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元和)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愈素不喜佛,上疏谏。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上曰:“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剌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于是人情惊惋,乃至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与“伏乞稍赐宽容,以谏者”中“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宁许以秦曲

B.天雪,武卧啮雪

C.且庸人尚

D.天下云集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与“伏乞稍赐宽容,来谏者”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斧斤时入山林

B.则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C.少父任,兄弟并为郞

D.南取百越之地,为桂林、象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自幼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终成一代名士。

B.韩愈向来不喜欢敬佛之事,于是写奏疏对元和十四年的迎佛骨一事进行劝谏,但是这篇疏文触怒了唐宪宗。

C.裴度等人认为韩愈是心怀忠诚,不怕罢官责罚,才让他自己处于这凶险境地的,他们请求圣上对他稍赐宽容。

D.唐宪宗认为韩愈作为臣子,竟敢说东汉信佛之后的帝王都短命这样的话,太过狂妄了,坚决不同意宽恕韩愈。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

(2)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

 

1.A 2.B 3.A 4.(1)隔了一天,皇上将疏文拿出给宰臣看,将对韩愈施加极刑。 (2)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便就事情本身为韩愈说情,于是宪宗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解析】 1.都是使动用法,B名词用作动词 C意动用法 D名词作状语 2.介词,表目的,可译为“来”,A按照 C因为或凭借 D“把” 3.“从父兄”指“叔叔家的兄长”即“堂兄”,所以“跟随父亲和兄长”错。另“举进士”应理解为“参加进士科考”,这样“考中进士”和“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的前后顺序错,因为后文还有“寻登进士第”,这才是考中进士 4.本题考查翻译能力。(1)间1分,出1分,示1分,加1分,也可译文“处以极刑”,语句不通顺可酌情扣分。(2)以1分;罪1分;因1分,也可译为根据,按照;“贬”的主语补出,1分。“罪愈”也可译为:“对韩愈惩罚太重”或“惩罚韩愈的罪行太重”。语句不通顺可酌情扣分。 附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名仲卿,无声名地位。韩愈三岁时便成了孤儿,寄养在堂兄家中。 韩愈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及至应进士科考,文章投递到公卿之间,前宰相郑余庆极力为他播扬声誉,因此韩愈一时便出了名。不久,韩愈便中了进士。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圣上命中使杜英奇带领宫女三十人,手持香料鲜花,前往临皋驿迎接佛骨。韩愈向来不喜欢敬佛之事,便上疏劝谏,疏文奏上,宪宗非常恼怒。隔了一天,皇上将疏文拿出给宰臣看,将对韩愈处以极刑。裴度、崔群奏道:“韩愈触犯陛下,确实应当问罪,然而若不是心怀忠诚,不惧罢官责罚,怎能到这样地步?乞求圣上稍赐宽容,以使别人敢于劝谏。”皇上道:“韩愈说我奉佛太过分,我还可以容忍。至于说东汉奉佛之后,帝王都招致性命夭折皇位短促,怎么话说得这样刺耳呢?韩愈身为人臣,胆敢如此狂妄,一定不能宽赦。”一时人心震惊叹惜,乃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便就事情本身为韩愈说情,于是宪宗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的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言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柔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放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1.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发端于梁代,唱歌的人“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加工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

B.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注重汲取民歌艺术,朴素自然,生活气息浓厚,仍被视为诗余小道,原因很简单,民间的词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C.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有了重大突破,他们的词在语言上具有典雅雕琢的风尚,但是仍然具备通俗的民间风格。

D.词牌刚产生时,有的来源于古乐府乐曲,有的来源于名人诗词,有的出自典故,到了宋词时代词牌与音乐分离后,词成了独立文体。

2.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作者在文中所持观点的一项是( )

A.词来自民间,都市里的优伶乐师,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

B.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的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但是就其感染力而言,远比不上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风。

C.词句长短参差,源于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词抒情”的说法有一定根据。

D.今天的读者更易于接受“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词,原因之一是这类词把词解放出来,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3.根据原文内容,对“词”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是诗的一种样式,是“诗之余”,因此注重文辞,工于雕琢,具有艺术感染力。

B.词用长短句形式有利于表现音乐节拍,更便于抒发感情。

C.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从艺术或题材上看各有长处。

D.词牌沿用到后世,多数与所写内容无关,也与音乐脱离开来。

 

查看答案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次,一朵花发现了自己的阴影,心想:我是这么美丽,我不能让别人看见自己的阴影。风中,花儿不断地摆弄着姿势,想掩盖自己的阴影。可无论它选择那种姿势,阴影依然存在。

花儿很苦恼,怎样才能消除自己的阴影呢?“花儿呀,美丽不是没有阴影。有勇气去接受自己的阴影,这也是一种美丽。”风儿告诉花儿说。

【要求】选准角度,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心而抑志兮,________ 。________ ,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_,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3.淇水汤汤,_______。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4.__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查看答案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11分)

梅花绝句                             见梅

陆游                                何应龙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

注释:坼,绽放。

1.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指出并赏析其修辞效果。(5分)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也。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

弼少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周齐王宪闻而敬之,引为记室。未几,封当亭县公,迁小内史。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言于帝曰:“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尝与贺若弼论之。”帝呼弼问之,弼知太子不可动摇,恐祸及己,诡对曰:“皇太子德业日新,未睹其阙。”帝默然。弼既退,轨让其背己,弼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及宣帝嗣位,轨竟见诛,弼乃获免。

寻与韦孝宽伐陈,攻拔数十城,弼计居多。 高祖受禅,阴有并江南之志,访可任者。高颎曰:“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高祖曰:“公得之矣。” 开皇九年,大举伐陈,以弼为行军总管。将渡江,酹酒而祝曰:“弼亲承庙略,远振国威,伐罪吊民,除凶翦暴,上天长江,鉴其若此。如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

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袭陈南徐州,拔之,执其刺史黄恪。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民间沽酒者,弼立斩之。进屯蒋山之白土冈,陈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以劲兵拒战。田瑞先犯弼军,弼击走之。鲁达等相继递进,弼军屡却。弼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殊死战,遂大破之。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然此心不果:现实

B.骁勇便弓马便:熟悉

C.轨见诛竟:竟然

D.伐罪民吊:凭吊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明贺若弼有军事才干的一组是 (  )

①周齐王宪闻而敬之,引为记室

②知太子不可动摇,恐祸及己,诡对

③与韦孝宽伐陈,攻拔数十城,弼计居多

④将渡江,酹酒而祝

⑤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

⑥大列旗帜,营幕被野

⑦有军士于民间沽酒者,弼立斩之

⑧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⑦

C.①②④⑧

D.③⑤⑥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贺若弼的父亲因为说话不谨慎小心而被人加害,临刑前拿锥子刺伤贺若弼的舌头,告诫他今后一定要慎言。

B.周武帝时,担任记室一职。当皇帝问及太子情况时,贺若弼说:“道德学问日有提高,没有看到他的缺点。”回答诡辩谨慎,因而在新帝即位时保全了性命。

C.隋高祖伐陈,命贺若弼为行军总管,渡江前贺若弼酹酒而祝,激励士气,然后故设疑阵,趁敌不备,渡江破敌。

D.贺若弼军令威严整肃,在陈地秋毫不犯。后陈将鲁达等人向他发起进攻,他屡屡败退,最后督军死战,终于大获全胜。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①弼既退,轨让其背己,弼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6分)

②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 (4分)

③(课内翻译)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