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战士和苍蝇① 鲁迅 ①叔本华说过这样的话:要估定人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战士和苍蝇

鲁迅

①叔本华说过这样的话:要估定人的伟大,则精神上的大和体格上的大,那法则完全相反。后者距离愈远即愈小,前者却见得愈大。

②正因为近则愈小,而且愈看见缺点和创伤,所以他就和我们一样,不是神道,不是妖怪,不是异兽。他仍然是人,不过如此。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伟大的人。

③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④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

⑤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⑥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豸们!

三月二十一日

注释:

①本文是鲁迅先生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不久写的一篇杂感。

1.解释“要估定人的伟大,则精神上的大和体格上的大,那法则完全相反”这句话的内涵。(3分)

2.请概括说明“苍蝇们”的丑态。(6分)

3.文章的五、六两段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6分)

 

1.衡量人的精神的伟大,同看人的体格正好相反。一个人的体格,距离愈远则愈小,而伟大人物的精神,距离愈远则愈大 2.爬在战士遗体上,寻找战士的缺点;叮住战士的伤痕吸着血,自认为是英雄;狂妄地叫嚣着,自认为在战士之上会不朽。 3.对为革命献身的战士给予热烈的肯定与热情的赞美;对讥笑和糟蹋革命先烈的奴才们给予有力的抨击和极端的蔑视;对奋勇前进的新的猛士给予强烈的激励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根据叔本华的话,“后者距离愈远即愈小”解说即可。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题区间在第三段,仔细阅读,至少找了三点。 3.通过“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这句话可知,作者赞美战士抨击如苍蝇一样的讥笑和糟蹋革命先烈的奴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著阅读题(15分)

1.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由于诸葛亮用人不当,马谡骄傲轻敌,不听关平的劝告,致使街亭失守,诸葛亮不得不使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

B.《狂人日记》的现实主义精神,最重要的是对封建道德的批判。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C.《家》的结尾部分,觉慧与家人告别时,尽管面对的是一幅绝妙的风景画,可是一想到就要离开曾经生活的18年的“家”,他的内心一点也兴奋不起来。

D.当欧也妮放弃母亲的财产继承权,在文书上签了字后,葛朗台热烈地、紧紧地拥抱女儿,如此热情是因为自己没有必要为家财有被分割的危险而担心了。

E.《炉中煤》中把“祖国”比喻为“女郎”,是继承并发扬了屈原《离骚》中“美人香草”之喻,使意境甘美浓郁,有利于表达深深的眷念之情。

2.《红楼梦》中“宝黛初会”时宝玉有一个“摔玉”的举动,表现了宝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4分)

3.《哈姆雷特》高潮迭起,扣人心弦。请简要叙述作品安排了哪三个高潮?(6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10分)

予之令鄞,客有授予古之诗世所不传者二百馀篇。观之,予知非人之所能为,而为之实甫者其文与意之著也然甫之诗其完见于今者自予得之世之学者至乎甫而后为诗不能至要之不知诗焉尔。呜呼,诗其难,惟有甫哉?自《洗兵马》下序而次之,以示知甫者,且用自发焉。皇祐壬辰五月日,临川王某序。

--节选自《<老杜诗后集>序》

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而为之实甫者其文与意之著也然甫之诗其完见于今者自予得之世之学者至乎甫而后为诗不能至要之不知诗焉尔

2.用现代汉语简要说明作者编辑《老杜诗后集》的目的。(2分)

3.《老杜诗后集》的编辑者是谁?(2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      ,渺沧海于一粟。(苏轼《赤壁赋》)

2.酿泉为酒,      ▲       。(欧阳修《醉翁亭记》)

3.      ▲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过山西村》)

4.朝搴阰之木兰兮,      ▲       。(屈原《离骚》)  

5.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   。(李白《蜀道难》)

6.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       ▲   。 (《荀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残

陆游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1.请结合全诗赏析“依依”一词的妙处。(3分)

2.“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3.颈联写景很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书山东河工事

张惠言

嘉庆二年,河决曹州,山东巡抚伊江阿临塞之。

伊江阿好佛,其客王先生者,故僧也,曰明心,聚徒京师之广慧寺,诖误士大夫,有司杖而逐之,蓄发养妻子。伊江阿师事之谨。王先生入则以佛家言耸惑巡抚,出则招纳权贿,倾动州县,官吏之奔走巡抚者,争事王先生。河工调拨薪刍夫役之官,非王先生言不用也。不称意,张目曰:“奴敢尔,吾撤汝也!”其横如此。内阁侍读学士蒋予浦,王先生广慧寺之徒也,以母忧去官,游于山东。伊江阿延之幕中,相得甚,奏请留视河工,有旨许之。巡抚择良日,筑坛于公馆之左,僧、道士绕坛诵经者数十人。巡抚日再至,蒋学士、王先生从。及坛,蒋学士北面拜,巡抚亦北面拜;王先生冠毗卢冠,袈裟偏袒,升坛坐,学士、巡抚立坛下,诵经毕,乃去。如是者数月,河屡塞,辄复决。

其明年正月,王先生曰:“堤所以不固,是其下有孽龙,吾以法镇之,某日当合龙,速具扫①!”巡抚曰:“诺!”先期一日,扫具,役夫数百人维扫以须。巡抚至,王先生佛衣冠,手铁长数寸,临决处,呗音诵经咒②。良久,投铁于河,又诵又投,三投,举手贺曰:“龙镇矣!”巡抚合掌曰:“如先生言。”明日,水大甚,巡抚命下扫,众皆谏,不许,扫下,数百人皆死。居数日,王先生又至,投铁者又三,扫又下,死者又数百人,堤卒不合。

张惠言曰:余居江南,辄闻山东河工事,未审;及来京师,杂询之,多目击者。呜呼!佛氏之中人,至此极哉!书其事,使来者有所儆焉!

王先生既蓄发,名树勋,以赀入,待选通判。本扬州人,或曰常州之宜兴人。当其为僧时,故有妻子也,僧号嘿然。嘿然者,亦其未为僧时号。伊江阿谪戍伊犁,王先生送之戍所。闻其将归谒选③云。

注释:①扫:同“埽”,指用石块、树枝等捆扎而成的堵决口用的填塞物。②呗音诵经咒:用和尚念佛经的声调念经文咒语。呗,指梵音赞歌。③谒选:等候吏部选派。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母去官忧:父母的丧事

B.袈裟偏袒,坛坐升:登、登上

C.役夫数百人维扫以须:同“需”,需用的东西

D.使来者有所焉儆:警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与作者“佛氏之中人,至此极哉”的感叹直接相关的一组是(3分)

①聚徒京师之广慧寺,诖误士大夫              ②巡抚命下扫,众皆谏,不许

③堤所以不固,是其下有孽龙                   ④举手贺曰:“龙镇矣!”

⑤投铁者又三,扫又下,死者又数百人,堤卒不合 ⑥当其为僧时,故有妻子也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伊江阿作为堂堂巡抚,竟然被佛言耸惑。在治理黄河决堤的过程中,充分暴露了其昏聩无能而又凶残专横的特点。

B.巡抚好佛,曾经做过僧人的王树勋受到巡抚的特别礼遇。治理黄河失败后,巡抚被贬谪戍伊犁,而王树勋却交纳银钱取得做官资格,等候吏部选派。

C.蒋予浦是次要人物,曾是王树勋的徒弟,与巡抚伊江阿性情相投,治理黄河时到祭坛面朝北跪拜。作者寥寥几笔,便把蒋予浦这一人物形象勾勒出来。

D.文章最后作者写伊江阿和王树勋的结局,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流露出对清朝官场腐败的强烈讽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官吏之奔走巡抚者,争事王先生。(3分)

⑵伊江阿延之幕中,相得甚,奏请留视河工,有旨许之。(4分)

⑶王先生佛衣冠,手铁长数寸,临决处。(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