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勔,苏州人。父冲,狡狯有智数。始,蔡京居钱塘,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勔,苏州人。父冲,狡狯有智数。始,蔡京居钱塘,过苏,欲建僧寺阁,会费巨万,僧言必欲集此缘,非朱冲不可。京以属郡守,郡守呼冲见京,京语故,冲愿独任。居数日,请京诣寺度地,至则大木数千章积庭下,京大惊,阴器其能。明年召还,挟勔与俱,以其父子姓名属童贯窜置军籍中,皆得官。徽宗颇垂意花石,京讽勔语其父,密取浙中珍异以进。帝嘉之。后岁岁增加,至政和中始极盛,舳舻相衔于淮、汴,号“花石纲”,置应奉局于苏,指取内帑如囊中物,每取以数十百万计。延福宫成,奇卉异植充牣其中。勔擢至防御使,东南部刺史、郡守多出其门。所贡物,豪夺渔取于民,毛发不少偿。士民家一石一木稍堪玩,即领健卒直入其家,用黄封表识,未即取,使护视之。微不谨,即被以大不恭罪。及发行,必彻屋抉墙以出。人不幸有一物小异,共指为不祥,唯恐芟夷之不速。民预是役者,中家悉破产,或鬻子女以供其须。尝得太湖石,高四丈,载以巨舰,役夫数千人,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者。既至,赐名“神运昭功石”。截诸道粮饷纲,旁罗商船,揭所贡暴其上,篙工、柁师倚势贪横,陵轹州县,道路相视以目。京始患之,从容言于帝,愿抑其太甚者。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听勔与蔡攸等六人入贡,余进奉悉罢。自是勔小戢。既而勔甚。所居直苏市中孙老桥,忽称诏,凡桥东西四至壤地室庐悉买赐予己,合数百家,期五日尽徙,郡吏逼逐,民嗟哭于路。遂建神霄殿,奉青华帝君像其中,监司、都邑吏朔望皆拜庭下。主赵霖建三十六浦闸,兴必不可成之功,天方大寒,役死者相枕藉。霖志在媚勔,益加苛虐,吴、越不胜其苦。徽州卢宗原竭库钱遗之,引为发运使,公肆掊克。勔又托挽舟募兵数千人,拥以自卫。子汝贤等召呼乡州官寮,颐指目摄,皆奔走听命,流毒州郡者二十年。方腊起,以诛勔为名。童贯出师,承上旨尽罢去花木进奉,帝又黜勔父子弟侄在职者,民大悦。靖康之难,欲为自全计,仓卒拥上皇南巡,且欲邀至其第。钦宗用御史言,放归田里,凡由勔得官者皆罢。籍其赀财,田至三十万亩。言者不已,羁之衡州,徙韶州、循州,遣使即所至斩之。

(选自《宋史·朱勔传》,有删节)

【注】①内帑(tǎng):府库的钱财。②戢:止息,收敛。③掊克:聚敛,搜刮民财。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   (   )

A.郡守呼冲见京,京语故:原因。

B.京大惊,阴其能器:看重。

C.为发运使,公肆掊克引:招来。

D.其赀财,田至三十万亩籍:查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朱勔恃宠横暴的一组是(3分)    (   )

①指取内帑如囊中物,每取以数十百万计   ②豪夺渔取于民,毛发不少偿

③中家悉破产,或鬻子女以供其须         ④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者

⑤合数百家,期五日尽徙                 ⑥召呼乡州官寮,颐指目摄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朱勔的父亲狡狯有谋略。在蔡京想建造僧寺阁时,独自承担了筹备任务,在很短时间内

筹到了几千根巨木;借此机缘,其父子都获得了官职。

B.徽宗极爱奇花异石,做出了不少扰民乱政的事。他大力征收“花石”;他宠幸朱勔,导致

东南郡县大小官吏多出朱门,这些官吏致使众多百姓倾家荡产。

C.朱勔祸国殃民,害人害己。他肆意征用粮纲船只,托皇命强取苏市孙老桥附近土地房宅,

借口挽舟拥兵自卫;靖康之难时,他被钦宗流放并最终被诛杀。

D.朱勔的属下及家人倚势贪横。赵霖为政苛酷暴虐,导致百姓惨死;卢宗原公然搜刮民财;

朱汝贤等人召唤乡州官僚,颐指气使,祸害当地百姓达二十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微不谨,即被以大不恭罪。及发行,必彻屋抉墙以出。(5分)

(2)京始患之,从容言于帝,愿抑其太甚者。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5分)

 

1.C 2.A 3.B 4.(1)稍微有些疏忽,就蒙受大不敬之罪。等到启程时,必定毁坏房舍、拆断屋墙,把上贡之物弄出来。 (2)蔡京这才有些担心,趁闲暇跟徽宗谈起此事,希望对太过分的行为进行抑制。徽宗也对“花石纲”困扰百姓感到担忧,于是下令禁止占用粮纲船。 注意:1.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2.“大意”通顺即可,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解析】 1.引:引荐,举荐。 2.③是百姓的遭遇。⑥是他儿子的行为。 3.错在范围扩大。出自朱门的官吏多是郡守、刺史。 4.(1)译出大意给2分;“谨、被、发行”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共5分。(2)译出大意给2分;“患、愿、病”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共5分。 朱勔,苏州人。父朱冲,为人狡猾机诈,做事有办法。当初,蔡京居住钱塘,从苏州经过,想为佛寺建造楼阁,需花费巨资。和尚说如果一定要集上这笔巨款(使这件事成功),非找朱冲不可。蔡京把此事托付给苏州郡守,郡守叫来朱冲面见蔡京,蔡京对他讲了事情的原由,朱冲愿意独自担当这件事。过了几天,朱冲请蔡京到寺中视察阁址,到了以后,蔡京看见几千根巨木已经堆放在庭下,蔡京非常吃惊,暗中对朱冲的本事十分看重。第二年,蔡京被朝廷召还,带上朱勔一起进京,把他父子的姓名嘱咐童贯,塞入军籍,他们都得了官职。徽宗十分喜爱奇花异石,蔡京委婉地让朱勔传话给他父亲,秘密搜罗浙中珍奇之物进献。徽宗赞赏这件事。以后年年增加。到政和年间,此风才开始盛行,运送奇花异石的船只在淮河、汴河上首尾相接,号称“花石纲”,在苏州设立应奉局,挪用官方仓库的钱财犹如囊中取物,每次挪用的数目都达到几十万、几百万。延福宫建成后,奇花异木充斥其间。朱勔被提升为防御使,东南一带的刺史和郡守多出自他的门下。所贡物品,无不强横地从百姓那里侵占夺取,连一根毛发也不偿付。平民家里如果有一石一木稍微值得玩赏,就带着健壮的兵卒闯进他家里,用黄色的封条做上标记,不立即拿走,而是让这家主人好好看护,稍微有些疏忽,就蒙受大不敬之罪。等到启程时,必定毁坏房舍、拆断屋墙,把上贡之物弄出来。人如果不幸有一样比较奇异的东西,大家都会说是不祥之物,只恐毁掉得不快。百姓参与这件事的,中等水平的人家全都破产,有的甚至出卖子女来供应官府的索求。曾经弄到一块“太湖石”,高达四丈,用巨大的船只装载,服役者达几千人,所经州县,有时要拆水门、毁桥梁、挖城墙才能通过。运到京城后,徽宗为这块巨石赐名叫“神运昭功石”。沿途拦截各路运往京城的粮饷纲,搜罗各类商船,把上贡的物品拿出来摆在这些船上,令其载运,撑船和把舵的人也依仗威势,贪婪横行,侵凌州县吏民,道路上的人们以目相视,一句话也不敢多说。蔡京这才有些担心,趁闲暇跟徽宗谈起此事,希望对太过分的行为进行抑制。徽宗也对“花石纲”困扰百姓感到担忧,于是下令禁止占用粮纲船。只允许朱勔、蔡攸等六人进贡“花石纲”,其它进奉一律停止。自此以后,朱勔稍有收敛。不久,朱勔更变本加厉地肆意妄为。朱勔住的地方正对着苏州城内的孙老桥,他忽然假称圣旨,凡是桥东西四周的土地房屋都要买下来作为朝廷对他的赏赐,共几百户人家,朱勔限他们在五天内全部搬走,郡中官吏催逼驱赶,居民们一路上悲叹哭号。朱勔就建造神霄殿,里面供上青华帝君的神像,监司、大邑的官员每逢月初和月半都要到殿庭下跪拜。当地长官赵霖修建三十六个水闸,兴造不可能成功的东西,正逢天气极为寒冷,服役而死的人堆积重叠在一起。赵霖一心一意要讨好朱勔,为政更加苛酷暴虐,吴、越百姓不胜其苦。徽州长官卢宗原用尽官府钱财贿赂朱勔,朱勔提拔他做了发运使,公然大肆搜刮百姓。又借口拉船召募了几千名士兵,占有他们,用以护卫自己。朱勔的儿子朱汝贤等人召唤州县官僚,颐指气使,肆无忌惮,而官僚们都奔走听命,为害州郡长达二十年。方腊造反,以诛杀朱勔为旗号。童贯出兵讨伐,奉徽宗旨意彻底罢除进献奇花异石,徽宗又贬黜了朱勔父子弟侄中当官的人,老百姓十分高兴。靖康之难,朱勔企图保全自己,仓卒之间拥扶上皇(徽宗)向南逃窜,而且想把上皇邀请到自己家里。钦宗采纳了御史的意见,将朱勔罢除官职,放归老家,凡是通过朱勔而获得官位的人统统罢免。查抄没收他的财产,田产达到三十万亩。台谏官仍不罢休,朝廷又将朱勔关押到衡州,移至韶州、循州,派人到朱勔流放的地方将他斩首处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

沈祖炜

强化历史记忆、重视历史记载、尊重历史事实,乃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现代科学主义的张扬,强化了科技的能量,却在无形之中弱化了人文精神的追求。对某些城市来说,相应的后果还在于城市精神的流逝。有时,根据某种需要,随心所欲地解释历史的事情也比比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承载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的人,特别是一代又一代的老年人受到了忽视甚至遭到无情打击。如此这样,难道还有敬老崇文可言吗?

敬老崇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老者往往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不尊重老人的社会一定很肤浅、很冷漠。所以,我们说的“敬老”,是同尊重历史、尊重传统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说的“崇文”,不仅仅是崇尚文史,而且是崇尚广义上的人文。中华民族一向把黄帝尊为人文始祖,把文明传播的边界列为夷夏之辨的标尺。生生不息的民族传统从来都是强调人文精神的,而人文精神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儒家所谓的“仁者爱人”,说到底也是这个意思。

近代文明史说明,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人的创造力的解放。在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所激发的人文精神,曾经大大地解放了人的创造力。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太平盛世,也就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期,都同文化发展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唐朝的开元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清代的康熙乾隆时期,都是如此。即使在所谓乱世,如春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繁荣同样催生了社会的大变革。社会进步需要文治武功,当今中国的和平发展要求强盛的国力,包括经济、军事实力等等,同样需要文化发展所体现的软实力。在此重要的历史关头,历史记忆将唤起民族的文化认同,一座城市所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激发出这个城市的创造力。凡此种种,都会转化为人民大众的人文精神,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中国人历来推崇“读书明理”、“通情达理”。对这个“理”的领会和践行,就是“明理”和“达理”,常常同强化历史记忆和弘扬城市精神相一致。从历史记忆中汲取智慧,叫做以史为鉴;从城市精神获得激励,叫做增强软实力。从中我们可以悟出许多道理,也会变得更加理性。唯有理性,才能体现道理、伦理。这样的道理和伦理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温家宝总理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面向未来。只有加强文史研究、保存历史记忆、洞悉历史规律,才能鉴史知今、熔铸古今,开辟新的未来。”我们宣传敬老崇文的理念,就是要更好地传承文明,续写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选自2011年10月13日《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敬老崇文的说法,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敬老崇文就是要尊重老者和崇尚广义上的人文,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

B.民族传统中敬老崇文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

C.“崇文”主要还是指一种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与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关系

不大。

D.“敬老”主要因为老者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因此它又同尊重历史和传统联系在

一起。

2.依据文中内容,对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敬老崇文能够使一座城市的创造力激发出特有的城市精神,进而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B.敬老崇文是一个社会传承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不断走向更加文明的标志。

C.中国历史上,由于重视了敬老崇文才使得文化获得大发展,进而出现了所谓的太平盛世。

D.敬老崇文的目的是为了发挥老者的智慧和经验,特别是在文明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一座城市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转化为大众的人文精神,从而推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B.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近代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进步。

C.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弱化了人文精神,这种现象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事情。

D.人文精神范畴中的道理和伦理是我们这个社会新时期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古代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一次,他率军对敌,但双方兵力悬殊,他的全部人马只及对方十分之一,因此众将士有点信心不足。这位将军就到一座庙里求神问卜,然后,他取出一枚铜钱,当着众将士说:“胜负在天,就让神灵决定我们的命运吧!如果铜钱落地后正面朝上,神将保佑我们战无不胜;如果正面朝下,是神让我们失败,我们只有听天由命。”说着,将军轻轻向上一抛,铜钱落地,正面朝上,顿时全军欣然。接着将军又抛了一次,还是正面向上。这样,将士们欢腾雀跃,士气大振,终于获得全胜。凯旋后,将士们纷纷提出要感谢神灵的保佑。这时,将军才拿出铜钱让大家看,原来,这枚铜钱的两面都是正面。众位将士这才恍然大悟,保佑他们获胜的不是神灵,而是自己。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悟或看法?请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在横线②③处补写句子,要求修辞、句式与①句相同,语意和谐。(6分)

雷锋精神是什么?

①是一股清泉,哪怕是只滋润了一寸土地!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清明被列入法定假日,使得清明旅游大幅升温,以亲情为主题的短线旅游受到市民的青睐,

有很多市民选择了全家出动的“近郊游”尤其火爆。

B.福建土楼具有防匪防盗、防震防潮、冬暖夏凉、生活方便,虽经百年风雨或战争硝烟,至

今仍巍然屹立,享有“东方古城堡”之美誉。

C.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

这份情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强盛所依。

D.近几年,草根群体中崛起了一股平凡却又强大的道德力量,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不仅树立了正气,凝聚了人心,而且感动着每一个善良的人。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在以“高中阶段要不要文理分科”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反双方的表现可谓半斤八两,势

均力敌,所以格外精彩。

B.这部号称投资上亿的影片,尽管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都很难让人满意,但瑕不掩瑜,它

的布景和服装仍深受观众好评。

C.近年来涌现的不少国产翻拍剧毫无创新,乏善可陈,而且“有的剧情脑残、台词穿越,有

的场景嫁接、造型狗血”。

D.王力宏自幼学习音乐,朝歌夜弦,反复揣摩,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基础,可以说是“十八般

乐器”样样精通,因而在演艺圈占有一席之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