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严绶,蜀人。大历中登进士第,累佐使府。贞元中,由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严绶,蜀人。大历中登进士第,累佐使府。贞元中,由侍御史充宣翕团练副使,深为其使刘赞委遇,政事多所咨访。十二年,赞卒,绶掌宣歙留务,倾府藏以进献,由是有恩,召为尚书刑部员外郎。

未几,河东节度使李说婴疾,行军司马郑儋代综军政;既而说卒,因授儋河东节度使。儋既为帅,德宗选朝士可以代儋为行军司马者。因绶前日进献,上颇记之,故命检校司封郎中,充河东行军司马。元和元年,杨惠琳叛于夏州,刘辟叛于成都,绶表请出师讨伐。绶悉选精甲,付牙将李光颜兄弟,光颜累立战功,蜀、夏平。绶在镇九年,以宽惠为政,士马蕃息,境内称治。

绶虽名家子,为吏有方略,然锐于势利,不存名节,人士以此薄之。尝预百僚廊下食上令中使马江朝赐樱桃绶居两班之首在方镇时识江朝叙语次不觉屈膝而拜是日为御史所劾绶待罪于朝命释之翌日责江朝降官一等。寻出镇荆南,进封郑国公。有溆州蛮首张伯靖者,杀长吏,据辰、锦等州,连九洞以自固,诏绶出兵讨之。绶遣部将李忠烈赍书晓谕,尽招降之。

九年,吴元济叛,朝议加兵,以绶有弘恕之称,可委以戎柄,乃授山南东道节度使,寻加淮西招抚使。绶自帅师压贼境,无威略以制寇;到军日,遽发公藏以赏士卒,累年蓄积,一旦而尽。又厚赂中贵人以招声援。师徒万余,闭壁而已,经年无尺寸功。裴度见上,屡言绶非将帅之才,不可责以戎事,乃拜太子少保代归。久之,进位太傅,食封至三千户。

《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六》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东节度使李说疾       婴:被……所缠

B.士马息,境内称治       蕃:增多

C.绶请出师讨伐           表:表示

D.绶自师压贼境           帅:率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连九洞自固               ②不可责戎事

B.①授儋河东节度使           ②绶前日进献

C.①以绶有弘恕称             ②久,进位太傅

D.①授山南东道节度使        ②拜太子少保代归

3.下列各句组中,全都能直接表现严绶“为吏有方略”的一组是(   )(3分)

①深为其使刘赞委遇                  ②倾府藏以进献

③绶悉选精甲,付牙将李光颜兄弟      ④绶在镇九年,以宽惠为政

⑤绶遣部将李忠烈赍书晓谕,尽招降之  ⑥厚赂中贵人以招声援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严绶在担任宣翕团练副使时很受团练使刘赞的重用,刘赞死后,他倾尽自己所有的财物向皇上进献,因此受到恩宠,入朝当官。

B.在挑选可以代替行军司马郑儋的职务的人选时,皇上想起了前日进献的严绶,于是让他充任了河东行军司马。

C.严绶虽然是名家子弟,做官有方略,但因为他对势利的人很严厉,不在意自己的名节,因此受到士人的鄙视。

D.严绶在率兵讨伐叛军吴元济时,因他本非将帅之才,既无威望又缺乏军事谋略,一整年没有立正一点功劳,最后被撤职而回。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尝预百僚廊下食上令中使马江朝赐樱桃绶居两班之首在方镇时识江朝叙语次不觉屈膝而拜是日为御史所劾绶待罪于朝命释之翌日责江朝降官一等

6.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儋既为帅,德宗选朝士可以代儋为行军司马者。(3分)

②到军日,遽发公藏以赏士卒,累年蓄积,一旦而尽。(3分)

 

1.C 2.D 3.C 4.B 5.尝预百僚廊下食/上令中使马江朝赐樱桃/绶居两班之首/在方镇时识江朝/叙语次/不觉屈膝而拜/是日/为御史所劾/绶待罪于朝/命释之/翌日/责江朝/降官一等 6.①郑儋担任节度使(统帅)以后,德宗挑选可以接替郑儋做行军司马的朝官。 ②(严绶)到达军中那天,立即散发官府储藏的财物来赏赐士兵,多年的积蓄,在一日里(或:一下子)被用尽。 【解析】 1.表,上表。 2.副词,于是,就。A.连词,来,用来/介词,用,拿;B.副词,于是/连词,因为;C.结构助词,的/语缀助词,无义 3.①非直接,是“有方略”的结果;②是假公济私使自己得以升迁的行为,不能视为“方略”;⑥是其“无威略以制寇”的表现。 4.A.“倾尽自己所有的财物”应为“倾尽公家府库所藏的财物”;C.“对势利的人很严厉”错,应是严绶“一心追求权势得益”;D.“被撤职而回”错,原文“拜太子少保代归”不是被撤职。 5.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6.①关键词“既”,1分;准确翻译定语后置句式,1分;句意1分②关键词“遽”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严绶,蜀人。贞元年间,由侍御史充任宣歙团练副使,很受团练使刘赞的重用,府中政事经常询问他。十二年,刘赞死,严绶执掌宣歙留后事务,用尽府库所藏的财物进献皇上,因此受到恩宠,召入朝担任尚书刑部员外郎。 不久,河东节度使李说患病,政事大多耽误废弛,行军司马郑儋代他统管军政;不久李说病逝,于是授任郑儋为河东节度使。郑儋任节帅以后,德宗又挑选可以接替郑儋做行军司马的朝官,因为严绶以前经常进献,皇上印象很深,因此任命他为检校司封郎中,充任河东行军司马。元和元年,杨惠琳在夏州反叛,刘辟在成都反叛,严绶上表请求出兵讨伐。严绶挑选出全部精锐,交给牙将李光颜兄弟统领,李光颜多次立有战功。蜀,夏平定。严绶在镇所共九年,执政宽厚仁爱,兵马增多,境内得到治理。 严绶虽然是名家子弟,做官有办法,但一心追求权势利益,不在意名节,士人因此而鄙视他。曾经参预百官的例行廊下会食,皇上命令宦官使者马江朝赐他樱桃。严绶官居两班之首,在方镇时认识马江朝,交谈之间,不觉屈膝跪拜。当天,受到御史弹劾,严绶在朝廷等待治罪,皇上命令赦免了他。不久出京镇守荆南,进封郑国公。有个溆州蛮首领叫张伯靖,杀害长史,占据辰、锦等州,联络九洞蛮人拥兵自守,朝廷下诏命严绶出兵讨伐。严绶派部将李忠烈带着文书前去劝说,将他们全部招降。 大历九年,吴元济反叛,朝廷商议用兵,因为人称严绶宽宏忠厚,可以交给他兵权,于是授任他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不久加任淮西招抚使。严绶亲自率兵进逼到叛贼地界,但他缺乏对付敌寇的声威与谋略,到达军中那天,立即散发官府库藏来赏赐士兵,多年积蓄,一日用尽;又用大量财物贿赂显贵宦官求作声援。军队一万多人,坚壁固守而已,一年都没有取得丝毫功绩。裴度拜见皇上,多次说严绶不具备将帅的才干,不能交付他管军事,于是任命他为太子少保交卸职务回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乔布斯的苹果

岑伯宁

1955年2月24日,史蒂夫·乔布斯出生在美国旧金山,刚刚出生就被亲生父母遗弃了。好心的乔布斯夫妻收留了他。乔布斯从小就很迷恋电子学。1974年,19岁的乔布斯只在大学念了一学期,就因为经济因素而休学。从一次尝尽苦头的印度修禅之旅回来后,乔布斯借住在朋友沃兹家的车库里。两人都梦想着能够拥有一台自己的计算机,可是当时市面上卖的都是IBM的商用机器,且体积庞大,极其昂贵,于是,他们准备自己开发。

制造个人电脑需要微处理器,英特尔的8080集成电路芯片是当时的个人电脑DIY爱好者的首选,但不仅售价贵而且不出售给未注册公司的人。两人经过不断寻找,终于买到了摩托罗拉公司出品的6502芯片。

万事齐备后,沃兹利用下班时间组装电脑。1975年6月29日的晚上10点钟,后来被乔布斯命名为“苹果1号”的个人电脑诞生了。

1976年4月1日,愚人节,乔布斯、沃兹签署了一份合同,决定成立一家电脑公司。公司名称是乔布斯起的——那就是他最喜欢的水果“苹果”。

很快地,苹果公司开始制作自己的第二款产品“苹果2号”。然而,沃兹和乔布斯对产品的定位发生了重大分歧。沃兹坚持要给电脑加上方便的外用设备插槽,而乔布斯则认为这种设计思路有违自己的美学。两人的这种矛盾,据《史蒂夫·乔布斯传》中文版总审校赵嘉敏分析,源于两人对IT产品的核心价值的理念冲突。史蒂夫·沃兹的开放精神和乔布斯的封闭理念全无交点。然而到了今天,一手创造了苹果的沃兹也认同“没有乔布斯,就没有苹果”,坦承如果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下去,苹果不会有今天。

在众多关于苹果公司的传说中,乔布斯被描绘成一个刚愎自用、态度粗暴的天才。一方面才华横溢,极具人格魅力,注重细节到了几乎病态的地步;另一方面,生意上的利益分毫不让,丝毫不给对手留面子。

1985年,乔布斯面临着与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大战,推出了价格昂贵的Lisa个性电脑。IBM在1981年也推出了自己的个人电脑业务,采用了沃兹一度主张的开放体系架构。乔布斯从未掩饰对IBM的敌视。1984年,他主导苹果公司最著名的广告《1984》,片中以“老大哥”影射IBM,并安排了一个美女手挥锤子将“垄断黑幕”打碎,强调创新对于推动产业变革的革命性力量。

一年之后,苹果公司在个人电脑业务上一败涂地,IBM PC和微软统治了市场。董事会意识到了乔布斯的经营理念与当时多数的管理者并不相同,恰恰在这个时候,乔布斯将职业经理人斯卡利从百事可乐公司挖到苹果公司来当CEO。

斯卡利擅长的是做一个普通500强的CEO,将利润最大化。苹果却不是一个普通的企业,乔布斯赋予了它特殊的气质和灵魂。要想在苹果公司CEO的位子上取得成功,必须完全了解苹果的文化——由乔布斯一手建立起来的,不受商业模式影响的独立品味和全封闭的平台模式。

1985年4月,在几次争夺经营权未果后,乔布斯愤然辞职,在此后的10年里不再踏入苹果公司大门一步。他把精力集中于一家叫NeXt的IT公司。在NeXt公司他只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设计。当其他个人电脑制造商追求更快的处理器速度时,乔布斯则追求智能,小巧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这个设计必须是封闭的,“一个盒子”能装下,不需要任何外接组件。

斯卡利和他的继任阿梅里奥试图将苹果开放,他们先后授权了3家企业做兼容机,但兼容机市场仍然面临着微软的垄断。1996年,时任苹果公司CEO阿梅里奥通过收购NeXt,邀请乔布斯重返苹果。乔布斯回来后,第一步就是关闭开放的兼容机授权。以后发生的事已经众所周知:2001年,第一代Ipod诞生,首次打开互联网零售音乐模式。2007年,iphone问世,苹果率先进军智能手机领域,打开了移动互联网的大门。2010年,Ipad诞生,苹果将利用平板电脑打通互联网、通信、电子出版三个不同的领域。在2011年乔布斯去世前,苹果已成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企业。

《史蒂夫·乔布斯传》的作者艾萨克森认为,乔布斯对完美的狂热以及积极的追求彻底变革了六大行业:个人电脑、动画电影、音乐、电话、平板电脑和数字出版。他不仅制造出革命性的产品,还在自己的第二次努力下成就了一家充满生命力的公司。

(《世界博览》2011年第20期,原文有删节)

1.文中引述赵嘉敏、沃兹、艾萨克森的言论及关于苹果公司的传说有什么作用?(4分)

2.简要概括乔布斯与其他的经营设计者不同的经营与设计理念。(5分)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乔布斯创业成功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向往乡村的鞋匠     (西班牙)布拉斯科

好事的读者可以把这个故事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前有一个鞋匠,住在自家门窗紧闭的鞋店里。所谓鞋店,不过是一间阁楼。他一边干活,一边透过仅有的一扇窗户望着太阳,也唯有这扇窗户,才给这位不幸的鞋匠师傅送来光线。

我讲的这个故事,发生在南方的一个城镇。可是普照大地的太阳,一天里只有两三个钟头的时间给穷鞋匠的家送进去一条窄窄的阳光。

可怜的鞋匠通过小窗户,遥望着蔚蓝的天空,一面做活,一面叹息,他向往着未曾见过面的大自然。

 “这样的天气,能出去走走该有多好啊!”他时常大声地说。

当某位顾客给他送来住在对面的马车夫的一双肮脏的皮靴时,他总要问,“外面天气好吗?”

 “好极了!四月艳阳天,不冷不热。”

鞋匠师傅的叹息更加深沉了,接过靴子,狠狠地往角落里一扔,说,“你们运气真好,星期六来取靴子吧。”

他试图用歌声来解闷,他不停地哼哼呀呀,一直唱到天黑下来:

向往自由,

而又得不到自由的人,

无异于死亡,

其实他早已不复存在了。

每天他都渴望地凝视着天空,长吁短叹,直到夜幕降临。这个不幸的人倒很喜欢黑夜,因为他那悲惨的命运使他在黑夜来临之前是呼吸不到新鲜空气的。

一天,一个同楼住的主顾,带着一双要修的皮鞋,来到他的阁楼。见面以后,由于鞋匠向他诉苦,说他总也见不到所渴望的乡村,那人便对他说:

 “是啊,加斯帕尔。所以我认为赶驴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赶驴的人?”

 “对。他们来来往往,饱享着新鲜的空气,闻着芳馨的花草。他们是大自然的主人。那确实是一种最美好的工作。”

主顾走后,加斯帕尔陷入沉思,一夜没有睡着,第二天一清早下定了决心。

“让侄子照管店里的事,我要用攒下的50元钱买一头驴,做一个赶驴的人。”

于是他便照着想的做了,八天后他成了一个搬运夫。

“多么好的天啊!空气多么新鲜啊!现在才是过真正的生活,才是没有让我在那屋顶下的黑洞里枉过一生的大好时光。”加斯帕尔开始了第一次出行,他一边采撷路旁的花朵,一边放声歌唱。

他走了将近一英里,也没有见到一个人。加斯帕尔如愿以偿,成了田野的独一无二的主人。

在他拐弯的时候,突然窜出三个人来,大声喊道:“不许动!”

一个人把驴抢去骑上仓惶逃走了。第二个人抓住他,第三个人把他剥个精光,怕他追赶,又用棍子狠狠地打了他50下,打得他浑身青一块紫一块的。要是在城里,肯定会有人听到他的呼救声,然而在这里却没人听得见。

在光天化日之下,歹徒竟敢这样胆大妄为。

他拼命地呼喊:“救命啊!救命啊!我要死了!”

将近五分钟的时候,一个农夫赶着马车打这里经过,把他救起来,用毯子裹上,拉进城去,送到他家门口。

他的侄子和邻居见状大惊,纷纷前来寻问,但他一言不发,有许多天没有听到他讲过一句话。

有一天下午三点多钟的时候,楼梯上忽然传来要到乡间去旅行一趟的声音:“咱们一会儿就动身。”

 “多好的天气!叫表兄也一块去吧!”

加斯帕尔一个人呆在阁楼里,轻蔑地抬头望了一眼天空说:“天气好!挨一顿狠揍就更妙了!”

1.简要分析文章开头画线部分文字在文中的作用?(4分)

2.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加斯帕尔这一人物形象。(5分)

3.文章开头说“好事的读者可以把这个故事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请你根据加斯帕尔的故事,联系现实生活,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得到的启发。(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博弈与中国形象

傅守祥

前美国总统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曾提出“大国”的四个标志,即: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文化富有吸引力。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文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和深刻,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在网络传播十分发达、信息流动空前畅通的全球化时代,文化的碰撞异乎寻常的激烈,文化的交融也异乎寻常的宽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全球化已然渗透到了文化领域之中,有别于传统的人类文化发展范式,开始展现出新范式的雏形。人们普遍担忧的文化同质化问题,正在通过政府间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共同努力,转化为所谓“多元共存”的政策行动。与此同时,文化的冲突和竞争却前所未有的频繁和激烈,为捍卫文化权利和争夺文化利益的较量甚至在意识形态基本相同的国家间展开。

在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边界都难以作为永恒的参数来界定我们的社会和文化身份,动态的跨文化认同悄然崛起,同时,文化多元化的潮流也带来了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关系取向。在当今时代,中国仁爱和恕道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对差异的敏感、包容、接纳、欣赏的态度的和谐取向具有普遍意义,它们将在跨文化交往中会发挥独特的作用。

实际上,每种文化都有其历史局限性,每种文化形态都应当自觉地将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放在同等水平上进行比较,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在经济全球化日趋强势的当下,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优势为他们实行文化霸权找到了理由。他们认为自己经济发达的原因就在于其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念的先进性,因此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要向他们看齐;而且,物资和技术上的强势也为其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念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后盾和技术支持。

当今世界文化的趋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不同国家的人越来越爱穿相同牌子的衣服、住相同风格的房子、用相同的交通工具甚至爱吃相同的快餐……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挖掘本土文化的个性、光大文化的“中国元素”是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

作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组成部分,“中国元素”代表的是全球化大潮中的“中国形象”,它包孕着中国文化精神的传统与现代、物性与神性,它容纳了中国文化形态的自然与人文、日常与信仰。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元素”将为中国文化承担起融入世界、影响世界的时代使命。中国作为新兴的市场化国家,虽然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但是在全球化影响下也难免遭受外来强势文化的侵蚀,锻造文化的“中国元素”是一条捷径却非坦途

为了发展和壮大自己,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发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也要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吸纳外来的先进文化。同时,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的时代氛围下,我们应该将培养跨文化公民意识的能力当作未来全民教育的中心任务。为了在新形势下开创中国文化外交的新局面、将文化的资源优势全面转化为竞争优势,必须从两个方面下手:一是在微观层面,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提升文化产业层次;二是在宏观层面上,通过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先进文化、引领中国形象等,提升民族文化的国际地位,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崭新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立。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文化作为“大国”的四大标志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其重要性起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B.在全球化时代,由于信息流动的空前畅通,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异乎寻常的激烈,交融也异乎寻常的宽泛。

C.在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由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边界难以作为界定我们的社会和文化身份的参数,动态的跨文化认同悄然崛起。

D.中国仁爱和恕道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及其对差异的包容、接纳、欣赏态度等在跨文化交往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E.作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组成部分的“中国元素”,将承担使中国文化融入世界、影响世界的时代使命。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全球化渗透到文化领域后,人们普遍担忧的文化同质化问题正在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转化为“多元共存”的政策行动。

B.意识形态基本相同的国家间也展开了为捍卫文化权利和争夺文化利益的较量,可见文化的冲突和竞争在全球化时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

C.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有先进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念,因而经济其发达,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要向他们看齐。

D.不同国家的人在衣、食、住、行上表现出的越来越多的共性追求,反映了当今世界文化趋同之势愈演愈烈。

3.如何理解“锻造文化的‘中国元素’是一条捷径而非坦途”这句话的含义。(4分)

4.联系全文,概述如何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来提升中国形象。(4分)

 

查看答案

将下面句子依次填到横线上,语意连贯、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不是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                                                           

①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

②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③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

④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⑤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

⑥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

A.⑤③⑥①④②     B.⑤②⑥③①④     C.②⑤③⑥①④     D.②⑥⑤③①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网络上,郭德纲的相声、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一直以极高的速度和数量被人们传阅、下载。

B.《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是否能够逐步释放房地产泡沫的压力,抑或房地产泡沫将破灭并影响经济发展仍是未知数。

C.人口学分析表明,中国老龄化远比国民富裕进程快得多,在社会保障体系完备之前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种状态充满了危机。

D.星巴克在向亚洲国家扩张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在一个习惯喝茶的国度里普及和推广喝咖啡,必然会遇到消费者情结上的抵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