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从下面提供的课文篇目中任选一篇课文,写一则课文题解(可从背景、内容、手法、主题等...

从下面提供的课文篇目中任选一篇课文,写一则课文题解(可从背景、内容、手法、主题等方面诠释)。(不超过80字)(4分)

李白《蜀道难》;杜甫《春夜喜雨》;鲁迅《阿Q正传》;朱自清《荷塘月色》。

 

杜甫《春夜喜雨》——这首诗是唐上元2年(公元761年)杜甫定居成都,建起草堂时写的。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它抒发了一场春雨激发出来的喜悦之情,寄托着杜甫希望普济天下的博大胸怀。本诗的题目言简意赅,是理解诗意的钥匙。它既点明了所写对象发生的季节──春,时间──夜,对象──雨;又点明了诗人的心情──喜。全诗就是紧扣这几点来写的。 【解析】写题解要紧扣题目,有的放矢。把与本题有关的主要内容告诉读者,为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精神。可有可无的或无关的内容都应尽行删去。因此,题解的文字要力求简明扼要,详略得当,一般应控制在几十字到一百字左右。文章长、内容丰富的,题解可适当长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按要求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对人生的启发。(4分)

一只狐狸想钻过墙洞去吃院子里的葡萄。墙洞很小,狐狸钻不过去,只好在洞外饿了七天,把身体瘦下来,钻过墙洞。狐狸吃够了葡萄,身体长肥了,想钻出墙洞却钻不出去,只好又饿了七天,把身体再瘦下来,才钻了出去。

①从肯定的角度写(20字内):

②从否定的角度写(20字内):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    (王羲之《兰亭集序》)

2.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五月渔郎相忆否?       ,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

4.       ,失向来之烟霞。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子曰:“,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6.      ,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7.长太息以掩涕兮,      。    (屈原《离骚》)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韩愈《师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惜琼花

张 先

汀蘋白,苕水碧。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别时携手看春色。萤火而今,飞破秋夕。

汴河流,如带窄。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 断云孤鹜青山极。楼上徘徊,无尽相忆。

1.词的开头以“汀蘋白,苕水碧”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简要赏析。

2.这首词主要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怀人思归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胡灐,字源洁,武进人。生而发白,弥月乃黑。建文二年举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永乐元年迁户科都给事中。

(永乐)五年遣灐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灐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灐至,急起召入。灐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

仁宗即位,召为行在礼部侍郎。灐陈十事,力言建都北京非便,请还南都,省南北转运供亿之烦。帝皆嘉纳。

宣宗即位,仍迁礼部左侍郎。明年来朝,乃留行在礼部,寻进尚书。汉王反,与杨荣等赞亲征。事平,赉予甚厚。明年赐第长安右门外,给阍者二人,赐银章四。生辰,赐宴其第。四年命兼理詹事府事。六年,张本卒,又兼领行在户部。时国用渐广,灐虑度支不足,蠲租诏下,辄沮格。帝尝切戒之,然眷遇不少替。尝曲宴灐及杨士奇、夏原吉、蹇义,曰:“海内无虞,卿等四人力也。”

英宗即位,诏节冗费。灐因奏减上供物,及汰法王以下番僧四五百人,浮费大省。正统五年,山西灾,诏行宽恤,既而有采买物料之命。灐上疏言诏旨宜信。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行在礼部印失,诏弗问,命改铸。已,又失,被劾下狱。未几,印获,复职。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英宗北狩,群臣聚哭于朝,有议南迁者。灐曰:“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也。”与侍郎于谦合,中外始有固志。

灐历事六朝垂六十年中外称耆德及归有三弟年皆七十余须眉皓白,燕聚一堂,因名之曰寿恺。又七年始卒,年八十九。赠太保,谥忠安。

灐节俭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能以身下人。在礼部久,表贺祥瑞。人因谓其性善承迎。南城人龚谦多妖术,灐荐为天文生,又荐道士仰弥高晓阴阳兵法,使守边,时颇讥之。

(选自《明史·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而发白,弥月乃黑弥:满

B.驰谒帝于宣府谒:拜见

C.蠲租诏下,辄沮格沮格:沮丧

D.赉予甚厚赉:赏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皇帝对胡灐信任、器重的一组是

①灐上疏言诏旨宜信 ②闻灐至,急起召人 ③力言建都北京非便,请还南都 ④帝皆嘉纳 ⑤山西灾,诏行宽恤 ⑥帝尝切戒之,然眷遇不少替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灐有较丰富的游历经历。在寻访仙人张邋遢的时候,得以遍行天下州郡乡邑,暗中查访建文帝的下落。

B.胡灐对皇帝的英明之举非常支持。英宗刚刚登基时,下诏要求节省开支。胡淡于是上奏请求减免进贡之物,并且减掉僧侣四五百人,省了很多费用。

C.胡灐本人严于律己,很受皇帝的常识,他提出在北京建都不合适,请求减少上贡之物的建议都被皇上采纳了。

D.胡灐曾因推荐擅长妖术的龚谦做了天文生一职和推荐通晓阴阳兵法的道士仰弥高镇守边疆,被当时人耻笑。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3分)

(2) 帝尝切戒之,然眷遇不少替。(3分)

(3)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3分)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限6处)

灐历事六朝垂六十年中外称耆德及归有三弟年皆七十余须眉皓白,燕聚一堂,因名之曰寿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人 物

【罗马尼亚】扬·伯耶舒

有许多好奇的读者曾问我,我作品中的那些人物是怎么挖掘出来的,我从哪里搜集到了素材,获得了灵感。我的回答简单而又干脆:主要来源于生活。我只要去大街上走几小时,衣袋中就会装入一个新的题材,这篇文章的人物马上就要出现了。

前几天,当我带着自己的小狗散步时,我在伊科阿纳公园中碰到了这个人物。我的小狗名叫乔尼,是只鬈毛狗。它很讨人爱,正因为如此,在我们占据的那张长椅上,很快就坐上了一位肤色略黑、服饰考究的中年妇女。

她先是逗我的小狗,而后又同我聊了起来。我们闲谈中涉及的问题,总的来说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例如什么气候啊、土豆生长情况啊、足球比赛啊、动物啊。她的用意在于突然地向我提出一个令人忐忑不安的问题:我是否幸福。“很难说清,”我红着脸说,像个害羞的少年,“我认为首先应该讨论一下。”“那还用说,”她答道,“既然您对幸福有自己的见解,请您说来听听。”“不行,”我回答说,“我并没有准备谈这个问题。另外,我甚至连幸福的基本含义都弄不清 对此我还在继续思考。”

一下子我对此人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我愿意同她聊下去,尽管我的小狗冻得直打寒战。在这儿我是否能为我的小说找到个人物?我心里暗自盘算,让我试试。

“您是否幸福呢?”我以她刚才问我的问题反问她,当然是想激激她。

“先生,”她说,“我非常感谢您提出的问题。每天傍晚我都到这个公园里来,我并不只是需要呼吸新鲜空气,因为新鲜空气打开窗户就能呼吸到。我到公园里来是因为我迫切需要同人们接触,可是我不得不承认很少有人,男的或女的,有兴趣问我是否幸福。我想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好吧,我可以坦率地告诉您,我不幸福。在我的童年我曾有过幸福,那时父母视我为掌上明珠,我脸颊上印满了他们成百上千个吻,他们说我就是他们生活中的幸福。可随即我就发现,他们爱我只是因为我是个健康的人。当他们见我病了,就不再爱我了。”

“什么病?”我怯怯地问。

“噢,是一种很怪的病,几乎没人晓得这种病,我也不愿谈起它,尽管现在我已经痊愈了。不过,我还是满足您的好奇心。我得的这种病的表现就是不懂得什么叫隐喻,也就是说不能按隐喻的真正意思去做。我只会照隐喻的表面意思去做。给您解释一下。”

“请您说下去。”我惊奇地怔住了。

“比如,妈妈对我说:‘你去套套你哥哥的话,看看他这头小驴都干了什么。’我就试着去查找哥哥的心,结果在家里搅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更不要提一天人家叫我去缠住某人,我竟把那人搞得心烦意乱了。最后,我还能说什么呢?我的病给父母找了许多麻烦。于是他们就开始虐待我,骂我,惩罚我。为此,我小时候就从家里逃了出来,在外边流浪了很多年。我是那样的孤独,没有哪个人能理解我……”

她的自述颇带有书面语言的特点。正当我对这个人的兴趣正浓,急切盼望听到下文时,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位警察,他很客气地对这个女人说:“您跟我来一下。”

我竭力抗议,但得到的只是严厉的劝告:“您不要多管闲事!”

没办法,我只好夹起小狗回家了。我向妻子十分愤慨地讲述了我的遭遇。

“你知道吗?”我像野兽似的吼叫,“那个警察掠夺了我的人物!正当她要给我谈些最能征服人心的问题时,却被那混账警察给掠走了。我要控告他!”

电话铃响了。我妻子接了电话。她听了一会儿,把电话挂了,然后用这样一句不能令人相信的话扑灭了我的激情:“傻瓜,快去警察局取你的钱包! ”

(选自2012年4月版《外国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我”个人简单认为,作家创作时产生的灵感、写故事所用的素材和塑造的人物形象,主要来源于生活。

B.“我”对那个中年妇女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的原因是,闲谈中涉及了十分广泛的问题,如气候、土豆、足球比赛、动物等。

C.文中的中年妇女说自己曾经有个幸福的童年,因为父母很爱她;当她长大成人,并且有病了,她就失去父母的爱了。

D.警察听到那妇女的话颇带有书面语言的特点,识出了她的破绽,认为她的言行不符合其身份,便把她带到了警察局。

E.作品的结尾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那个妇女含糊其辞地说起她的“病”,已为结局埋下了伏笔。

2.文中三次写到“狗”,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的“我”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题目是“人物”,但写的却是关于“我”被偷的故事,如果以“被偷”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你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