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古诗文默写。(共10分,每小题1分,错一字该小题不得分) 1.木欣欣以向荣 。善...

古诗文默写。(共10分,每小题1分,错一字该小题不得分)

1.木欣欣以向荣            。善万物之得时,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云宵雨霁,彩彻区明                            

(王勃《滕王阁序》)

3.鹏之徙於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李密《陈情表》)

5.但以刘日薄西山,                ,人命危浅,                 

(李密《陈情表》)

 

略 【解析】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次为A,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本题错一字不得分,所以要注意易错字。每处1分,错、漏、添字的不给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一则材料,以“习惯”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197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出乎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学者答道:“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答话,代表了到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8分)

①面对社会悲剧,理想、信念、正义感、崇高感支撑着我们,我们相信自己在精神上无比地优越于那迫害乃至毁灭我们的恶势力,因此我们可以含笑受难,慷慨赴死。我们是舞台上的英雄,哪怕眼前这个剧场里的观众全都浑浑噩噩,是非颠倒,我们仍有勇气把戏演下去,演给我们心目中绝对清醒公正的观众看,我们称这观众为历史、上帝或良心。

②可是,面对自然悲剧,我们有什么呢?这里没有舞台,只有空莫无际的苍穹。我们不是英雄,只是朝生暮死的众生。任何人间理想都抚慰不了生老病死的悲哀,在天灾人祸面前也谈补上什么正义感,当史前人类遭受大洪水的灭顶之灾时,当庞贝城居民被维苏威火山的岩浆吞没时,他们能有什么慰籍呢?地震、海啸、车祸、空难、瘟疫、绝症......大自然的恶势力轻而易举地把我们或我们的亲人毁灭。我们面对的是没有灵魂的敌手,因而不能以精神的优越自慰,却越发感到生命的卑微。没有上帝来拯救我们,因为这灾难正是上帝亲手降下的。我们愤怒,但无处泄愤;我们冤屈,但永无伸冤之日;我们反抗,但我们的反抗孤立无助,注定失败。

③然而我们未必就因此倒下。也许,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在无可告慰的绝望中,我们咬牙挺住。我们挺在那里,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援军。我们不倒下,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让自己倒下。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④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⑤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

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⑥我厌恶那种号称铁石心肠的强者,蔑视他们一路旗开得胜的骄横。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⑦我相信我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一切,我甚至敢于深入到悲剧的核心,最纯粹的荒谬之中停留,但我的生活并不会因此出现奇迹般的变化。人们常常期望一个经历了重大苦难的人生活的与众不同,人们认为他应该比别人有更积极或者更超脱人生的境界;然而,实际上,只要我们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漩涡。生命中那些最深刻的体验必定也是最无奈的,它们缺乏世俗的对应物,因而不可避免的会被日常生活的潮流淹没。当然,淹没并不等于不存在,它们仍然存在于日常生活所触及不到的深处,成为每一个人既无法面对也无法逃避的心灵暗流。

1.在①-③小节中,作者把悲剧分为哪两种类型?各自应当怎样面对?这样面对的理由分别是什么?(8分)

2.在④-⑥小节中,作者认为面对寻常的苦难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6分)

3.“当然,淹没并不等于不存在,它们仍然存在于日常生活所触及不到的深处,成为每一个人既无法面对也无法逃避的心灵暗流。”这句话如何理解?(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20分)

乡村的瓦

冯 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1.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2.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6分)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4分)

4.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2.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_________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

3.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6.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雍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一别心知两地秋”是双关语:表面上写      ,实际上却是表达        。(4分)

2.诗的三、四句情景交融,请简要赏析。(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