奔腾的声音,听见了嘹亮的号角;我看见了一个伟大的战士,一个身子小小却背负着伟大梦想的英雄。它又朝佛龛爬上去了,也许是体力耗尽的缘故,它爬得还没有先前高了,很快又摔了下来。我不敢再看这只虫子;比之它的顽强,我觉得惭愧。当它踉踉跄跄地又朝佛龛爬去的时候,我离开了厅堂。我想上天对我不薄,让我在一瞬间看到了最壮丽的诗史。

⑦几天之后,我在佛龛下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只死去的虫子。它是黑亮的,看上去很瘦小,我不知它是不是我看到的那只虫子。它的触角残破不堪,但它的背上的黑壳,却依然那么的明亮。在单调而贫乏的白色天光下,这闪烁的黑色就是光明!

(2009年《文汇报》)

1.第①第②段写出了我对虫子们怎样的态度?据此与后文的关系可判断出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略作说明。(6分)

2.文章第⑥段中两次用到“我以为……,谁料它……”这样的句式,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有何效果?(5分)

3.文章第③段作者说:“我却被一只虫子给深深地震撼了”。联系后文说説作者被“震撼”的原因有哪些?(6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第四段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杜鹃、雪山、草滩以及窗外的流云,与第二段所写的飞鸟、流云、老树等景观前后呼应,强化了成年的我“淡忘”虫子、关注美丽山川的心理。

B.第六段开头写小虫子“爬起来姿态万千”,“跳着多姿多彩的舞蹈”,突出了它在地面上的爬行是“那么地得心应手”,与后来向着“呈直角的佛龛爬”时的艰难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下文对小虫子的赞美作了铺垫。

C.在进军佛龛的过程中,这只小虫子不断地受挫,文章前后多次写到了它从高处栽下来的情景;尤其是爬得最高的那一次,它摔得特别重,“在地板上打滚,好久也翻不过来”。作者这样细致描写,意在突出小虫子不懂得知难而退因而屡战屡败的行为。

D.小虫子受了香气的吸引努力地试图爬上佛龛,这几乎是昆虫的本能行为,在我眼里却成了“背负着伟大梦想的英雄”在“为它的目标而奋斗”的高尚行为;这小虫子也成了“一个伟大的战士”甚至是“一个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将军”:这真切地传达出了作者内心的崇敬之情。

E.最后,这只虫子死在佛龛下的角落里,触角已残破不堪,可是,在这“心情最灰暗的时刻”,当我凝神着它“依然那么明亮”的黑壳,这闪烁的黑色,却仿佛一盏灯,为我的心“送来一缕明媚的光”,让我精神为之一振。

 

1.①小时候,我将虫子当作玩物,视虫子为最低贱的生灵;②成年之后,视虫子为微不足道的东西,逐渐将它们淡忘了。(每个要点2分)欲扬先抑。更能突出后文对小虫子的钦佩与敬仰。(2分) 2.这两个句式都是转折意味的句子,用意是为了表明“我”的认识在不断地转变,我原先的认识其实都是一种误解。(3分)突出了这只虫子的表现出乎意料非同一般(或令人诧异)。(2分) 3.(1)小虫子的乐观、自信与执著,让我看到了小生灵的可敬与伟大,逐渐由鄙视变为对它充满钦佩与敬意;(2)小虫子的英勇顽强让苦闷彷徨的“我”感到惭愧,促我警醒,让“我”为之振奋。(为“我”灰暗的心情送来一缕明媚的光) 4.BD 【解析】 1.回答“我对虫子们怎样的态度”,可以从小时候和成年之后两个时期考虑,小时候“我对它们更是无所顾忌,想踩死一只就踩死一只,仿佛虫子是大自然中最低贱的生灵,践踏它们是天经地义的”,成年之后“成年之后,我不拿虫子恶作剧了,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有特别的怜惜之情。而是由于逐渐地把它们给淡忘了”再结合最后对虫子的“钦佩与敬仰”,得出手法为“欲扬先抑”。 2.“我以为……,谁料它……”这样的句式,是转折意味的句子,转折突出后者,突出了这只虫子的表现出乎意料非同一般。 3.此题考查概括能力,注意第④段“迷离”,第⑤段“茫然”等词语。每个要点3分,分析时结合原文,答对要点即可 4.A项:第四段的景物描写,是为了引出“这物是人非的场景让我觉得分外的苍凉”这一内心状况,与第二段的描写意图并不相同。C项:作者这样细致描写,意在突出小虫子知难而进、屡败屡战的精神。E项:所谓的“心情最灰暗的时刻”(第三段),并不是此时“我”面对死去的虫子时的心态,应是看到虫子死去的几天前的心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填空(8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惧生。吾所以为此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人生如梦,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7.             ,瑞脑销金兽。

8.贾谊在《过秦论》里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结论句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生查子?独游西岸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1.词中的主要意象是青山明月,词人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青山明月什么特点?(4分)

2.结尾两句表达出了诗人那些思想感情?试作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丁前溪

丁前溪,诸城人,富有钱谷,游侠好义,慕郭解①之为人。御史行台按访之,丁亡去,至安丘遇雨。避身逆旅。雨日中不止。有少年来,馆谷丰隆②。既而昏暮,止宿其家,莝豆饲畜,给食周至。问其姓字,少年云:“主人杨姓,我其内侄也。主人好交游,适他出,家惟娘子在。贫不能厚客给,幸能垂谅。”问:“主人何业?”则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次日雨仍不止,供给弗懈。至暮锉刍,刍束湿,颇极参差。丁怪之。少年曰:“实告客,家贫无以饲畜,适娘子撤屋上茅耳。”丁益异之,谓其意在得直③。天明,付之金不受,强付少年持入。俄出仍以反客,云:“娘子言:我非业此猎食者。主人在外,尝数日不携一钱,客至吾家,何遂索偿乎?”丁赞叹而别。嘱曰:“我诸城丁某,主人归,宜告之,暇幸见顾。”数年无耗。

值岁大饥,杨困甚,无所为计,妻漫劝诣丁,从之。至诸城,通姓名于门者,丁茫不忆,申言始忆之。踩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明日为制冠服,表里温暖。杨义之,而内顾增忧,褊心不能无少望,居数日殊不言赠别。杨意甚急,告丁曰:“顾不敢隐,仆来时米不满升;今过蒙推解固乐,妻子如何矣!”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走怦④招诸博徒,使杨坐而抽头,终夜得百金,乃送之还。

归见室人,衣履鲜整,小婢侍焉。惊问之,妻言:“自君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米粟,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又给一婢,为妾驱使。”杨感不自已。由此小康,不屑旧业矣。

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异者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郭【解析】
古代侠客。②馆谷丰隆:用丰盛的饭菜招待。③直:值。④走怦:派人去。

1.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御史行台按访之访:查访,侦查

B.数年无耗:消息

C.主人好交游,他出适:到……去

D.次日即有车徒送布帛米粟赍:送物给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

A.惟日设博场谋升斗均之二策,宁许负秦曲

B.问:“主人业?”问君西游时还?

C.踩履出,揖客入不如因厚遇之,使归赵

D.慕郭解为人寡人于国也

3.下面断句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异者/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B.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异者/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C.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异者/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D.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异者/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贫不能厚客给,幸能垂谅。(3分)

(2).值岁大饥,杨困甚,无所为计,妻漫劝诣丁,从之。(4分)

(3).顾不敢隐,仆来时米不满升;今过蒙推解固乐,妻子如何矣! (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中国养老困局

①近日,民政部有关官员表示,依据新修订的《老年法》,“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但揣测立法者的动机,就会发现这条规定基于“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而子女看望老人愈来愈少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

②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67亿,我国事实上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一方面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另一方面,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受此影响,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

③诚然,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但现实情况是,面对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的现实,政府部门却依然将希望寄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上。各级政府针对老年人的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长期未能建立,对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而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只是一个梦想。

④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在传统中国,赡养老人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这种观念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政府责任范围,不仅会使老龄人口受益,也会减轻年青一代的负担。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制定了《长寿社会对策大纲》,以致力于建立“具有活力的长寿社会”,并将其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

⑤如果每一位老人都能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老人和子女就无须因“常回家看看”难以如愿而焦灼。政府增加对养老问题的投入,不仅是一种社会福利,也是一种社会投资。比规定“常回家看看”成为法律义务更重要的,是加快以增加政府投入为核心的中国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 1,2,3,4

1.对文中所说的“‘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的表述,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时间使得亲情逐渐变淡而不愿常回家看看。

B.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想常回家看看心有余而力不足。

C.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进入老龄社会的步伐日益临近,这些现实都制约着“常回家看看”。

D.赡养老人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不少子女不常回家看看, “空巢老人”愈来愈多。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基于“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而子女看望老人愈来愈少的现实而将“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

B.要改变“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的困境,政府部门就应改变 “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负起老人赡养的责任,加大养老投入。

C.就现实而言,部分老年人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望,还是空中楼阁。

D.如果仍然不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政府责任范围,就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这是现代社会改革的产物之一。

B.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如日本将养老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学习。

C.孝顺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美德,子女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是应该的,在有可能的前提下,常回家看看也是很必要的。

D.政府增加养老投入,不仅能使老年人受益,也能使年轻人能更加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查看答案

下面有关文学名著的叙述或分析错误的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通过主次两条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宝玉和黛玉、宝钗的爱情故事是贯穿全书的主线。它围绕争取爱情自由个性解放的宝、黛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展开情节,以宝、黛最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背叛和爱情的悲惨结局而告终。《红楼梦》的另一条线索是以宁、荣二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由一些彼此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情节组成的副线。

B.《水浒传》中宋江(及时雨):仗义疏财,济弱扶贫,既有反抗性,又有妥协性;鲁智深(花和尚):直爽率真、脾气火爆,富有反抗性和同情心;林冲(豹子头)逼上梁山前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其后变得精明果敢;武松(行者):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李逵(黑旋风):粗犷豪放、行侠仗义,粗中有细。

C.曹操大军来袭,刘备携百姓渡江,被杀得首尾不能相顾,妻离子散。赵子龙受命保护刘备的妻儿,但混乱中走散。赵子龙杀入曹军阵营救出甘夫人,又杀入重围,怀揣幼主大战长坂坡,砍倒大旗两面,前后枪刺剑砍,不到两个时辰,杀死曹营上将五十余人,得以杀出重围,救出幼主。《三国演义》

D.《巴黎圣母院》集中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爱斯梅拉达的美貌与卡西莫多的丑陋,她的善良与弗罗洛的狠毒,她的钟情与弗比斯的轻薄,都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