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悠长寂寥愁怨冷寞 |
B.太息粉芳篱墙操劳 |
|
C.凄清消散家园女郎 |
D.哀曲迷茫休止凄惋 |
下列划线词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撑着(chēnɡ)颓圮(tuí pǐ)彳亍(chì chù)街巷(xiàng) |
|
B.惆怅(chóu chànɡ)跳跃(yào)蝈蝈(ɡuō)打烊(yàng) |
|
C.羡艳(xiàn)熏陶(xūn tāo)枕头(zhěn)贬谪(zhé) |
|
D.彷徨(pánɡ huánɡ)凄婉(wǎn)癖好(pì)信笺(jiān) |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三个适于评价“约旦河”“盐海”的成语。
约旦河滚滚注入盐海。盐海对约旦河说:“你整天奔波,活得太累了吧?什么时候你也能像我一样舒服地徜徉在柔和之中,犹如富贵太太靠在沙发里一样?”约旦河答道:“想永远保持新鲜,就不能整日躺在那里做梦!”若干年后,约旦河依然年轻秀美;而盐海呢,人们给它取了一个绰号,名叫“死海”。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声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1.下列对这首诗语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中反复提到的“一句话”指的是“咱们的中国”,即“我们大家的中国”。 |
|
B.“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揭示出在封建统治下,中国人民不能当家做主的现实。 |
|
C.“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显示中国人民蓄积着无比强大的反抗力量。 |
|
D.“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流露出一个民主战士徘徊的心境。 |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总结了中国的历史,预示了中国的未来,全诗蕴藏着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 |
|
B.诗中巧妙地使用了一个反问句,用以增强缄默的火山爆发前的气势。 |
|
C.最后两句,化用鲁迅“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诗句,来展示中国革命的前景。 |
|
D.这首诗对孕育着革命的旧中国运用借喻的手法,从而增强了诗歌的磅礴气势。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黄 鹂
徐志摩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1.根据前面提示的背景,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渴求。
2.第一节的五行描写黄鹂飞来,只两句是实写。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黄鹂的色彩和动感;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瞬间之形写其瞬间之静。一动一静,生动地刻画出黄鹂_________________而来____________________于树的神采。
3.第一节中第_________句鲜活地点染出黄鹂飞来时所激起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而第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渐渐由实而虚,倾诉着由眼前黄鹂所激荡起的_________。
4.诗人眼前所见的是一只匆匆飞来又匆匆飞走的黄鹂,而胸中所藏的却是一种__________与__________交织的情怀。这是一种感情的反差和逆转。两节的最后一句重复,词语相同而情怀各异,前一句写充实感,后一句却写__________感。
5.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诗人表露出了在牢笼般的时代欢乐仅仅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更为持久的还是痛苦的情怀。 |
|
B.诗中的反复不是一般的感情升华,而是感情的逆转。这是本诗的独到之处。 |
|
C.诗中动与静的结合、形与神的交融、实与虚的转化都鲜活地点染出瞬间的情景变化。 |
|
D.诗人以黄鹂自比,不但“冲破浓密”,而且能“照亮浓密”,这既是一种渴求,也是一种自信。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
A.出租车确实便利交通,可是如果它不敲竹杠,不乱收费,我就要举双手高呼:“taxi,万岁!” |
|
B.人们变得那样疏远,那样陌生,为了一把盐也会拌嘴,为了在地铺上碰撞一下也会吵架。 |
|
C.还有些作物品种,虽然能够抗病,但因为体内缺少侵入的病菌所需要的某些营养物质,病菌侵入以后无法生存。 |
|
D.节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节约钱财,更在于节约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有限资源,以保护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