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私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觉、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思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然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而“己欲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1.下列各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
|
A.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 |
|
B.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人态度和方式的标准。 |
|
C.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
|
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 |
2.根据文意,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义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最正确全面的一项是( )
|
A.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两个阶段,前者是“推己”,是基础,后者是“及人”,是发 展。 |
|
B.是人们规范自己道德行为的两种模式,前者是被动的,层次低,后者是主动的,层次高。 |
|
C.是道德可普遍化要求的两个层次,前者要求不要恶待别人,后者要求要主动帮助别人。 |
|
D.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两种方法,前者是考虑自己,后者才是考虑他人。 |
3.综观全文,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社会转型时期,仍应要求人们遵守道德的普遍准则,准则的核心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
|
B.在新时期,必须确立和推行中国的“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
C.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和世界各个民族“待人如己”的准则是一致的,这个思想对当代社会道德的规范有积极意义。 |
|
D.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研究社会道德规范原则时,应当重视对中国传统道德中有 |
益成分的继承与弘扬。
下列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国演义》中的“巧授连环计”写的是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三国演义》 |
|
B.抄检大观园前,王保善家的在王夫人面前说晴雯的坏话。晴雯被王夫人叫来,因像个“病西施”,而被断定是“狐媚子”。抄检怡红院时,晴雯把箱子一倒,任凭抄检,还打了王保善家的一个耳光。抄检过后,晴雯被王夫人赶出,抱屈而死。 《红楼梦》 |
|
C.《巴黎圣母院》集中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爱斯梅拉达的美貌与卡西莫多的丑陋,她的善良与弗罗洛的狠毒,她的钟情与弗比斯的轻薄,都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
|
D.桑丘是一个朴实善良、机灵乐观、目光短浅、自私狭隘的普通农民。但他受主人美好理想的感染,心胸也逐渐开阔起来。任海岛总督期间,秉公断案、执法如山、爱憎分明、光明磊落。他的言行完全体现了人没有贵贱之分,只要具有美德便可以治理国政的人文主义思想。 |
《堂吉诃德》
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与其埋怨天黑,不如点起一支蜡烛。”这是一句富有深意的话,它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 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面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 请将首联改写成一段写景的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语言生动,形象,字数不少于200字。(15分)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下列句子的 处填入合适的句子。(5题任选4题作答)(8分)
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 ,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
2.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 (白居易《琵琶行》)
3.然则诸候之地有限, , ,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
4. ,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王勃《滕王阁序》)
5.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的练习(8分)
长相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1.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一重山,两重山”和“菊花开,菊花残”这两句话分别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表现主题的?请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凄冷的,也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温暖的,你认为呢?请结合词中的意象作简要回答。(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