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再谈面子 艾思奇 既会讲面子,必然也会丢脸。猴子戴上...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再谈面子

艾思奇

既会讲面子,必然也会丢脸。猴子戴上了花花绿绿的面具,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耍戏,的确是得意非凡。一旦戏毕了,锣鼓声停止了,就仍旧要露出一副毛脸来。这可以叫做五分钟的英雄美人,一辈子的禽兽。

表里不一致的把戏,在观众面前,迟早总要被揭穿。不是货真价实的英雄美人,不能对人民永远遮住那凶恶、丑陋、其实也很寒伧的面孔。希特勒曾挂过一块英雄脸,说要为欧洲,以至于为人类防止什么什么主义的灾害,现在丢脸了,谁都看见原来他自己才是专门制造灾害的恶魔。其下场也很凄惨,竟至消息不明。清朝的慈禧太后,专制主义的老妖精,曾戴上了美人脸来欺骗人民,说就要实行宪政,开放民主了,但人民都知道那是装门面的假招牌,所以不久之后,就来了辛亥革命,让她连她的面具一同完蛋!

人民欢迎的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说起来也不神秘,就是能忠实地为人民谋利益,于是自然而然地有人民拥护。劳动英雄之被称为英雄,是因为他们的努力不但发展了自己,也对周围的群众有了很大的好处。这些好处都深深刻记在群众的心中,化为高度爱戴的热忱,劳动英雄的威信,就是建立在这种真挚的群众感情之上的。这比钢铁坚固百倍,永远不会垮台。这样来说,为寡头财政资本和贵族地主耍戏的猴子英雄如希特勒之类,在劳动英雄面前,就会显得渺小极了,小到简直不能相比!

要辨别英雄美人的真和假,最好的方法,就是打一盆水来,看他肯不肯“洗脸”。挂上去的英雄脸壳和涂脂抹粉的美,越洗必然越丑陋不堪,如果是冒牌货,你立刻就可以欣赏到他那一副恐水病”的神情。就为着这原因,专制独裁者才要仇视言论自由。真正的英雄美人,脸上的光彩,全是本来健康血液的表现,不同于只有外表的泥菩萨,一洗之后,恰恰可以把污浊的空气中所染上来的某些尘土涤净,光彩就会更焕发起来。因此,真正的人民英雄,应不怕“天天洗脸”,不怕被指出缺点,不怕自我批评。目前参议会和劳动英雄会上之所以能展开批评讨论,就因为来参加的是真正的人民代表和人民英雄。对于他们,既没有装上去的面子,也就没有丢脸的问题。

怕批评,怕丢脸,喜欢把缺点当宝贝一样深藏起来的人,在我们中间,也还不是没有。谁有这样的情形,谁就需要警惕一下:因为有了这样的毛病,虽然并不表示就是猴子,但也可能是进化不够,在身上遗留了某些猴性。不除掉这样的猴性残遗,就难于保持我们血液完全健康,难于发扬我们脸上真正的光彩。

(选自1944年12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有删节)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2.画线句子中的“猴子英雄”指什么样的人?“某些猴性”的含义是什么?(6分)

3.第4段中画线内容在论述上有什么特点?(6分)

 

1.首先,从“讲面子”与“丢脸”的关系入手,论述表里不一的把戏终会被揭穿的道理;继而,赞美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劳动英雄;接着,以洗脸为喻提出辨别真假英雄美人的最好方法;最后,联系实际,指出清除猴性的重要性。 2.(1)指戴着假面具欺骗人民,最终仍现出禽兽本相,下场凄惨的专制独裁者(2)有些人深藏自己的缺点;怕批评,怕丢脸。 3.(1)运用对比和比喻手法;(2)形象地阐明了对待批评应持有的正确态度;(3)分析有深度,极富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解析】 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6分。第一层2分,第二、三两层各1分,第四层2分。 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6分。第(1)问4分,三个修饰语一个1分,中心词“专制独裁者”1分。第(2)问2分,一层1分。 3.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6分。每层2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野  店  臧克家

虽然说是野店,它所依傍的却是大道。

几间茅草小屋,炕占去了每间的大半,留下火镰宽的一点空隙好预备你上下。这儿是大同世界,不问山南的海北的都挤在一堆,各人向着同伴谈论着,说笑着。没有“莫谈国事”的禁条贴在头上,他们可以随便放浪地吐泄,东家的鸡西邻的狗是要谈的,日本鬼子也是一个题目,因为他们中间就有许多是从东三省被迫回来的,一个小被卷是财产的全部。

晚上,任你一落太阳就躺下,敢保你不会一沾席就如愿的变成一块泥。夏天的蚊子、臭虫,冬天的虱子和跳蚤最喜欢和客人开玩笑,哼哼着叫你清醒的享受一个客夜,身上留点伤痕做一个追忆的记号。还有马棚的牲口也怕主人误了行程,半夜里叫一阵,用蹄子打地咚咚的一阵。当睡梦将要占有了你的临明的那一刻,店门唿隆一声。接着小伙计的脚步动静了,一睁眼,微白的曙色使你再也朦胧不得了。套上车子,披一身星光,冒着晨风,朝曦把人引上了征途。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回头望望这一副大红门联,意味够多长呢。

门口一个破席凉棚撑着夏天的太阳,为着什么东西奔跑的行人走在这串着天涯和故乡的热土的道,望着这凉棚像沙漠中的人望见了绿洲。三步并成一步赶上来,卸下身上的负担,扪下沾着汗水的檐溜般的布眼罩,坐在一条长凳上用草帽或是手巾扇风。几碗半冷的残色的茶水浇下去,汗马上从身上涌出来,各人身上背着一身花疏的阴凉。设若有一个像蒲留仙一样的人物,夹在这杂色的队伍里,每个人你借给他一把蕉叶,那么一部聊斋会很快地集起来。

这些人,在这儿留一个脚印,便飞鸿似的去了,没有留恋,没有感伤,在未来的时候,他们也没想到会在这儿挂这一翅膀。水不是白喝,临走总得留下几个钱,百儿八十是他,三百二百也是他,主人不会嫌太少,伙计也不会说一声谢谢。但当你起身以后,再来!”这一句淡淡的话,每回是不会忽疏的。

野店的常主顾是车伙子。他们到远一点的地方去运货贩卖,去的时候带着本乡的土产。这些车子往往成群成帮,队伍展得老长,道上的一帆尘土是他们的旗号。一走近了店口,把车子一插,用披布擦去了脸上的汗,弓弓着腰很自然的踏入了店门。因为太熟照例有称号,姓王的是王大哥,姓李的是李二哥。小伙计牵牲口倒水忙乱一气,住一会,叫一袋旱烟把粗气压下,饭上来了。半斤一张的大饼,包着大块肥肉的包子,再要几头大蒜,一块还没腌变色的老白菜帮子。吃起来有点可怕。不,不能说吃,应是说吞。看那个劲,饼如果是铁的,肚子一定变成熔炉。饭后为了消暑,走到水瓮边去,捧着大瓢的生水往下灌,声音咚咚的可以听好几步远。“掌柜的算账!”这是一闭眼的午睡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外边算盘珠一阵响,几吊几百几十几,小伙计一口喊出来,接着是查铜子的声音。一巴掌钱接到手里,含着笑走到财神位前,不远不近向大粗竹筒内一掷,哗……啦啦……果真是钱龙汇海了。

这些老主顾来到店里若是逢着佳节,——端阳,中秋,元宵,不用开口,半壶白干,四样小菜碟便送到眼前了。喝了不够,还可以再开一回口。不打钱,这算主人的一点小意思,不要看这是小节,主人的大量与吝啬往往作为客人去留的关键。谁不愿用百年不遇的一壶酒去做招徕的幌子?

秋天,连线的阴雨把一个远道的客人困在野店里,白天黑夜分不开界限。闷闷的用睡眠用烟缕打发日子。风挟着雨丝打进纸窗来,卧着,从眼缝里闪进来一片阴暗,粗人就算是不善于愁,一只孤鸿也难免于凄凉。等着,胸中灼火的等着,等到雨丝一断,他是第一个把脚印印在泥上的人。

时间把什么都变了。有了汽车转眼可以百里,“夕阳古道瘦马”的趣味算完了。野店是诗意的,然而今日的野店成了时代头顶残留的一条辫子了。

1.第四小节点出野店的一副对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4分)

2.结合语言风格,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丰富内涵。(5分)

3.作者称野店的客人,有时是“你”,有时又是“他”、“他们”,这样的人称变化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4.请结合野店诗意的表现,探究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晒/一十寒人/风尘障/气凝神

B.心/压大戏车/敷衍秀/语箴言

C.闪/流金石佳/混是非熟/万马齐

D.误/春风龉/踽独行斑/ 饮止渴

 

查看答案

作文(70分)

在必修三教材中,我们认识了许多具有人性之美的人:肖邦的美在故园之思,屈原的美在爱国之情,十二月党人之美在于对自由的向往,颜佩韦等五人之美在于对正义的追求,老王之美在于质朴,格斯拉之美在于执着……

其实,在普通人身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人性之美在闪光。请以“人性之美”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面整洁。

 

查看答案

文学作品阅读(16分)

王安忆的世俗与清雅

舒晋瑜

  若用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原理来诠释,那么王安忆因其书写,可以说是上海某种不可替代的标志性符号:上海的世俗生活在她的笔下,被演绎出活色生香。

  上海给王安忆提供了基本的写作素材,“人自然要在某一个地方生活,上海恰恰是我生活的地方。我个人觉得我的写作同上海这座城市有着很辩证的关系。”《长恨歌》描写上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沪上名媛王琦瑶的人生;《富萍》关注的是六七十年代上海的市民生活;《新加坡人》写的是当下的上海新贵;到了新作《天香》,她从明嘉靖三十八年一直写到明朝灭亡,所写虽始自大家族,最后仍回归市井。

  她把日常生活的精致繁杂表现到精妙,上海的气息由弄堂、流言,甚至由某个女人婀娜的步态弥漫开来。在王安忆看来,这沪上的清雅就杂在这俗世里面,沸反盈天。而她的文字则在经历了华丽堆砌的繁复之后,亦回到这清雅的平白简洁,就像冯梦龙编辑整理的《挂枝儿》。

  虽然写的是这琐细的市井生活,王安忆的笔下却时常透出她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关怀与思考。在《遍地枭雄》中,书中人物目睹各地的变化,强势发展的痕迹仿佛在地上凿出一个个窟窿,满目疮痍。在小说集《乌托邦诗篇》中,王安忆写道,“我晓得这世界无论变到哪里去,人心总是古典的。” 她担心城市变化太急剧,担心人们对物质的抵抗力越来越弱。

  而她,就距离这喧嚣与繁华咫尺之遥,安守宁静寂寞。她一向觉得写作是诉诸内心的,也不喜欢和人打交道,曾经挂职到上海南市区文化局任局长助理,却只待了两个半天。在上海,她大概是最晚装电话的作家,从不上网。到现在,她仍然用笔写作,产量不是很高,对自己的要求也不是很多——每天只写一点儿。王安忆说,她特别想写一部关于养蚕的小说。下乡时在安徽农村看到养蚕的情景,至今留在她记忆的深处。这或者也可被视作王安忆的创作写照:不管外界如何喧嚣,始终严丝合缝地裹住自己,最终破茧而出。

 她本来也不怎么喜欢太多的人关注自己,最理想的状态便是“让我一个人静下心来慢慢写。”她曾经用“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原始部落”形容自己缓慢的写作。恰如《天香》绵长遥远的由来,自有一种秩序隐藏在时间深处,想快也快不了。还是在很多年前,王安忆心生好奇地想去了解自己居住的这座城市。于是,她跑到图书馆和藏书楼里翻检。她何尝不知网络检索的快捷?只是在她看来,到故纸堆里翻检固然缓慢,但这自会生出一种经历。

  慢的写作追求与生活节奏,让王安忆的日子生出些许诗意。即使是到安徽农村插队时,在给母亲茹志鹃的信中,王安忆写到当时孤独无助又艰难的生活也是如此动人:“别人家屋梁上来了燕子,但我家的却没有来。”

  很多知名且成熟的作家,愿意划清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线。若以此区分,毫无疑问,王安忆要归到前者。可是她向来不排斥对畅销书优秀元素的吸纳,尤其喜欢推理小说。“生活的逻辑是很强大严密的,你必须掌握了逻辑才可能表现生活。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你要不断问自己,这是很严格的事情,这就是小说的想象力,推到多远就看你的想象力的能量。”过去,她曾经诚实地表示自己是“比较笨的写作者”,如果完全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没有经验过的事情,她很难去想象。即使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恨歌》,她最不满意的也是完全凭借想象的第一卷。可是到了纯粹信赖想象的《天香》里,她却渐入佳境,左右逢源。

  每次见到王安忆,总见她头发挽在脑后,清清爽爽,说话简洁,语速很快,举手投足都是高雅的气质。看起来不苟言笑的她,似乎不太容易亲近。而这在外人看来的疏离与冷静,掩盖了她丰富热忱的内心。在熟悉她的人眼中,王安忆是个坦率真实又细腻体贴的女人:她织好送给史铁生的毛衣,史铁生去世后,被妻子陈希米珍存着;她给病中的陈星儿送去自己熬的鱼片粥;陈世旭要买藤椅,她跑到家具店亲手一笔笔画下(不允许拍照 )寄给他……30年前,她在中央文学讲习所(现鲁迅文学院)学习,遇到不会写的字便转过身问:“陈世旭,‘兔zǎi子’的‘zǎi’怎么写?”越过几排桌椅,远处的莫伸插嘴道:“安忆也要用这样粗鲁的字吗?”

她让我想起她的《长恨歌》,“上海的弄堂总有着一股小女儿情态……这情态是有一些优美的,它不那么高不可攀,而是平易近人,可亲可爱的。”

1.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说王安忆是“上海某种不可替代的标志性符号”?(3分)

2. 王安忆的“清雅”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根据文章筛选信息。(6分)

3.“别人家屋梁上来了燕子,但我家的却没有来”一句有何动人之处?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4.王安忆女士从不上网,用笔写作,在当下显得有些不合潮流,请你以其读者的身份写一段话,劝说其接受电脑,要求语言得体,字数50-80字(含标点)。(4分)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填空(10分)

1.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则尽其天年,                    ,安能屈豪杰之流,                  ,发其志士之悲哉?

2.                        ,恐美人之迟暮。                        ,何不改此度?                                                

3.                        ,哀民生之多艰。

4.                        ,吾将上下而求索。

5.有善始者实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