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小题。 理发 内森·杜尔 我走进昏暗的店铺,形销骨立、蓬头...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小题。

理发

内森·杜尔

我走进昏暗的店铺,形销骨立、蓬头垢面。理发师拧开开关,一个歌手开始在老式收音机里轻声歌唱,电风扇在头顶吱吱作响,传递着一丝生机。我想要怎样,不知道。几个月前我就停止打理,现在,我的脸上,荒草丛生。

理发师点头示意,我轻叹一声,坐下。他用喷壶打湿我的头发,我下意识地闭上眼睛。然后我的头开始眩晕,惊恐和悲伤又开始灼烧我的喉咙。

几个月前,佛罗里达的医生告诉我,父亲病重。在X光下,能看到幽灵般的海星状物体绕在他的脖子上,同时紧紧纠缠着连接头部与心脏的血管。

现在的我依旧提心吊胆,剪刀的声音又将我带到医院里。我睁开眼睛看到一片片的头发坠落在地,理发师从纸袋里取剃须刀,然后我觉得我似乎又闻到了消毒水的味道,看到手术刀片侵入骨节,我几乎呕吐。

几个月前的手术尽可能多地切除了父亲的肿瘤,但仍为时已晚,癌细胞已经扩散到骨骼和血液。父亲躺在医院病床上,脖子上巨大的伤口让他再也无法吃饭和说话。我们昼夜守候,为他准备化疗。房间里一直回荡着医疗蜂鸣器和警报的声音。同时,他的胃里注进流质食物,我们不断轮流擦拭他发烫的额头。我看到他因疼痛而深凹进去的眼球,他在无声地尖叫。

几个月后的现在,在理发师的椅子里,我的牙齿仍在不断打战。身高6尺2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老人。他生活井井有条,喜欢阅读,衣着考究。所以当几年后,我看到在病床上的他时,才会受到如此大的打击。他的胳膊虚弱地低垂着,因为疼痛而神志不清,变形的眼镜挂在鼻子上。我将毛巾放入温水中,在他脸上涂上剃须膏,这是一个紧张的时刻,父亲一直对剃胡须要求严格,但现在,由于他使用的那些血液稀释剂,我不仅不能保证达到他的标准,而且一个极小的失误都会导致他流血致死,此时不允许有任何闪失,在医院的那些紧张的日子里,容不得半点闪失。我们竭尽了所能,然而,几个星期后,父亲还是离开了,在59岁的年纪。

痛苦的不仅仅是因为父亲的离世,因为每个人最终都要离开。痛苦还体现在,我们这些在医院竭尽心力地活着的人,要试着摆脱那白色的房间,试着让生活恢复正轨。我尝试了,但似乎消失的只是一天天的时间。

锋利的刀片滑过我的皮肤,理发师将我的头侧向一边,灵活的手腕翻动对付着我荒草般的毛发。他用两根有力的手指扶稳我的耳垂,沿着脸颊到下巴划出完美的线条。收音机里的歌手开始欢歌,理发工具在墙上整齐地排列,阳光开始从敞开的大门里倾泻进来。胡须被很熟练地修剪,我都记不清上一次这样精细的打理是什么时候,我的心情突然变得有些愉悦。

终于修剪完毕,我看见镜子中的自己,这是一位失去父亲的儿子,同时也是一个有了新发型的年轻男子——我似乎从来没有这样修饰整齐过。理发师满面笑容地打量着他的作品,启动吹风机,然后放下工具在我的头发上涂柠檬发油。荒草般的毛发被修剪掉了,我即将去面对崭新的一天。是的,除此之外,我别无选择

(选自《意林》2011年第20期)

1.如何理解小说结尾句“除此之外,我别无选择”?(4分)

2.试分析小说以“理发”为标题的好处。(5分)

3.为什么要插叙父亲“是一个典型的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老人”?(6分)

 

1.这句话一方面说的是几个月未经打理的“我”,早已蓬头垢面,荒草丛生,不成人形,不得不前来来理发。(2分)另一方面,理发理的不仅是毛发,还象征着剪去因丧父带来的烦恼与痛苦,走出阴霾,脱胎换骨,让生活恢复正轨。(2分) 2.“理发”是小说行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1分)文章将“理发”前后“我”所在的环境、人物形象的变化进行对比,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2分)文章通过“我”“理发” 改变形象,表现了“我”告别失父之痛、走出人生阴霾、去迎接新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主旨。(2分)。 3.(1)正因为父亲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即使病重也会注重自己的形象,“我”才想小心仔细地为父亲剃胡须。丰富了文章内容(2分);(2)与病痛折磨下父亲的惨状形成对比,更能让“我”感到惊恐和悲伤,与文章开头形成照应(2分);(3)“我”小心翼翼地为父亲剃胡须,不仅因为他是“我”父亲,更因为他是一个典型的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老人,从侧面反映出“我”也是热爱生活的人,为“我”最终通过“理发” 改变形象,告别失父之痛、走出人生阴霾、去迎接新生活埋下了伏笔,暗示了小说结局(2分)。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仿意。答题时要从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两方面作答,意思对即可。 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标题。要从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旨表现三个方面作答,大意对即可。 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从丰富内容、照应开头、暗示结局三个方面作答,意思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体的精密相机——眼睛

当神创论者挑战进化论时,人眼的进化是他们常常瞄准的好靶子,这个足以令高端相机望尘莫及的人体构造,精密得令进化论鼻祖达尔文“直打冷颤”。它拥有可自动调节光圈(瞳孔)和自动对焦系统(晶状体),内面(脉络膜)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光线四处散射,不仅如此,它的底片(视网膜)灵敏度超高,不论在白天和夜晚都能捕捉影像,无需临时更改感光度也不用外加滤镜;它还自带Photoshop功能(神经网络),成像之后迅速增强图像反差、调整颜色……奇特的是,不论视网膜还是角膜,单独看来都没有任何作用,达尔文理论中那碰运气似的突变和自然选择是如何将这些零七八碎的部件同时拼凑在一起的?今天的这套人眼精密仪器同万年前相比又做了哪些微调呢?

地球上生命痕迹刚出现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过着不见天光的日子。后来单个感光细胞在生物体表面出现了,于是世界变明亮了。有的科学家说,这件事大约发生在5亿4千万年前的寒武纪。

在进化路上,生物相当随遇而安,不需最好,只要够用。这种知足的性格使得眼睛若干中间产物得以作为不同生物的终点保留下来。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将各种生物的眼睛从简单到复杂排成一列,便大致推测出眼睛进化的历程。例如,某些单细胞生物只有一些可以感受光的蛋白,它们见到光就心满意足;有的生物只有一洼小小的眼窝,然而你已经能从这个简单的聚光工具看出高级眼睛的端倪,这些生物只要不撞上前进路上的障碍物就能高兴活着;高等生物的生存却容不得它们将猎物与敌手看混,于是各自进化出一系列结构,来将世界看清楚,鹦鹉螺和人眼便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策略。前者将眼睛的开口缩小,使它变成一架“针孔照相机”,从而让光准确到达感光细胞,眼前的物体就能边界清晰,在它们这个群体内,估计该是“眼小为美”;但是人类并不甘心采取这种舍弃光强获取清晰度的措施,却另走了一条迂回之道,我们这一进化分支的祖先在眼窝前塞进一个透镜——晶状体,它同样能把光线汇聚到视网膜,却赋予了我们一个比鹦鹉螺明亮许多的世界。

这样,大自然中不同眼睛的集合就如同一个活化石库,我们可以将这些化石理解为人眼进化之路上留下的一串脚印。于是,那个令达尔文困惑了一下的问题至少是有解的。十几年前,两位瑞典科学家甚至将这一过程量化,他们将鱼眼进化拆分为近2000个步骤,并用计算机模拟了整个过程,经保守计算,他们结论说,这一过程的实现理论上只需36万年。现在许多科学家都相信,从一个感光细胞到我们的眼睛,最关键的变化就发生在最初几百万年之内。

值得一提的是,人眼已如此适应陆地生活,要将光线汇聚到视网膜上,不光需要可变焦透镜(晶状体)的作用,空气与角膜之间的界面也至关重要。角膜表面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泪膜,光线接触人眼之后,只有1/3折射依赖后边的晶状体,2/3的折射都在空气及这层泪膜之间发生,这里相当于一个固定焦距的透镜。这便是为什么当你潜入水中视线就变得模糊,那个时候这层泪膜和周围的水环境混为一体,在空气中可以发生的折射便不会发生,于是光线就不会恰到好处地投射到视网膜上了。

(选自《新探索》有删改)

1.对这篇文章的主要信息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认为,约5亿万年前的寒武纪,出现了单个感光细胞的生物体。

B.瑞典科学家通过将眼睛进化的过程量化,并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测试,得出眼睛的进化只用了36万年时间。

C.人的眼睛不仅能把光线汇聚到视网膜,还能利用晶状体感知周围明亮的世界。

D.人眼在陆地上感知周围的世界,需要晶状体、空气和角膜,而在水里感知世界,就只需要晶状体和角膜。

E、空气与角膜之间的界面对人眼将光线汇聚到视网膜上也至关重要。

2.对“那个令达尔文困惑了一下的问题”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眼为什么会构造得如此精密的。

B.人眼是如何突变和进化的。

C.单个感光细胞是什么时候出现在生物体表面的。

D.眼睛的进化具体经历了哪些过程。

3.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简要分析文章划线句子的意思和语言特色。(4分)

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眼睛的进化经历了哪些过程?(4分)

 

查看答案

下列语段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的有韵致。

②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

③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

④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

⑤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

⑥八月,我回到那里。

A.①⑤③②⑥④

B.③⑥⑤①②④

C.⑤①⑥③②④

D.⑥⑤③①④②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会歌《重逢》,旋律优美,振奋人心,充分表达了中国的音乐创作水平和“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精神。

B.对于五车间的建议,我认为还是应当再认真研究一次,这样做对厂部、对五车间都有好处。

C.《哈利波特》中文版一经出版,便深受广大中学生读者所欢迎,短短九个月时间,该书便重印了九次。

D.乡村教师汪来九作为全国教师代表出席完国庆60年庆典观礼,一回到家乡,立即找到乡教委负责人,要求在本可以离岗休息的这一年继续坚守教学岗位。

 

查看答案

下列语段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前几年听过这样一个民谣:“教育把父母逼疯,房子把口袋掏空,医疗把你提前送终”。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民谣告诉我们:医疗、住房、教育已成为压在人民头上的新“三座大山”。到了今年,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这无疑是最令人拍手称快的一件喜事。它标志着我国城乡已普遍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我国的义务教育政策真正做到了实至名归

A.啼笑皆非

B.三座大山

C.拍手称快

D.名至实归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吝qiān氤yùn 定fǔ费心机shà

B.峰luán寒光熠熠染xuàn息chuǎn

C.依bàng皱zhě级 shí茶qī

D.水qìn然mò悲chuàng 恐xi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