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据统计,从公元6世...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据统计,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                    。直到今天,其负面影响还时隐时现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①人的本性被压抑、人们的创造活力被压制

②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开始江河日下

③在世界重要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

④那是一个儒家正统思想逐步走向制度化的时代

⑤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0.4%

A.③⑤④①②

B.④①③⑤②

C.③⑤②④①

D.④③⑤②①

 

C 【解析】③⑤句讲统计结果,依时间先后③在前,⑤在后。②句谈17世纪中叶之后的科技状况,④①句是对这种状况原因的分析,④①又构成因果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

1.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             ,乐以忘忧,                 。”(《论语》)

2.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司马迁《报任安书》)

3.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4.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5.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杜牧《阿房宫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21-22题。(7分)

[中吕]喜春来·金华客舍

张可久

落红小雨苍苔径,飞絮东风细柳营。可怜客里过清明。不待听,昨夜杜鹃声。

1.前两句在小令中起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分)

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意象进行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杜亚居守东都,署为从事。洛中盗发,有诬牙将令狐运者,亚信之,拷掠竟罪。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后获真盗,藩益知名。

王绍持权,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王仲舒、韦成季、吕洞辈为郎官,朋党辉赫,日会聚歌酒,慕藩名,强致同会,藩不得已一至。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曰:“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后果败。

裴垍言于帝,以为有宰相器,遂拜藩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藩性忠荩,事无不言,上重之,以为无隐。四年冬,顾谓宰臣曰:“前代帝王理天下,或家给人足,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藩对曰:“古人云:‘俭以足用。’盖足用系于俭约。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自然帑藏充羡,稼穑丰登。若人君竭民力,贵异物,上行下效,风俗日奢,去本务末,衣食益乏,则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而作矣!伏愿宫室舆马,衣服器玩,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则天下幸甚。”帝曰:“俭约之事是我诚心贫富之由如卿所说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似有逾滥极言箴规此固深期于卿等也。”藩等拜贺而退。

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求兼宰相。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奏上云:“不可。”德舆失色曰:“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元和六年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潘为相材能不及裴垍,孤峻颇后韦贯之,然人物清规,亦其流也。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

注:①帑:收藏钱财的宝库。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怨尤之,如也                     晏:平静

B.亚信之,拷竟罪                       掠:掠夺

C.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权幸     遗:赠送

D.“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           寝:搁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杜亚居守东都,署从事            何以伐

B.藩权德舆在中书                  嬴而不助五国也

C.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作矣      吾尝跂望矣

D.或国贫下困,故何也              其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

3.下列对文章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官王仲舒、韦成季等人结成私党,地位显赫,每日聚会饮酒,并喜欢传播谣言,表演杂技作乐。尽管他们仰慕李藩的名望,李藩却不愿与他们交往。

B.李藩认为,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珍宝,就会上行下效,奢侈成风,舍本逐末,造成国家贫困,盗贼纷起的后果。所以力谏皇上俭省用度,以示崇尚节俭。

C.河东节度使王锷重金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尽管皇上已下旨让中书省拟诏批准,但李藩不赞同,并在形势紧迫的情况下力阻此事。

D.裴垍认为李藩有宰相的气度,向皇上推荐重用李藩。李藩任宰相,虽然才能不如裴垍,但和裴垍一样清正自持,不像韦贯之那样待人傲慢苛刻。

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3分)

   俭 约 之 事 是 我 诚 心 贫 富 之 由 如 卿 所 说 唯 当 上 下 相 勖 以 保 此 道 似 有 逾 滥 极 言 箴 规 此 固 深 期 于 卿 等 也。

5.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4分)

 (2)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5分)

材料一: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材料二: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篇第三》

材料三: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后王谓之不雅。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械用则凡非旧器者举毁,夫是之谓复古。是王者之制也。

                                                   ——《荀子•王制第九》

【注】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三代指夏商周三代,后王指当今君王。奉行的政治原则不超出夏商周三代,实行的法度不背离当代的君王。

1.荀子提倡的礼制与孔子提倡的礼有何相同点?(2分)

2.孔子的“礼”与荀子的“礼”有哪些不同之处,试作评析。(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棉花被子

衣向东

①有些物品被我们珍藏着,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它们多么稀奇贵重,而是因为其中融入了我们太多的情感。比如一支钢笔,一本书,一枚发卡,等等。马宁珍藏的是一床棉花被子。

②马宁二十年前跟妻子赵薇结婚的时候,他的家乡马湾镇还不是风景旅游区,街道狭窄屋舍落败,一砖一瓦都显得那么寒酸。有一条水路和一条旱路通往马湾镇,水路不宽,旱路崎岖,把满眼的青山绿水,封闭在山峦叠嶂的一团宁静中。南方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雾,使得门前青石板上的苔藓,一年年滋蔓着。每年入冬之后,日子就阴冷得很了。

③赵薇是北京部队大院出生的女子,对南方阴冷的天气,难免有些不适应。马宁说:“你别担心那边冷,我早就写信告诉我妈,让她缝做一床新棉花被子,冷不着你。”

④赵薇知道这件事情对马宁的重要性,她就不再说什么了,跟随他走进了南方阴冷而灰暗的小镇。

⑤马宁的母亲按照儿子来信的要求,选用了上等的新棉花,缝做了一床棉被。白棉布的被里,大红的缎子被面,密密实实的针脚,看上去非常讲究。她怕冻着了北京来的儿媳妇,被子里垫了厚厚的棉花。赵薇拥着被子,就闻到了新棉花的气息,还有白棉布的香气。

⑥等到儿子儿媳离去后,母亲就很细心地收起棉被,把它保存在厚重的木箱里。南方的屋子潮湿,遇到好天气,她总要把棉被放在阳光下晾晒,让棉花保持蓬松细软的状态。

⑦马宁结婚的第二年,家乡发了一场洪水,环绕马湾镇的河流水位暴涨,淹没了屋前的石阶。母亲屋内的水漫过了床铺。她用塑料布缠裹着那床加厚棉被,抱在怀里,站在客厅的方桌上,整整站了六个小时。马宁的哥哥试图帮她接过棉被,她却不肯松手。

⑧屋前的柿子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北京的儿媳始终没有回来。一个夏天的晚上,母亲突然主动把电话打到北京,说她想他们了。马宁说:“这好办,你到北京来住些日子吧。”

⑨马宁就让哥哥把母亲送到了北京。母亲住了二十几天,就再也住不下去了,吵着要回老家。眼下南方正是梅雨季节,她老是担心木箱内存放的那床棉被潮湿生霉了。母亲到家的当天,就把棉被从木箱内倒腾出来,果然挨近木箱底部的棉被子,有些潮湿,她急忙把被子抱出去放在阳光下晾晒。

⑩这样又过了两个春秋。有一天母亲晾晒被子的时候,因为胸闷气喘,竟没有力气将被子搭在铁丝架上了。母亲心里就恨自己不中用?知道自己活不太久了,禁不住抱着棉被子,蹲在地上哭了。

⑾也就是这个冬季,母亲在一个阴冷的雨天走了。在母亲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马宁的姐姐一直守候在病床前。母亲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

⑿马宁赶回家处理了母亲的后事。马宁的姐姐就把关于棉被子的一些细节,详细地告诉了马宁。姐姐说:“妈说,要是以后赵薇回来,让她放心地盖那被子,还软乎呢。”马宁把棉被带回了北京。尽管他居住的楼房一年四季都很干燥,但他还是经常在阳光充足的时候,把棉被子放在阳台上晾晒。有时候他也陪伴着棉被,坐在温暖的阳光里,想一些很久远的事情。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

⒀棉被因为吃足了阳光,贴在他脸上的时候,就更加柔软而温暖了。

1.“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请联系全文,说说这“泪水”中包含了些什么。(3分)

2.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作赏析。(3分)

3.母亲临终时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请你联系全文,结合人物性格特点,试描写母亲此时的心理。(4分)

4.文中多次写到母亲晒棉花被子的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5.联系文章及实际生活,说说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像“棉花被子”一样的东西,请作简要的说明。不少于50字(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