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20世纪后期,学者们有条件广泛接触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尽管在对其介绍和评价等方面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但他们取得的成绩还是应当肯定的。 |
|
B.记者来到卧龙镇人民政府南侧的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前,只见这座被称为“中国唯一大熊猫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山下,周围流水淙淙,绿树成荫。 |
|
C.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
|
D.近来,有些地方发生了利用短信诈骗银行卡持卡人的案件,且欺诈手法多样,出现了借口中奖、催款、退税等为名的新型欺诈。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名运动员看上去一副弱不胜衣的样子,实际上,他身体健康,骨骼强健,耐力和速度非一般人可比。 |
|
B.上届冠军挪威队以全胜战绩出线,表现十分出色,其卫冕雄心及雄厚实力令人刮目相看。 |
|
C.“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
|
D.万涓聚作河,便有了一泻千里的豪放;江河汇成海,便有了一望无际的壮阔磅礴。 |
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阖家自诩藩篱矫揉造作美轮美奂 |
|
B.消蚀缔构暴殄为尊者讳葳葳蕤蕤 |
|
C.差池见谕镂刻分道阳镳匪夷所思 |
|
D.垓心敌忾跬步掎角之势谪戌之众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万里悲秋常作客, 。
2. ,蓝田日暖玉生烟。
3.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
5.人生自古谁无死? 。
6.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从词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5分)
2.词中哪句表达了对世人的告诫?对此,你有什么感慨?(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权善才、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高宗诏诛之。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仁杰曰:“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帝意解,遂免死。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宠自肆,仁杰劾奏其恶,有诏原之。仁杰曰:“陛下惜有罪,亏成法,臣愿先斥,为群臣戒。”本立抵罪。出为宁州刺史,抚和戎落,郡人勒碑以颂。时越王兵败,支党余两千人论死,仁杰疏曰:“此皆非本恶,诖误至此。”有诏悉谪戍边。会为来俊臣所构,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谓吏曰:“方暑,请付家彻絮。”仁杰子光远得书,因免死。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擢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仁杰至,曰:“贼在远,何自疲民?万一虏来,吾自办之,何预若辈?”悉纵就田,民为立祠。突厥入赵、定,时民多胁从于贼,贼已去,惧诛,逃匿。仁杰上疏曰:“愿赦河北,一不问罪。”诏可。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仁杰曰:“匈奴犯边,陛下使三思募勇士,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初,李昭德数请还太子,而后意不回,唯仁杰每以母子天性为言,故卒复唐嗣。后将造浮屠大像,度费数百万。仁杰谏曰:“物不天降,终由地出。不损百姓,且将何求?既失农时,是为弃本。”后由是罢役。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权善才、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坐:坐下 |
|
B.擢仁杰为魏州刺史擢:提拔 |
|
C.故卒复唐嗣卒:最终 |
|
D.既失农时,是为弃本失:耽误 |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狄仁杰平恕忠直的一组是
①仁杰子光远得书,因免死 ②仁杰奏不应死
③此皆非本恶,诖误至此 ④驱民保城,修守具
⑤愿赦河北,一不问罪 ⑥既失农时,是为弃本
|
A.①⑤⑥ |
B.②③⑤ |
C.①④⑥ |
D.②③④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狄仁杰体恤百姓,契丹攻陷冀州,他坚持让百姓回家种田;武则天想造佛像,他以误农时、弃根本为由加以劝阻。 |
|
B.狄仁杰敢于直言劝谏。权善才、范怀义误用斧头砍伐昭陵的柏树,高宗很生气,要杀他们,狄仁杰上奏直谏,高宗免去二人的死罪。 |
|
C.狄仁杰忠于唐室,在立太子的关键问题上,他用招募勇士这件事把武三思和庐陵王做了对比,让武则天明白了人心所向。 |
|
D.狄仁杰能力出众,黜陟使阎立本惊异他的才干,就推荐他做大理丞,他一年就决断了大量积压的案件,受到人们称赞。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
(2)物不天降,终由地出。不损百姓,且将何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