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仿照下面两个例子,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词语,构成一个用词准确鲜明、语言通顺连贯的句...

仿照下面两个例子,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词语,构成一个用词准确鲜明、语言通顺连贯的句子。(6分)

例句①:崇敬、尊敬、尊重,情感态度的性质来说,都是礼貌对待对方的意思;然而从程度上来看却有轻重之分。

例句②:走、奔、驰,表示动作状态的文言词语来说,都是现代汉语“跑”的意思;然而从速度来看,却有快慢之别。

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来说,都_______________;然而从__________来看,却有__________。

 

①先生、丈夫、老公,(2分)从称呼所指对象来说,都指的是女性的配偶;(2分)然而从语言风格来看,却有文野之分。(2分) ②恙、疾、病,(2分)从身体健康水平来说,都指失调不正常状态;(2分)然而从程度来看,却有轻重安危之别。(2分) ③本本、师本、生本,(2分)从教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来说,都是指把握出发点和立足点的原则;(2分)然而从对于教学主体和动力资源的认识来看,却有愚智当否的差别。(2分) ④教书匠、名师、大师,(2分)从道业授受角度来说,都是先觉觉后觉的引领者;(2分)然而从水平、名气来看,却有高下之分。(2分) ⑤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2分)从文学体载来说,都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虚构作品;(2分)然而从篇幅体量来看,却有长短繁简的差别。(2分) ⑥腹稿、草稿、初稿,从文本存在状态来说,都是未定型文章;然而从成熟程度来看,却有隐现精粗之分。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从句式上来看,首先要找出一个词的三种表达方式,然后再分析其用特点及表达效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概括下面的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但不得出现“素质”一词,字数不超过26个。(6分)

创造性思维与思维者的素质密切相关。创造性思维与思维者的天赋有着一定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创造性思维的天赋就是一种高度的敏感性、感受力和洞察力。他就像卓越的探矿者,善于发现并开掘深深地埋藏在地下的矿藏。再者,思维者对他所思维的对象应有浓烈的兴趣,一个研究者对他所思维的对象缺乏兴趣,他要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是不可能的。当然,不管一个人有多么高的天分,也不管他对自己思维的对象怀着多么强烈的兴趣,如果他是浮躁的,缺乏意志力,他不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长久地、锲而不舍地集中在自己的思维对象上,要作出创造性思维是很困难的。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_____,____。(《诗经·氓》)

2._____,____。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3.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_______,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4.嗟乎!_______,__________。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杜牧《阿房宫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

1.请简述“人间”一词在诗中的表达作用。(3分)

2.请简要赏析本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绍圣初,御史论轼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日数千言研究

B.闻者始哗不信服

C.使者发于官吏金钱

D.使官吏分以守堰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率徒持畚锸以出②卒全

B.①虽禁军且我尽力②当轴者所恨

C.①又事不便民者不敢言②积论事

D.①锻炼久不决②神宗独怜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分别表现苏轼德和才的一组是(3分)

A.轼遂请外,通判杭州/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B.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

D.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自小随父母游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B.苏轼成年即已博学精通经传历史,后来读《庄子》,产生共鸣。

C.欧阳修见了苏轼的考场文章和求见信,大为赞赏。

D.“黄州—惠州—儋州”的苦难曲折的经历,反倒为我们展现了苏轼豁达的情怀。

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②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回忆陈寅恪先生

季羡林

要论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从六十五年前的清华大学算起。我于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入西洋文学系。西洋文学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必修课规定得有条有理,完完整整;但是给选修课留下的时间是很富裕的。除了选修课以外,还可以旁听或者偷听。教师不以为忤,学生各得其乐。我曾旁听过朱自清、俞平伯、郑振铎等先生的课,都安然无恙,而且因此同郑振铎先生建立了终生的友谊。但也并不是一切都一帆风顺。我同一群学生去旁听冰心先生的课。她当时极年轻,而名满天下。我们是慕名而去的。冰心先生满脸庄严,不苟言笑。看到课堂上挤满了这样多学生,知道其中有“诈”,于是威仪俨然地下了“逐客令”:“凡非选修此课者,下一堂不许再来!”我们悚然而听,憬然而退,从此不敢再进她讲课的教室。四十多年以后,我同冰心重逢,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慈祥和蔼的老人,由怒目金刚一变而为慈眉菩萨。我向她谈起她当年“逐客”的事情,她已经完全忘记,我们相视而笑,有会于心。

就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参考书用的是《六祖坛经》,我曾到城里一个大庙里去买过此书。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在中外众多学者中,能给我这种享受的,国外只有海因里希·吕德斯,在国内只有陈师一人。

有时候,在校内林荫道上,在熙往攘来的学生之流中,会见到陈师去上课。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的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绝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

离开了水木清华,我同寅恪先生有一个长期的别离。我在济南教了一年国文,就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到了这里,我才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在我一生治学的道路上,这是一个极关重要的转折点。我从此告别了歌德和莎士比亚,同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打起交道来。不用说,这个转变来自寅恪先生的影响。真是无巧不成书,我的德国老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同寅恪先生在柏林大学是同学,同为吕德斯教授的学生。这样一来,我的中德两位老师同出一个老师的门下。真可谓中德学坛上的佳话!

1945年,我同先生在长时间的分离后,在书信上取得了联系。我向他汇报我十年来学习的情况以及取得的一些成果,先生回信说想介绍我到北大任教。一九四六年春天,回国后,我曾谒见先生于俞大维官邸中,先生特别嘱咐我带上我用德文写的论文去拜见北大代校长傅斯年先生。可见先生对我爱护之深以及用心之细。

还有一件事,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回忆。在解放前夕,政府经济实已完全崩溃。学术界的泰斗、德高望重、被著名的史学家郑天挺先生称之为“教授的教授”的 陈寅恪先生连买煤取暖的钱都没有。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已经回国的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适之先生想赠寅恪先生一笔数目颇大的美元。但是,寅恪先生拒不接受。最后寅恪先生决定用卖掉藏书的办法来取得适之先生的美元。于是适之先生就派他自己的汽车,让我到清华陈先生家装了一车关于佛教和中亚古代语言的极为珍贵的西文书。陈先生只收了二千美元。这个数目在当时虽不算少,然而同书比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在这一批书中,仅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词典》的市价就远远超过这个数目了。

(摘自季羡林《真话能走多远·回忆陈寅恪先生》,有删改)

1.本文是为怀念陈寅恪先生而写的,然而作者却花了大量笔墨去描写旁听冰心先生一堂课的情形,为什么?(4分)

2.请简析第2段画线句子(“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的表达作用。(5分)

3.请分条列出陈寅恪先生值得我们珍视的个性特点;然后就其中一点结合原文作简析,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见解。(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