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共16分。 看望 [德国]海?格兰特 上午最后一节...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共16分。

看望

[德国]海?格兰特

上午最后一节课刚开始,有人从外头喊:“培德?莱默斯,你妈妈来看你来了!收拾一下东西,今天别上课了。”

妈妈来了!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

她在接待室里,坐在最前排的一把椅子上。满脸皱纹、瘦瘦小小的妈妈穿着一件旧式大衣,灰色的头发上是一条黑头巾。身边是那只古老的笨重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现在只有粗壮结实的农民才提着它出门。

“培德,儿子!”他感觉到了妈妈长了茧子的手握住了自己的手,闻到了她那只有过节才穿的衣服上的樟脑丸味儿。他的心在感动和压抑之间犹豫。为什么她偏要在今天,在上课的日子里来!在这儿,大家都会看见她!那些有钱的、傲慢的男孩子们,他们的父母,都是开着小汽车到寄宿学校来,把礼物、钱随便那么一撒。

“校长说,你可以带我去看看你的房间,你今天不用上课了。真好,不是吗?”

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他抹了抹潮湿的额头,带着愤愤的果断,抓起那个古老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不装东西就够沉的了。

他快速地几乎是跑着上楼梯,走进那间小小的双人房间。“那就是我的床。那边,靠窗子的,是齐姆森的。他爸爸是工厂主,富得要命,一辆汽车就像我们房间那么大!”

妈妈几乎是虔诚地注视着那张床,她大概在惊讶齐姆森盖的竟然不是金被子吧!然后,她带着幸福的微笑又转向他,并且打开那个方格纹手提包。“我带来了几件新衬衣,培德。是柔软的好料子做的,颜色也是时下流行的。这是一块罂粟蛋糕,你最喜爱吃的,里面放了好多葡萄干呢!现在就吃一小块吧!”

她温存地笑着,愉快地走到他面前。但是,他不耐烦地拒绝了。

“现在不吃,妈妈,就要下课了,一会儿所有的人就都涌到这里来。别让他们看到你。”

“怎么……”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是这样。好吧,那我还是走吧。”

但这时过道里已经有了响声,紧接着齐姆森就走进房间里来了。该死!正好是这个齐姆森!他的友谊对培德来说至关重要。齐姆森有一种苛求的、爱好挑剔的审美观。“这是我妈妈,”培德笨拙地结结巴巴地介绍,“她来给我送换洗衣服和蛋糕。”他感到脑袋在痛。齐姆森说了自己的名字,一面用培德一向羡慕极了的姿势动作优美地鞠着躬,一面彬彬有礼地微笑着。“这真是太好了。家里人来探望永远是最高兴的事。不是吗,莱默斯?”这肯定是一句客套话,培德带着乡下人的猜疑想道。但是妈妈却满面笑容地向齐姆森道谢:“是啊,我给他送新衬衣来了。我们刚刚收完麦子,我来看看他。”

母子俩匆忙地悄悄地下了楼梯。一直到大门口,他才舒了一口气。

到了车站,“你可以坐下一趟火车走,”他没有把握地建议,“也许还能在候车室内喝杯咖啡呢。”

“不了,就这样吧,儿子。我现在知道你过得很好,也不那么想家了,我这就上车。”

他还想说些什么,随便说些什么,但喉咙哽咽,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时列车员关上了门。他从窗口又一次看见她的刻画着艰辛和忧虑的发灰的脸庞。“妈妈!”他喊着,可是火车开动了。

回到房间,他又看见了桌子上那块妈妈摆放的罂粟蛋糕,气味芳香。可是他一点也不饿。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他的咽喉总感觉到异样疼痛。齐姆森进来了,一眼看见还没有动过的蛋糕。

“你究竟为什么那么快让你妈妈走了!”齐姆森严肃地,几乎是阴沉地问,“你呀,要是我有这样一个妈妈就好了!”

培德这才想起,齐姆森的父母已经离婚了。他愣在那里,他知道无可反驳。机灵的齐姆森又带着他惯有的明朗微笑,指着蛋糕:“来来,动手啊,不然要发霉了。”他们一起大嚼蛋糕的时候,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

1.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分别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人物?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6分)

(1)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

(2)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2.小说第三段(“她在接待室里……提着它出门。”)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4分)

3.试探究齐姆森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1.(1)心理描写。表现了培德的紧张不安,怕母亲丢了自己的面子。(2)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母亲为自己来看望儿子,却让他因此而丢面子而窘迫。(答“自己来看望儿子,儿子却因担心丢面子而让她离开这里。母亲有些心凉气恼”也得分。) 2.①暗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使读者知晓培德的母亲来自乡村,生活不宽裕;②突出母亲衣着的土气,为下文写培德的担心做铺垫(伏笔)。(每点2分,共4分) 3.作用:①怕齐姆森瞧不起母亲,培德才要母亲赶紧离开;齐姆森责备自己、跟自己分吃蛋糕,才让培德轻松一些。齐姆森这一形象安排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②作者用齐姆森仁厚来反衬培德的虚荣,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③作者通过两个形象的对比,突出小说的主题:抛弃虚荣,珍惜亲情。 【解析】 1.此处考查描写手法的作用,每点3分,共6分。手法1分,心情2分 2.第三段是对母亲的外貌描写,外貌显示人物的身份,同时与下文写培德的担心有关系。 3.此题可以从三个角度考虑其作用。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其中两点即给满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小题,共12分。

汉代乐府所掌管的诗歌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专门供朝廷祭祀天地、宗庙的所谓“郊庙歌辞”,汉高祖唐山夫人所作的《安世房中歌》和武帝时所作的《郊祀歌十九章》都属于这一类,犹如《诗经》的“颂”。另一类是从各地采集来的“俗曲”,它们是一些流传于民间的无名氏的作品,是西汉乐府诗的精华,因为它们来自民间,所以后世称之为乐府民间歌辞,或乐府民歌。《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著录了西汉乐府歌辞的篇目,其中采自各地的乐府民歌共138篇,这个数目已接近《诗经》的《国风》。《汉书?艺文志》在著录各地“歌诗”的数目时,又有“声曲折”的著录,如在“河南周歌诗七篇”下,又有“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的记载。可见当时采集时是乐曲、歌词并录的,因年代久远,其乐曲已失传,保留下来的就是当时可以合乐歌唱的歌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有人说,汉之“乐府”即相当于周代的《诗经》;反之亦可以说,周代的《诗经》即相当于汉代的“乐府”。

汉乐府民间歌辞,两汉文献中没有记载,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多有散失。搜罗完备的,则是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乐府诗集》中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按照各自音乐的不同,分成12类,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三类中,约60首。再合以《汉书?礼乐志》所载的《安世房中歌》《郊祀歌十九章》,就是现存的两汉乐府的全部了。在写作年代上,《安世房中歌》和《郊祀歌十九章》》最早;鼓吹曲辞中的《铙歌十八曲》是西汉时的作品;相和歌辞中的汉乐府民歌则大部分产生在东汉,是“汉世街陌谣讴”;杂曲歌辞中所录的汉乐府民歌产生最晚,已出现不少文人的五言诗。

汉乐府民歌与基本上是四言体的《诗经》不同,从句式上说,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都有。但重要的是两种,一是杂言,这类作品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自由多样,长短随意,整散不拘,自有一种跌宕起伏的气势,它发展到唐代则形成为自由奔放的“歌行”体。另一种是五言,完整的五言诗在汉乐府民歌中已有相当的数量。五言诗虽比四言只多一个字,但却能够把单音词与双音词有机地搭配起来,扩大了诗歌的容量,增强了表现力,五言诗最终发展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1.作者说汉乐府的“郊庙歌辞”犹如《诗经》的“颂”。对这样类比的用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说明汉乐府的“郊庙歌辞”是专门为皇家服务的庙堂文学。

B.说明汉乐府的“郊庙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和神灵的功德。

C.说明汉乐府的“郊庙歌辞”是有较高艺术水平的文人创作。

D.说明汉乐府的“郊庙歌辞”不能代表乐府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成就。

2.对“歌诗”和“声曲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歌诗”指乐府民歌,“声曲折”指当时流行的乐府音乐。

B.“歌诗”指乐府民歌,“声曲折”指为乐府民歌写的歌词。

C.“歌诗”指乐府民歌的歌词,“声曲折”指乐府民歌的曲谱。

D.“歌诗”指乐府民歌的曲谱,“声曲折”指乐府民歌的歌词。

3..第二段中作者介绍了两汉有代表性的乐府诗产生的时间。“杂曲歌辞中所录汉乐府民歌产生最晚,已出现不少文人的五言诗。”由此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乐府民歌作者由民间诗人为主逐渐发展为专业诗人为主。

B.汉乐府民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对文人创作产生了影响。

C.汉乐府民歌对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D.汉乐府民歌创作纵贯两汉是中国文学史光辉灿烂的一页。

4.对本文有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乐府民间歌辞的内容,《汉书?艺文志》作了收采,两汉其他文献中没有记载。

B.就诗与音乐的关系、诗歌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而言,汉“乐府”相当于周代的《诗经》。

C.汉“乐府”《国风》有138首诗,这个数目与《诗经》中《国风》的数目接近。

D.汉乐府民歌以杂言诗居多,这种杂言诗不讲章法,句式自由随意,气势起伏跌宕。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w.w.w..c.o.m

①我们跟戴黑眼镜的人谈话,总觉得       不住他的用意,仿佛他以假面具相对。

②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向       了的时间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

③德国人养的狗比他们养的孩子还多,脱口而出这句话之后,我深深为自己       而脸红。

A.琢磨消失失言

B.捉摸消逝失言

C.琢磨消逝食言

D.捉摸消失食言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语序是(  )

每当落日黄昏,暮烟疏雨的时候,                                  

①一种松脂燃烧的香味  ②山脚下便笼罩着一片苍茫的烟幕    ③缕缕白色的炊烟   ④弥漫在山野的四周 ⑤ 缭绕在茅舍的烟囱上

A.③⑤②①④

B.③④②①⑤

C.②③⑤①④

D.②①⑤③④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作者没有很好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凭主观想象加了一些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B.煨桑是一种既古老又普遍的藏俗,有着固定的仪式:先把柏树枝和香草堆在山头或河岸的空地上,中间放上糌粑或五谷,然后洒上几滴水,点燃以祭祀神灵。

C.我们平时所用的调味品醋,含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被皮肤吸收后可以改善面部皮肤营养缺乏。

D.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列车的悬浮、驱动、导向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水陆罗八珍。

2.曾逐东风拂舞筵,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清辉玉臂寒。

4._______________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

5.             ,红泥小火炉。

6.翻身向天仰射云,          

7.山原旷其盈视,           

8.              ,秋水共长天一色。

9.十家租税九家毕,              

10.还君明珠双泪垂,             

11.江东子弟多才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