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短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每点不超过15个字)(6分)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人的呼吸系统,天然地有着阻挡污染物的能力,但对于微小的颗粒物,呼吸系统的屏障就无能为力。细小的颗粒物穿越屏障以后,就开始以各种形式在呼吸道中兴风作浪,一个最直接的方式是,这些细微的颗粒物本身,滞留在敏感的呼吸道中,引起局部的阻塞和炎症。除了自己“干坏事”,细颗粒物还像一辆辆可以自由进入呼吸系统的小车,其他致病的物质如细菌、病毒或空气中的致癌物,搭着“顺风车”,进入我们的身体,造成感染甚至诱发癌症。还有一些发现,让人更加担忧,更多的研究发现,大气颗粒物质的浓度与围产儿、新生儿死亡率的上升,低出生体重、宫内发育迟缓,以及先天功能缺陷具有相关性。
第一点:
第二点:
第三点:
把横线上的句子补充完整。(每空1分,共10分)
1. ,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2.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4.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5.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6.多情自古伤离别。 。(柳永《雨霖铃》)
7.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8.梧桐更兼细雨, 。(李清照《声声慢》)
9. ,枯松倒挂倚绝壁。 ,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不见①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②“匡山”是李白曾经居住读书的场所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2.这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朱衣道人者,阳曲傅山先生也。初字青竹,寻改字青主。家世以学行师表晋中。见天下且丧乱,诸号为缙绅先生者,多腐恶不足道,愤之,乃坚苦持气节,不肯少与时媕婀①。
甲申②,梦天帝赐之黄冠③,乃衣朱衣,居土穴,以养母。天下大定,自是始以黄冠自放。其子曰眉,每日樵于山中,置书担上,休担则取书读之。中州有吏部郎者,故名士,访先生。既见,问曰:“郎君安往?”先生答曰:“少需之,且至矣。”俄而有负薪而归者,先生呼曰:“孺子,来前肃客!”吏部颇惊。抵暮,先生令伴客寝,则与叙中州之文献,滔滔不置,吏部或不能尽答也。诘朝④,谢先生曰:“吾甚惭于郎君。”或出游,眉与先生共挽车,暮宿逆旅,仍篝灯课读经、史、骚、选诸书。诘旦,必成诵始行,否则予杖。
戊午,天子有大科⑤之命,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以先生荐。时先生年七十有四,而眉以病先卒,固辞,有司不可。先生称疾,有司乃令役夫舁⑥其床以行,二孙侍。既至京师三十里,以死拒,不入城。于是益都冯公首过之,公卿毕至。先生卧床,不具迎送礼,蔚州魏公乃以其老病上闻,诏免试,许放还山。时征士⑦中报罢⑧而年老者,恩赐以官。于是特加中书舍人以宠之。益都乃诣先生曰恩命出自格外虽病其为我强入一谢先生不可益都令其宾客百辈说之遂称疾笃乃使人舁以入望见午门泪涔涔下。益都强掖之使谢,则仆于地。蔚州进曰:“止,止,是即谢矣。”次日遽归,众皆出城送之。及卒,以朱衣黄冠殓。著述之仅传者,曰《霜红龛集》。
(选自全祖望《阳曲傅先生事略》,有删节)
【注释】①媕婀(ān’ē):曲意顺从,圆通处世。②甲申:崇祯十七年(1644)。是年李自成破北京,清兵入关。③黄冠:道士的冠。后文的“朱衣”指道士服装。④诘朝:明晨。⑤大科:取士之科,其科目由皇帝到场临时决定。⑥舁(yú):抬。⑦征士:旧称被皇帝征招过的隐士。⑧报罢:没有录取。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孺子,来前肃客 揖拜 |
B.吾甚惭于郎君 羞愧 |
|
C.固辞,有司不可 推辞、拒绝 |
D.于是益都冯公首过之 指责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愤之,乃坚苦持气节 有司乃令役夫舁其床以行 |
|
B.休担则取书读之 天子有大科之命 |
|
C.蔚州魏公乃以其老病上闻 家世以学行师表晋中 |
|
D.俄而有负薪而归者 时征士中报罢而年老者 |
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傅山先生“有气节”的一组是 (3分)
①不肯少与时媕婀 ②天下大定,自是始以黄冠自放
③抵暮,先生令伴客寝 ④必成诵始行,否则予杖
⑤而眉以病先卒,固辞 ⑥先生卧床,不具迎送礼
⑦诏免试,许放还山 ⑧益都强掖之使谢,则仆于地
|
A.①③⑤⑦ |
B.②④⑥⑧ |
C.①②⑥⑧ |
D.③④⑤⑦ |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看到明朝末年那些达官贵人多贪腐作恶,傅山先生非常气愤。清朝入主中原后,傅山先生做了道士。 |
|
B.傅山先生的儿子傅眉非常勤奋,每天利用上山砍柴的间隙博览群书,但是他的学问还是被中州的名士轻视。 |
|
C.经名士举荐,傅山先生参加了清朝的科举考试,朝廷赐给他中书舍人的官职。 |
|
D.傅山先生死后,是按照道士的丧葬仪式安葬的。他一生只写过一部著作,叫《霜红龛集》。 |
5..用“/”给文段中下划波浪线句子断句。(4分)
益都乃诣先生曰恩命出自格外虽病其为我强入一谢先生不可益都令其宾客百辈说之遂称疾笃乃使人舁以入望见午门泪涔涔下
6.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与叙中州之文献,滔滔不置,吏部或不能尽答也。
②益都强掖之使谢,则仆于地。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问题。
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刘继明
女高音在春天即将过去的时候,被一场致命的疾病击倒。
小偷敲开门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双美丽得令人心悸的濒死者的眼睛。就在他还未来得及问“请问您要花吗?”的当儿,他手里拿着的那束花已被轻轻地接过去了。“好香的玫瑰呀!”小偷听见她凑近塑料花认真嗅嗅说。小偷一时有点惶惑。“是刚采到的吗?”她捧着塑料花往里走时又回眸一笑,“太谢谢了。”她再次把脸贴近塑料花,陶醉地闭上眼睛。小偷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显得拘束不安。“您看这花放在哪儿好?”她捧着那束塑料花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好久没人给我送花了。您看过我演的哪部歌剧?《图兰朵公主》?《卡门》?还是《原野》?噢,那您听过我的音乐会了。”她总算找到一个空罐头瓶,“您看这花插在这里面行吗?我这儿空罐头瓶有的是,可就是没那么多的花。”她又喘息似的笑了笑,“您从哪儿知道我喜欢玫瑰的?我可从来没对人说起过。”她忽然偏过脸,孩子气地把双手合胸前,“您猜猜看,我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
小偷摇了摇头。
“弹钢琴。”她轻轻吐出三个字。她坐在钢琴旁喃喃地说。琴声蚕丝一样从她手指下滑出来,显得软绵无力。“您能听得出来是哪一首曲子吗?”她说,“我的手指弱得像棉絮,您没法想象我十五岁的时候就是靠这支曲子走进音乐学院的,《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您听出来了吗?可惜我不能唱了,大学时代我唱它得过大奖。”她的手指在琴键上无力地垂下,“您在听吗?”
“我该走了。”小偷从沙发上站起身,语气显得很坚决地说。当他穿过客厅,快步向门口走去时,他听见身后传来一种异常的声音,“您……还来吗?”他不由自主地停住了脚步。“这束花过不了几天就枯萎了。要是每天都能闻到清新的玫瑰该多好。”她又把脸贴近那束放在罐头瓶里的塑料玫瑰,自言自语地说。
三天以后,他又来了,怀里抱着满满一大束鲜花,是芳香四溢的真正的玫瑰。“噢!”她吻着那些妖艳的花朵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玫瑰。”她因兴奋过度,呼吸有些困难起来。(1)他把她扶到床上躺下,又将插上玫瑰的空罐头瓶围绕床的四周摆了一圈。她默默地看着他做完这些。“您知道吗,我还以为您不会来了。”她说。
“我也是这么想。”他说。
“可您还是来了”,她说,“您不知道我有多么高兴。可惜我不能给您唱歌了,您不会见怪吧?”
“怎么会呢!”他目光看着别处。
“我本来可以给您把那首《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弹完,可我的手越来越不听使唤了。”她说,“您在看什么呢?”
“我在看墙上那幅画。”
“您认出来那是我了吗?”“我正这么想来着。”
“那时候我刚刚成名,您看我笑得多甜。”
(2)“你笑的时候像我一位同学,中学时我们一直同桌,”他目光有些阴郁地看着墙上那幅画,“后来她出国了。”他问,“我可以抽烟吗?” “抽吧!”
从这以后,小偷每隔三天便送来一束芬芳袭人的玫瑰。它使房间里很长一段时间散发着奇异的花香。她久病不愈的脸一度焕发出淡淡的红润。她再次产生弹完那首《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的念头,但这种淡淡的红润并没有维持多久。直到有一天她坐在钢琴旁等了整整一个下午,始终未听到她所熟悉的敲门声。而这时罐头瓶里的玫瑰已明显地枯萎下来。就在那天夜里,她的脸变得比往常更加苍白……
夏天快要过去的时候,小偷终于从拘留所里被放出来了。他胡子拉喳,目光变得更加阴郁,那天他跑遍了大半个城市,才在一个偏僻的花市上买到一朵并不十分鲜艳的玫瑰。这大概是夏季里最后的一朵玫瑰了,他想。
他又敲响了那扇门。他敲了半天,但开门的是一个陌生的老人。老人瞥了一眼他手里的玫瑰花,漠然地说:“你是找那位女歌唱家吗?她两个月以前死了。”
(有删改)
1.请按照情节结构分点概述小说情节。(4分)
2.小说划线部分分别表现了小偷怎样的形象特点。(5分)
3.小说为什么以“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为题?(6分)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中修辞方法运用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
A.“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巩乃斯的马》)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写出了群马嘶鸣喧嚣的激奋场景。 |
|
B.“奇光异彩,散花坞如大放焰火。焰火正飞舞。那喑呜变色,叱咤的风云又汇聚起来。笙管齐鸣,山呼谷应。风急了。西海门前,雪浪滔滔。而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码头上装卸着一包包柔软的货物。”(《黄山记》)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手法,其中“大放焰火”比喻霞光四射,“柔软的货物”比喻云海。 |
|
C.“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是用善才和秋娘来反衬琵琶女的才貌俱佳。而“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念奴娇 赤壁怀古》)则是从正面来烘托周瑜的“雄姿英发”。 |
|
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用典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置沦陷的国土人民于不顾的不满。 |
