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丁前溪 丁前溪,诸城人,富有钱谷,游侠好义,慕郭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丁前溪

丁前溪,诸城人,富有钱谷,游侠好义,慕郭解①之为人。御史行台按访之,丁亡去,至安丘遇雨。避身逆旅。雨日中不止。有少年来,馆谷丰隆②。既而昏暮,止宿其家,莝豆饲畜,给食周至。问其姓字,少年云:“主人杨姓,我其内侄也。主人好交游,适他出,家惟娘子在。贫不能厚客给,幸能垂谅。”问:“主人何业?”则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次日雨仍不止,供给弗懈。至暮锉刍,刍束湿,颇极参差。丁怪之。少年曰:“实告客,家贫无以饲畜,适娘子撤屋上茅耳。”丁益异之,谓其意在得直③。天明,付之金不受,强付少年持入。俄出仍以反客,云:“娘子言:我非业此猎食者。主人在外,尝数日不携一钱,客至吾家,何遂索偿乎?”丁赞叹而别。嘱曰:“我诸城丁某,主人归,宜告之,暇幸见顾。”数年无耗。

值岁大饥,杨困甚,无所为计,妻漫劝诣丁,从之。至诸城,通姓名于门者,丁茫不忆,申言始忆之。踩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明日为制冠服,表里温暖。杨义之,而内顾增忧,褊心不能无少望,居数日殊不言赠别。杨意甚急,告丁曰:“顾不敢隐,仆来时米不满升;今过蒙推解固乐,妻子如何矣!”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走怦④招诸博徒,使杨坐而抽头,终夜得百金,乃送之还。

归见室人,衣履鲜整,小婢侍焉。惊问之,妻言:“自君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米粟,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又给一婢,为妾驱使。”杨感不自已。由此小康,不屑旧业矣。

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异者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郭【解析】
古代侠客。②馆谷丰隆:用丰盛的饭菜招待。③直:值。④走怦:派人去。

1.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御史行台按访之访:查访,侦查

B.数年无耗:消息

C.主人好交游,他出适:到……去

D.次日即有车徒送布帛米粟赍:送物给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

A.惟日设博场谋升斗均之二策,宁许负秦曲

B.问:“主人业?”问君西游时还?

C.踩履出,揖客入不如因厚遇之,使归赵

D.慕郭解为人寡人于国也

3.下面断句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异者/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B.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异者/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C.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异者/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D.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异者/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贫不能厚客给,幸能垂谅。(3分)

(2).值岁大饥,杨困甚,无所为计,妻漫劝诣丁,从之。(4分)

(3).顾不敢隐,仆来时米不满升;今过蒙推解固乐,妻子如何矣! (5分)

 

1.C 2.D 3.D 4.①家贫不能给你丰厚的招待,希望你能见谅。(3分) ②这年碰上大饥荒,杨家穷困到极点。实在没有什么作为生计,他的妻子顺口劝他去拜访丁前溪,杨某听从了她妻子的话。(4分) ③考虑再三不能再瞒你了,我来时家中米不到一升;现在承蒙您赤诚相待,我本来很高兴,可是我的妻子儿女怎么办啊? (5分) 【解析】 1.恰:适逢 2.助词,的/助词,主谓间。A连词,表目的。B什么;C表修饰 3.此题考查断句,要根据文意断句。注意语气词“者”“耳”“哉”“焉”。 4.①厚”1分,“幸”1分,意思对1分。②“岁大饥”和“所字结构”“诣”各1分,意思对1分。③“顾”、“过蒙”和“固”各1分,意思对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丁前溪,是山东诸城人。家中富有钱粮,好仗义疏财,抱打不平,最钦佩古代侠客郭解的为人。御史行台考察后,要拜访他。丁前溪逃跑了,到安丘时遇下雨,他就在一家旅舍避雨。雨一直到中午仍下个不停。这时,有个少年过来,用丰盛的饭菜招待他。不久天黑了,(年轻人)挽留丁前溪在他家住宿,拿饲料草喂养他的马匹,照顾得非常周到。问那少年的姓名,少年回答说:“主人姓杨,我是他的内侄(妻子弟兄的儿子)。主人喜好交游,适逢他出门在外,家中只有他家娘子在。家贫不能给你丰厚的招待,希望你能见谅。”丁前溪问:“你家主人从事什么行业?”得知主人家没有多的资产,只是每天靠开设赌场谋得少量的糊口用品。第二天阴雨仍旧连绵不止,但旅馆供给的饭食照样无丝毫怠慢。到晚上铡草喂马时,喂牲口的草料湿漉漉的,看起来很是长短不齐。丁前溪对此感到奇怪。年轻人说:“实话告诉您,家中贫困没有什么拿来喂养牲畜,这是刚才娘子让拆掉的屋上的茅草啊。”丁前溪越发感到奇异,认为这样做的意图是想得到自己的钱财。第二天,丁前溪付钱,年轻人不接受,丁前溪硬要给钱,年轻人拿进去。一会儿,年轻人仍然将钱归还给丁前溪,并说: “娘子说了,我们并非以此为业来谋取生活。主人出门在外,曾经几天都不带一文钱,您来到我家,怎么就能向您索要报酬呢?”丁赞叹着告别。临别时嘱托年轻人说: “我是诸城的丁某,主人回来后,应该告诉他。得空时希望(他)光顾我家。”之后几年没有消息。 这年碰上大饥荒,杨家穷困到极点。实在没有什么作为生计,他的妻子顺口劝他去拜访丁前溪,杨某听从了她妻子的话。到了诸城,向守门人通报了姓名,丁前溪模模糊糊不记得此人,杨某说起之前的事后丁前溪才记起来。丁前溪听后,慌得趿拉着鞋子就跑出来迎客。作揖行礼请客人进屋,一见他衣服破烂,鞋子露着脚后跟,将他安排在暖和的房间,又置办酒宴款待他,礼仪隆重,非同寻常。第二天又替他做帽子、衣服,里里外外都很保暖。杨氏觉得丁很讲义气,可是心里顾念着妻子,心里不能不对丁前溪有些埋怨。停留了几天,丁前溪始终不说赠别的话。杨氏内心非常急迫,告诉丁说: “考虑再三不能再瞒你了,我来时,家中米不到一升。现在承蒙您赤诚相待,我本来很高兴,可是我的妻子儿女怎么办啊?”丁前溪说:“这无须你烦恼操心,我已经替您安排好了。希望您放宽心稍微再待几天,我帮您解决盘缠。”丁前溪就派人去召集赌徒们来赌博,让杨氏不出力而向赢方抽头为利,一夜就得到百两银子。丁前溪这才送杨某回家。 回家见到妻子,妻子衣服鞋子光鲜齐整,一个小婢女在侍候她。杨某惊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妻子说:“从您离开后,第二天就有车马和仆人送来了这些布匹和粮食,堆了满满一屋,说是丁氏客赠与的。又送来一个婢女,给我使唤。”杨氏感动不已。从此他家过上小康生活,再不屑于从事以前开博场的职业了。 异史氏说,家贫却好客,饮酒博戏、性情放荡的人做这样的事情大有人在。让人惊异的,只是杨氏的妻子罢了。受到别人的恩惠而不去回报,难道还算得上人吗?然而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即使是很小的恩德,也不忘记的,丁前溪就具有这种品德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中国养老困局

①近日,民政部有关官员表示,依据新修订的《老年法》,“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但揣测立法者的动机,就会发现这条规定基于“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而子女看望老人愈来愈少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

②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67亿,我国事实上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一方面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另一方面,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受此影响,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

③诚然,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但现实情况是,面对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的现实,政府部门却依然将希望寄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上。各级政府针对老年人的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长期未能建立,对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而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只是一个梦想。

④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在传统中国,赡养老人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这种观念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政府责任范围,不仅会使老龄人口受益,也会减轻年青一代的负担。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制定了《长寿社会对策大纲》,以致力于建立“具有活力的长寿社会”,并将其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

⑤如果每一位老人都能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老人和子女就无须因“常回家看看”难以如愿而焦灼。政府增加对养老问题的投入,不仅是一种社会福利,也是一种社会投资。比规定“常回家看看”成为法律义务更重要的,是加快以增加政府投入为核心的中国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 1,2,3,4

1.对文中所说的“‘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的表述,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时间使得亲情逐渐变淡而不愿常回家看看。

B.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想常回家看看心有余而力不足。

C.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进入老龄社会的步伐日益临近,这些现实都制约着“常回家看看”。

D.赡养老人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不少子女不常回家看看, “空巢老人”愈来愈多。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基于“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而子女看望老人愈来愈少的现实而将“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

B.要改变“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的困境,政府部门就应改变 “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负起老人赡养的责任,加大养老投入。

C.就现实而言,部分老年人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望,还是空中楼阁。

D.如果仍然不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政府责任范围,就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这是现代社会改革的产物之一。

B.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如日本将养老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学习。

C.孝顺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美德,子女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是应该的,在有可能的前提下,常回家看看也是很必要的。

D.政府增加养老投入,不仅能使老年人受益,也能使年轻人能更加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查看答案

下面有关文学名著的叙述或分析错误的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通过主次两条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宝玉和黛玉、宝钗的爱情故事是贯穿全书的主线。它围绕争取爱情自由个性解放的宝、黛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展开情节,以宝、黛最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背叛和爱情的悲惨结局而告终。《红楼梦》的另一条线索是以宁、荣二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由一些彼此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情节组成的副线。

B.《水浒传》中宋江(及时雨):仗义疏财,济弱扶贫,既有反抗性,又有妥协性;鲁智深(花和尚):直爽率真、脾气火爆,富有反抗性和同情心;林冲(豹子头)逼上梁山前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其后变得精明果敢;武松(行者):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李逵(黑旋风):粗犷豪放、行侠仗义,粗中有细。

C.曹操大军来袭,刘备携百姓渡江,被杀得首尾不能相顾,妻离子散。赵子龙受命保护刘备的妻儿,但混乱中走散。赵子龙杀入曹军阵营救出甘夫人,又杀入重围,怀揣幼主大战长坂坡,砍倒大旗两面,前后枪刺剑砍,不到两个时辰,杀死曹营上将五十余人,得以杀出重围,救出幼主。《三国演义》

D.《巴黎圣母院》集中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爱斯梅拉达的美貌与卡西莫多的丑陋,她的善良与弗罗洛的狠毒,她的钟情与弗比斯的轻薄,都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对一空给1分,共6分)

1.无意苦争春,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2.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杜甫《登楼》)

3.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荆轲刺秦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

1.请简单描述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3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

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迁胶东侯相。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啬夫③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

祐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祐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冀遂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选自《后汉书·吴祐传》有删节)

【注】①兼两:同时使用两辆车。②薏苡(yiyi):一种草本植物。③啬夫:农夫。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祐辞而已,守志如初。谢:道歉

B.纵子无,奈先君何?耻:觉得……羞耻

C.卿二千石子而自贱事业:从事,做

D.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之。遗 :赠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臣壮也,犹不如人。功曹以祐倨,请黜

B.吾属今之虏矣!上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

C.今有一言,可解燕国之患。昔马援薏苡②兴谤。

D.吾还也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清节。

3.下列句子,句式与“常牧豕于长垣泽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C.沛公安在?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吴祐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B.吴祐在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自持,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C.吴祐后升迁为胶东侯相,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他先闭门自责,然后才审断诉讼,或亲自调解。

D.吴祐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祐就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遂辞官回乡耕读。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啬夫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

6.此题考查断句,要结合句意断句,共13处,每错3处扣1分。

(2)联系课文内容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分)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