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 请以“身处喧嚣的世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50字的议论文。 要求:①论点集...

作文

请以“身处喧嚣的世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50字的议论文。

要求:①论点集中鲜明;②论证充分有序;③语言讲究文采。

 

略 【解析】“身处喧嚣”,这是一个动宾式短语。审题讲究推敲,切中要害,掂出轻重。何为“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它不等同于“有动静”,也不等同于“诱惑”或“质疑”。同时,“喧嚣”现象丰富,“越来越热闹纷乱和骚动不安的股市、网络、娱乐圈以及青春、人生……”,由实而虚,由浅入深,孰无观闻体验?这是作文的起点。下笔前,不妨头脑风暴一下,列举一下自己熟知的不同“喧嚣”现象,或择其一二,或纵横整合,或叙或议,或顺或逆,自有真实真切的话要说。“喧嚣”一扭头即是“宁静”,因此,作文也宜以“宁静”为重点。当然,我们还可追问:是谁制造了“喧嚣”?为什么会出现“喧嚣”?“喧嚣”有何弊益?…… 细细斟酌,“喧嚣”是什么,并不是文题的重点,“身处”才是重点。作文重点应在“态度”上:“有人选择淡然,有人选择逃避,也有人选择融入甚至是享受,还有人……”。自然而然,沉浮于喧嚣潮流中的我们,就易于想到憎恶都市之喧嚣,追求乡村之宁心境之静,隐于山林,遁于书室,侍弄红梅翠竹,礼拜王维陶潜,以求一方真我精神的自留地。如此,立意多撞车,造成“宁静”“淡然”的喧嚣,甚至取材上陶潜们纷纷驾临来“喧嚣”一把。在这种情况下,若想胜出一筹,除语言有文采外,恐怕值得提倡:一是多用新颖、典型的“今”例,以增强作文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二是“以小见大”,选取涌动着真我情理的材料,抛舍那些于己不痛不痒的玩意儿。 难能可贵的,就是逆向思维。“喧嚣”应是个中性词,可憎可批外,亦可赞。比如“喧嚣”中蕴着“暖暖的爱”,是人成长和发展的磨砺石,发着民怨民愤民生的呐喊,流着民俗民风民族文化的因子,流动着人际沟通的人性之美,静默地绽放着文化之花。更难能可贵的,是能辩证分析,提倡过滤“喧嚣”。正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所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你可以濯然自立超然其外求得心静,你可对腐败邪恶昭示愤慨声讨,你可对无聊炒作隐私窥奇决绝舍弃,你可对慈善公益正义由衷赞誉摇旗呐喊。总之,“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7分)

“亲,祝贺你哦!你被我们学校录取了哦!南理工,不错的哦!211院校哦!……景色宜人,读书圣地哦!……亲,9月2号报到哦!……”

这是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通过短信平台给每位录取新生发去的祝贺短信,采用了时下流行的“淘宝体”。这种做法,有人欣赏,有人不赞同。

请写一段话,简要阐述你对采用这种新文体的看法,字数不少于100字。要求:①观点鲜明;②阐述两个理由;③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把下面文字中的画线部分改成排比句。(2分)

然而在我的记忆深处,使我终身难忘的却是这样一种花:它不是开在阳春三月,而是开在寒冬腊月;它不在花坛暖房里开放,冰天雪地才是它怒放的地方;是人民的眼泪和心血滋育它成长,而不是春风秋露。

改写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冷浪漫》精选了“科学松鼠会”多位作者的作品,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讲述了与生命、生活密切相关,却①□□□□(很少被人知道)的科学知识。它以通俗化的语言,对那些“冷冰冰”的科学知识进行生动活泼的诠释,让深奥的理论一下子变得通俗易懂;对重点部分要言不繁,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读来着实受益匪浅,这是很多类似的著作很难相②    (pì)美的亮点。③这些文章,既给人以科学的教益,也获得美的享受

(1)请在①处根据“很少被人知道”这一意思,填写一个四字成语。(1分)

答:□□□□

(2)请在②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答:       

(3)文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修改:(1分)

答:        改为           

(4)③处有语病,请改正。(1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

刘斌

①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固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一以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

②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

③ 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

④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寅恪做到不卑不亢,我行我素。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然“论学论治,迥异时流”。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他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⑤《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在20世纪的学术追问中,学者们以其超迈的胸襟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它赫然镌刻着:重建文化,再铸国魂。”陈寅恪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

⑥1913年,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独立“实吾民族生死一大事”。对于当时学术不能独立的状况,陈寅恪十分悲愤,认为“吾国大学之职责,在求本国学术之独立”。1929年,他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同时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陈寅恪游学各国,广泛接触西方文化。但在中西关系上,他坚持“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1932年,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郑重指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他维护民族文化地位的态度,同样反映出所坚持的民族独立精神。

⑦陈寅恪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真情,和他的家庭分不开。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立三在戊戌变法时,在湖南实行新政,对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卓有成效。1937年7月,日本侵华军队进占北平,陈立三忧愤至极,绝食而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目睹父祖的行为,加之平时所受熏陶,自然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陈寅恪自1929年为王国维撰写碑文,到1964年完成《柳如是别传》,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并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这些都是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完成的。为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⑧作为独具人格魅力的现代知识分子,陈寅恪还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1927年,王国维的逝世给陈寅恪以巨大的震动,而他在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更是贯穿终生。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联序中也写道:“十七年家国久销魂,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伤身。”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

⑨基于这样的使命,陈寅恪首先把自己的目光转向中古史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中古时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既有国家的大分裂,又有民族的大融合,同时,外有佛教思想的输入,内有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移植与交流,并且在以后数百年的分裂与动荡之中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于是从1927年开始之后的50多年间,他始终洋溢着“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生命热情,并以弘扬中华民族学术文化为使命,怀着其“终必振复”的信念,致力于学术研究。历大半个世纪岁月的消磨,陈寅恪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在近、现代的中国学者中无人能出其右。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⑩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陈一生守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的是凭自己的睿智和胆识,实践一条现代知识分子终将会走通的“续命河汾”之路,意欲建构自成一体的知识分子价值体系。虽然历史造成了先生之不幸,但其超迈的胸襟和独造的胆识在现代文化史上铸造了一个鲜活的灵魂,先生的风骨为后世学者所景仰,先生的思想也必将为后世学者所弘扬。

(节选自《陈寅恪传》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5

A.“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一句可见陈寅恪对于自己的思想被旧文化所局限和禁锢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B.“……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从王国维的纪念碑铭可见,在陈寅恪看来,王国维的独立与自由精神是伟大而永恒的。

C.把“碑铭”和“挽联序”联系起来理解,可以看出,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样一种中华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历经千年万载,与天地同久,与日月星争辉。

D.1929年,陈寅恪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

E. 陈寅恪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探其根源,与他自幼的家庭环境分不开。

2.结合文本,具体阐释陈寅恪先生对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进行研究的动因是什么。(4分)

3.文章结尾说“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结合全文,具体阐释,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6分)

 

查看答案

《欧也妮·葛朗台》阅读(10分)

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A.夏尔得知父亲自杀的消息时痛不欲生,葛朗台却嘲笑道:“这年轻人真没出息,把死人看得比钱还重要。”当欧也妮央求他救济夏尔时,葛朗台威胁说要送她到修道院。

B.欧也妮把自己的嫁妆全部送给了夏尔,她的父亲发现这件事之后,就把她幽禁在房间里。欧也妮没有火取暖,只有面包和清水度日,夏尔只能在夜里给她送点吃的。

C.老葛朗台的葡萄园这一年收成非常好,他十分高兴,于是从太太的衣柜里挑了一件漂亮的衣服,送给了拿侬。这是老葛朗台送给拿侬的许多礼物中最贵重的一件。

D.德·蓬风先生去世后,作为丧夫的欧也妮虽然每年有八十万法郎的收入,但生活仍和做姑娘时一样。她不把金子放在心上,一心只向往天国,并暗中帮助那些受苦的人。

2.阅读下面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5分)

老家伙扑向梳妆盒,犹如猛虎扑向熟睡的孩子。“这是什么?”说着他一把将那箱宝贝抓过来,站到窗子旁边。“是真金!是金子!”他大叫起来,“金子真多!足足有两磅。哦!哦!夏尔给你这个,换走你美丽的金币。嗯!为什么不早告诉我?这是宗好买卖啊,乖乖!你真是我的女儿,我承认你。”

老家伙就是葛朗台,接下来他想做什么?夏尔为什么把“梳妆盒”给了欧也妮?“梳妆盒”后来怎么还给夏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