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零的故事 董桥 李丽珊滑浪风帆夺金牌,为香港在奥运会上...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零的故事

董桥

李丽珊滑浪风帆夺金牌,为香港在奥运会上创出“零的突破”。没有“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等所有数字都没有意思了。“零”这个数目字据说真的是印度人发明的。剑桥大学数学大师G.H.Hardy有一次到印度去领一个大奖,发表演说。他上台第一句话说:“印度对人类的贡献是零。”全场鸦雀无声愣了三秒钟,然后哄堂大笑。

创造 “零的突破”固然艰难;人生从“有”而求“无”求“零”,似乎更不容易。二十年代有个美国作家Harry Crosby是富家子弟,去世的前一年带着妻子到埃及去旅行,偶然碰到一位智者。智者对他说:我以自己用不着的东西去衡量我的财富。”此话蕴藏无穷哲理,Crosby觉得是晨钟暮鼓。他于是决定重新衡量他的身外物,他要把他读过的藏书处理掉:从上万册减为一千册,再减为一百册、十册,最后只留一册。他开始送书给人家。他碰到一个陌生人,一眼觉得好感,马上把手头所有波特莱尔的初版书都送给这个人了。他还挑了一批珍本善本书,标上最低廉的价钱,偷偷一本一本掺进塞因河畔旧书摊上的廉价旧书堆里。

李丽珊当然经历过无数次的“零”的挫折。她告诉《明报》记者说,刚学滑浪风帆的时候技术不好,有一次出海训练天气转坏,风雨雷电交加,身边没有人,叫救命也没有用。这时,她突然看到舅父的身影,不是来救她,而是要她自己摇回岸边去。她于是一边哭一边摇,摇到筋疲力尽的时候才看到海岸。她今天回忆这一段往事,自然觉得格外有意义。她已经乘长风破开“零”的局限,她今后要记得的是当年独自摇回“零”的岸边的情景。

1.本文开头讲数学大师的轶事有什么作用?(4分)

2.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5分)

3.概括本文中“零”的意义。(6分)

 

1.交待了数字“零”的由来;(1分)说明了“零”的意义,(1分)验证李丽珊“零的突破”之艰难;(1分)增添了文章的趣味。(1分) 2.世俗眼光中的财富大部分是自己用不着的身外物,(2分)真正的财富是内心和精神世界的东西,(2分)占有的身外物越多,精神财富越匮乏。(1分) 3.“零”是其它意义依榜的基础;(2分)“零的突破”意义重大且艰难;(2分)人生从“有”而求“无”求“零”,是更高的境界。(2分) 【解析】 1.讲数学大师的轶事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答题。 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抓住“用不着的东西”“衡量”理解。 3.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零”是其它意义依榜的基础,人生从“有”而求“无”求“零”,是更高的境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答题(10分)

1.《雷雨》中的主要人物都做尽各种各样的挣扎,希望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请举出三个这样的例子。(5分)

2. 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如《药》里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等茶客,《阿Q正传》里“未庄的闲人们”。说说你对“帮闲”的理解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5分)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时看到王夫人正房中的靠背、引枕、坐褥等均是“半旧”的,这“半旧”表明贾家的荣华富贵由来已久。

B.“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对母亲在厄运面前表现出的屈从加以揶揄,涵盖了女性在命运面前常常表现出的脆弱的性格弱点,这成为不少世人对女性的共性认识。

C.《三国演义》里有个著名的章节“单刀赴会”,写东吴屡次讨要荆州未果,遂采用周瑜之计,设下鸿门宴,埋伏好刀斧手邀关羽来赴宴。关羽单刀赴会,最终安全脱身。

D.《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小说。小说描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图画,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同时也批判了当地民俗的落后、愚昧。

E.《女神》是反映“五四”精神的一部新诗集,以《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最有代表性。《凤凰涅槃》以凤凰经大火而新生的壮美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光明与理想的向往。 

 

查看答案

使 寿 。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1.用斜线“∕”给下列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2.所谓“李陵之祸”是指什么?(2分)

3.司马迁认为李陵“能得人之死力”的原因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

大千世界,异彩纷呈。平凡的人和事,自有其独特的美。请以“平凡之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艺术三昧

丰子恺

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各笔划,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并不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非此反不美了。

原来艺术品的这幅字,不是笔笔、字字、行行的集合,而是一个融合不可分解的全体。各笔各字各行,对于全体都是有机的,即为全体的一员。字的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或肥或瘦,或浓或淡,或刚或柔,都是全体构成上的必要,决不是偶然的。所以单看一笔、一字或一行,自然不行。这是伟大的艺术的特点。在绘画也是如此。中国画论中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这个意思。西洋印象画派的持论:“以前的西洋画都只是集许多幅小画而成一幅大画,毫无生气。艺术的绘画,非画面浑然融合不可。”在这点上想来,印象派的创生确是西洋绘画的进步。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的三昧境。在一点里可以窥见全体,而在全体中只见一个个体。这道理看似矛盾又玄妙,其实是艺术的一般的特色,美学上的所谓“多样的统一”,很可明了地解释。其意义:譬如有三只苹果,水果摊上的人把它们规则地并列起来,就是“统一”。只有统一是板滞的,是死的。小孩子把它们触乱,东西滚开,就是“多样”。只有多样是散漫的,是乱的。最后来了一个画家,要照着它们写生,给它们安排成一个可以入画的美的位置——两个靠拢在后方一边,余一个稍离开在前方,——望去恰好的时候,就是所谓“多样的统一”,是美的。

要统一,又要多样;要规则,又要不规则;要不规则的规则,规则的不规则;要一中有多,多中有一。这是艺术的三昧境!

宇宙是一大艺术。人何以只知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何以不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如果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必可发现更大的三昧境。宇宙是一个浑然融合的全体,万象都是这全体的多样而统一的诸相。在万象的一点中,必可窥见宇宙的全体;而森罗的万象,只是一个个体。勃雷克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就是当作一大艺术而看宇宙的吧!艺术的字画中,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一笔。即宇宙间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倘不为全体,各个体尽是虚幻而无意义了。那么这个“我”怎样呢?自然不是独立存在的小我,应该融入于宇宙全体的大我中,以造成这一大艺术。

(选自《丰子恺散文选》,有删节)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2.结合摆放苹果的事例,说说在审美过程中应该怎样处理“多样”和“统一”的矛盾。(8分)

3.丰子恺在文章结尾提出的“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包含哪些深意?(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