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气 (节选) 梁实秋 熟人相见,不能老是咕嘟着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气 (节选)

梁实秋

熟人相见,不能老是咕嘟着嘴,总得找句话说,说什么好呢?一时无话可说,就说天气吧。“今天好冷啊!”“是呀,好冷好冷。”寒来暑往,天道之常,气温升降,冷暖自知,有什么好说的?也许比某些人见面就问“您吃饭啦?”“您喝茶啦?”或是某些染有洋习的人之不分长幼尊卑一律见面就是一声“嗨!”要好得多。拿天气做为初步的谈话资料,未尝不可,我们自古以来,行之久矣,即所谓“寒暄”,又曰“道炎凉”。

天气也真是怪,变化无常。苦了预报天气之人。我看过一幅漫画,画着一位可怜巴巴的预报天气的人向他的长官呈递辞书。长官问他何故倦勤,他说:“天气不与我合作。”我看了这幅画,很同情他。他以后若是常常报出明天天气“晴,时多云,局部偶阵雨”,我不会十分怪他。天有不测风云,教谁预报天气,也是没有太大把握。预报正确,没有人喝彩鼓掌,更没有人登报鸣谢。预报离了谱,少不得有人抱怨,甚至大骂。从前根本没有什么天气预报之说,人人撞大运。北方民间迷信,娶妻那天若是天下大雨,硬说是新郎官小时候骑了狗!

元忽必烈汗两度遣兵远征日本,不顾天时地利,都遭遇了台风而全军覆没,日本人幸免于难,乃称之为“神风”。我们知道台风是有季节性的,奈何忽必烈汗计不及此。我初来台湾,闻台风之名,相见恨晚,不过等到台风真个来袭,那排山倒海之势,着实令人心惊。记得有一年遇到一个超级的西北风,风狂雨骤,四扇落地窗被吹得微微弯曲,有迸破之虞,赶快搬运粗重家具将窗顶住,但见雨水自窗隙汩汩渗进,无孔不入,害得我一家彻夜未能阖眼。我们总算幸运,没有北美洲那样强烈的飓风(即龙卷风),风来像一根巨柱,把整栋的房屋卷上天!我们的台风来之前,向有预报,这恐怕要感谢国际合作,以及卫星帮忙。虽然偶有来势汹汹而过门不入的情事,也乐得凉快一阵喜获甘霖,没得可怨。

人总是不知足。不是嫌太热,就是嫌太冷。朔方太冷,冰天雪地,重裘不暖,好羡慕“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景况。南方太热,朱明当令,如堕火宅,又不免兴起“安得赤脚踏层冰”的念头。有些地方既不冷又不热,好像是四季如春,例如我国的昆明便是其中之一。住在这种地方的人应该心满意足没话可说了。然而不然,仍然有人抱怨,说这样的天气过于单调,缺乏春夏秋冬的变化,有悖“天有四时”之旨。好像是一定要一年之中轮流的换着四季衣裳才觉得过瘾。好像是一定要“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才算是具有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我看天公着实作难,怎样做都难得尽如人意。

久晴不雨则旱,旱则禾稻枯焦。久雨不歇则涝,涝则人其为鱼。这就是靠天吃饭的悲哀。天气之捉弄人,恐怕尚不止此。据气象家的预测,如果太阳的热再加百分之三十,地球上的生物将完全消灭。如果减少百分之十三,地球将包裹在一英里厚的冰层内!别慌,这只是预测,短期内大概不会实现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拿天气做为初步的谈话资料比起不分长幼尊卑一律见面就是一声“嗨!”要好得多,因为前者既是“寒暄”又是“道炎凉”,有中国特色,还透着股说不尽的味道。

B.把“天气不与我合作”作为呈辞预报天气这一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的理由,既是对天气预报这一工作难度的客观描述,又幽默地表达了辞者内心的无奈与悲哀。

C.举元忽必烈汗两度遣兵远征日本,都遭遇了台风而全军覆没,日本人因此幸免于难,称台风为“神风”的例子,突出了天气的威力,强调了天气预报的意义。

D.不仅天气预报难,天公也着实作难。人们既嫌北方太冷,又嫌南方太热,四季如春了,还嫌天气过于单调,缺乏春夏秋冬的变化,有悖“天有四时”之旨。

E.文章既说到了天气的变化无常、不识天气的可笑与危害及靠天吃饭的悲哀,还告诫读者太阳热度的变化将对地球造成的影响,处处透着强烈的环保意识。

2.作者在第四段分别引用了唐宋诗人的诗句谈天气,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3.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一段末称“寒暄”为“道炎凉”,后文对此有何呼应?请简析。(6分)

 

1.CE 2.简洁而精练地表达了人们对各种天气的喜恶,让这篇看似絮絮叨叨的文章多了一层 优雅的文气。 3.“寒暄”谈的是天气的冷暖,而“炎凉”则含有世态的变化,这就暗示读者,他在 谈天气之时必然会联系着人情世态,后文各段正是这样在说天气的过程中时时都在说人,我 们不仅要理解天气变幻莫测,不识其中奥妙必遭报复,还要读出作者隐含于字里行间的人世 况味:理解他人(天气预报人)的苦衷,懂得知足,不苛求他人(天公),更不可只知靠天吃饭。 【解析】 1.C.突出的是不识天气变化的危害。E.“透着强烈的环境意识”错,文章充其量也只是结尾有意无意地让读者有了环保的意识。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引用的作用一般为增加说明力,本文引用古人的诗句,不但更好的说明人们的态度,而且使文章更富文化气息。 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两个词表面意思相同,但炎凉更具深层含义。从文中找出有关世态变化的事例,具体说明则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敬畏经典与文化自觉、自信、自强

仲呈祥

敬畏经典,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高度自觉、充分自信的文明标志。诚如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概括的“道德的抽象继承论”所深刻揭示的那样,经典中承载着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代代相传的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需要我们自觉地把它“抽象”出来,“继承”发扬,使之成为具有永恒价值的精神资源。经典作品中传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诸如“天人合一”“兼容和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理念主张,不仅为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资源,而且也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开出了救治的文化良方。西方哲学家罗素就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对现代世界极为重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当然,经典作品也不是拒绝真正的创新和与时俱进的。改编经典,应视为传承和传播经典的一种有效途径。任何改编,总要注入改编者对经典的读解阐释及其所吸收的所处时代新鲜的思维成果。这里的关键,在于力倡循着经受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经典作品昭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顺势深化、丰富、发展、创新,防止和反对逆势解构、拆卸、颠覆。逆势解构、拆卸、颠覆往往是为了制造受众视听感官上的刺激感和迎合时尚趣味。殊不知,当一个民族视听感官上的刺激感过度强化之时,便是这个民族的精神美感与反思能力弱化之时。这是民族文化建设的悲哀而非幸事。我们绝不能乐此不疲、麻木盲目。我们切记不能一边呼唤经典,一边又不珍视经典,更不能把伪经典捧上天。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理应成为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文化建设的时代强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建设发展的母体。敬畏经典,珍视经典,是践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题中之意。唯有文化上真正自觉,才能做到充分自信;而唯有自觉自信,才能走向文化自强。自觉,就是要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自信,就是要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足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的活力。那种随意解构、颠覆经过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经典作品的做法,丧失了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充分自信,缺失了对民族文明传统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会营造出一种有悖于“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不良精神氛围。这,既表现出文化建设上的一种盲目,又暴露出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种自卑,更不能走向文化自强。因此,切不可等闲视之。

(原载2011年3月21日《人民政协报》C1版)

1.下列对“敬畏经典”的阐释,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3分)

A.自觉地“抽象”并继承发扬经典中所承载着的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

B.如果世界采纳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那么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和祥和。

C.一个民族视听感官上的刺激感过度强化之时,便是这个民族的精神美感与反思能力弱化之时。

D.“天人合一”“兼容和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正是经典作品所传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作者认为只有怎么做才可以将改编经典视为传承和传播经典的有效途径?(3分)

3.如何走向文化自强是本文的核心思想,请简要概述。(3分)

 

查看答案

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70分)

有人说世上有三种情景最美丽,骏马扬蹄奔驰,船舰破浪前进,舞者旋转于华尔兹。“动”当中蕴含着无穷的美,这给了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请以“动的魅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直走咸阳。(杜牧《阿房宫赋》)

2.山原旷其盈视,                     。(王勃《滕王阁序》)

3.青泥何盘盘,                     。(李白《蜀道难》)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苏轼《赤壁赋》)

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韩愈《师说》)

6.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1。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2。

1 “歌哭”语出《礼记·檀弓》:“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

2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

1.首联的“空”指的是什么,“同”指的又是什么?(2分)

2.清代的査慎行评价这首诗的颔联说:“第二联不独写眼前景,含蓄无穷。”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第二联进行赏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张中丞传后叙

韩 愈

  (许)远虽材若不及(张)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嬴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有删节)

注:张中丞,即张巡。安史乱起,张巡在雍丘一带起兵抗击,后与许远同守睢阳,肃宗至德二载(757)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平乱以后,朝廷小人竭力散布张许降贼有罪的流言,为割据势力张目。韩愈感愤于此,遂继李翰撰《张巡传》之后,写了这篇后叙。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远畏死诚:果真

B.独愧耻求活蒙:蒙受,承受

C.蔽遮江淮,遏其势沮:通“阻”,阻挡

D.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擅:倚仗,凭借

2.下列全都直接表现张巡、许远英勇无畏的一项是(   )(3分)

①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

②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

③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④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

⑤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⑥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①③⑤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叛军会拿国家和皇上已被消灭的情况告诉许远,而许远在外面毫无希望的情况下却仍然死守,从而说明了 “畏死”之说的荒谬。

B.文章以人死和绳断作比喻,指出“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之说在道理上说不通,发出感愤,斥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能引起人的共鸣。

C.虽然作者并不确定天下得以不亡是谁的功劳,但仍然痛斥了那些丢掉城池只想保全性命的人和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

D.作者认为,责备张、许二位死守睢阳的人,是把自己放在与逆乱者同类的地位,有意制造谰言,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

4.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

(1)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3分)

(2)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嬴之余,虽欲去,必不达。(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