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临兴师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临兴师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悠,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醢壶酱?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

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使陈臣思以救周将要

B.非鸟集乌飞像,如同

C.凡一鼎而九万人之引、拉

D.寡人将寄于楚道路

2.对下列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君患之,以告颜率省略句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C.寡人将寄径于梁倒装句

D.(齐王)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被动句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齐国发兵救助东周,才使东周幸免于丧失九鼎的灾难,然而东周丧失九鼎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

B.齐国救助东周,目的是为了获得“九鼎”国宝。颜率为解除周君的忧虑,再度出使齐国说服齐王,终于化险为夷。

C.颜率设身处地为齐王着想,强调齐王提出的搬运九鼎路线的不可取及搬运艰辛登客观因素,致使齐王心悦诚服,自动放弃了谋取九鼎的念头。

D.周王的谋臣颜率两次初时齐国,凭三寸不烂之舌与齐王周旋,保住了东周的国宝,表现了他非凡的智慧和谋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

(2)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

(3)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

 

1.A 2.D 3.C 4.(1)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美名传扬,赢得天下人的认同和赞誉;如果能得到九鼎这样的国之珍宝,也确实是国家的大幸。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 (2)我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 (3)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东周君臣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 【解析】 1.A项,“将”是动词,作“担任统帅”或“统率部队”讲。 2.A项,“以”是介词,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是省略句;B项,“见……于”是被动句的标志;C项,“于梁”是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D项为一般的陈述句,而不是被动句 3.C项有两处错误,一是颜率的说辞并非“设身处地为齐王着想”,而是一心为周君排忧解难;二是齐王并非“心悦诚服,自动放弃”,而是无可奈何,知难而退。 4.略 【参考译文】 秦国兴师、兵临城下威胁东周,而且向东周君索要九鼎(国宝),周君为此忧心忡忡,就与朝中重臣颜率来商讨对策。颜率说:“君王不必忧虑,可由臣往东去齐国借兵求救。” 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强暴之师、兵临城下威胁周君,还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在宫廷内寻思对策,最终君臣一致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美名传扬,赢得天下人的认同和赞誉;如果能得到九鼎这样的国之珍宝,也确实是国家的大幸。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齐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派遣5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 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君又一次忧心忡忡。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这回我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平安无事,因此心甘情愿把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借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周运回到齐国?”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梁国。” 颜率说:“不可以借道梁国,因为梁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少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出来。”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颜率回答说:“这也行不通,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地方名)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那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 颜率说:“我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因为所谓九鼎,并不是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能拿到齐国,也不像群鸟聚集、乌鸦飞散、兔子奔跳、骏马疾驰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9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士兵、工匠需要的难以计数,此外还要准备相应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物资,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从哪条路把九鼎运来齐国。所以臣一直在私下为大王担忧。” 齐王说:“贤卿屡次来我齐国,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了!”颜率赶紧解释说:“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东周君臣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齐王终于打消了获得九鼎的念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

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

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

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

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

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

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履至尊而制六合最尊贵的位置,此处指帝位。

B.焚百家之,以愚黔首言论,这里指著作

C.收天下之聚之咸阳兵器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水池,池塘

2.下列句中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振长策御宇内锲不舍,金石可镂

B.为桂林、象郡作《师说》贻之

C.临不测渊以为固邻国民不加少

D.天下定学不可以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就意味着秦从此转入攻势。

C.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D.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2)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查看答案

名句名篇默写

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2.然后践华为城,           ,据亿丈之城,              ,以为固。

3.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                                           

5.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查看答案

以下句中加横线的字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外连衡而诸侯。

B.胡人不放下而牧马。

C.匈奴七百余里。

D.诸侯恐惧,会盟而谋秦。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商君佐,内立法度,务耕织。

B.北收要害郡。

C.享国日浅,国家无事。  

D.行军用兵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遗策(由于)  膏腴之地(肥沃)

B.矢遗镞(损失)  秦有余力而制其(困乏,疲惫)

C.瓮绳枢(窗户)  据崤函之(险固的地势)

D.至尊(登上)  以天下之士(招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