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兰溪舟中 韩 淲 雨湿西风水面...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兰溪舟中

韩 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注]①滩痕:滩上水纹。

1.“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这两句诗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任选其中一句赏析其动静之妙。(4分)

2.简要分析词的最后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人生感悟。(4分)

 

1.“帆迎山色来还去”句写山,“帆迎”,描写了船迎着山前去,是动态描写。(1分)“山色来还去”,化静为动,(1分)写出了山迎面而来,又离船而去的景象,(1分)表现了舟行之快,别具情趣。(1分)“橹破滩痕散复圆”句写水,船过滩时,击散了滩上的圆圆的水纹,此为动态描写;(1分)船过之后,滩上的水纹又复合为圆形,则滩上又呈静态。(1分)动静结合,静中有动,极具情趣。(2分) 2.参考答案一: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1分)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1分)抒发对人生、世事变化迅疾,(1分)难以预测、把握的感慨。(1分) 参考答案二: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1分)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1分)表达作者面对时空变化、世事变迁(1分)的泰然、洒脱之情。(1分)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动静描写的妙处,首先要找出哪些诗句写的是动景,哪些写的是静景,动与静之间如何相应成趣,体现出诗歌的独具特色。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最后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船行迅速犹如人生、世事变化迅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9分,每小题3分)

王陵,沛人也。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及高祖起沛,入咸阳,陵亦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烹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为安国侯。

陵为人少文任气,好直言。为右丞相二岁,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陵。陵曰:“高皇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及绛侯周勃等,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陵让平、勃曰:“始与高帝唼血而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平曰:“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陵无以应之。于是吕太后欲废陵,乃阳迁陵为帝太傅,实夺之相权。陵怒,谢病免,杜门竟不朝请,十年而薨。

1.下列加线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时兄事陵微:卑微

B.陵亦聚党数千人,南阳居:占领

C.罢朝,陵平、勃让:责备

D.乃迁陵为帝太傅阳:通“佯”,假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愿老妾语陵② 化而鸟,其名为鹏

B.①及汉王还击项籍②臣壮也,犹不如人

C.①遂伏剑死②惑不从师

D.①何面目见高帝地下乎②沛公居山东时,贪财货,好美姬

3.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

B.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

C.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

D.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4分)

(2)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 (4分)

(3)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 (4分)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城(huán)辱(diàn)洗(shù)开门盗 (yī)

B.名(guàn)栏(shǔn)风(zhòng)巡不前(qūn)

C.窿 qióng 抚(xìn)方chǔ)缠绵恻(fěi)

D.舰(gě)媚(fǔ)内(hòng)独辟径(xī)

 

查看答案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楚国郢地人要给燕国的相国写一封信,晚上写信,火烛不明亮,于是对拿火烛的人说:“举烛(把火烛举高一些)。”他嘴里说着“举烛”就在信中错误地多写了“举烛”两个字。“把烛火举高”并不是这封信的意思。燕国的相收到信后解释这封信的意思说:“举烛(举高烛火),就是指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指选拔有才有德的人而任用他们。”燕国的相把这个意思告诉了燕王,王非常高兴,国家因此治理好了。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作者意在讽刺当时一些学者望文生义的浮躁的治学态度,并告诫人们:凡事不能主观臆断,而应该树立实事求是的精神。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中听到类似的故事。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要求:(1)写议论文。

(2)立意自定。

(3)不少于700字。

(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名为“成名之后”的漫画,运用两种修辞方法,写一段介绍漫画内容的说明性文字,向没有见过这幅漫画的人介绍这幅漫画。(200字左右)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8分,任选四题)

1.倚南窗以寄傲,                 。(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重湖叠巘清嘉,                  ,十里荷花。(宋 柳永《望海潮》)

2.可惜流年,                  , 树犹如此 。(宋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所以游目骋怀,           ,信可乐也。      (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

3.                    ;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唐 王勃《滕王阁序》)

4.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诗经 氓》)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